首屆釣魚城科幻大獎頒獎典禮暨高峰論壇舉行
6月10日,首屆釣魚城科幻大獎頒獎典禮暨高峰論壇在重慶舉行。數百位來自科幻領域的作家、譯者、學者、文學出版與文化傳播領域從業者參加活動。
高峰論壇上,吳巖、嚴鋒、丁丁蟲、三豐、寶樹、凌晨等圍繞職業作家身份的意義、智能時代 ChatGPT對翻譯行業的沖擊、充滿可能性的科幻教育,以及如何發掘網紅城市重慶的科幻氣質四個方面展開討論。活動由釣魚城科幻學院副院長陳捷總主持。
談到智能時代的科幻譯者,參與研討的譯者丁丁蟲戲稱,這是翻譯消亡前最后一場譯者論壇,人工智能的出現對于翻譯行業的沖擊是無可避免的,例如ChatGPT,它可以翻譯90%,僅剩10%留給譯者調整遣詞造句。可喜的是,這10%不是技術短時間能夠覆蓋的。對此,研究者三豐設想了另外一種可能,或許這10%會讓譯者在未來成為某種奢侈的存在,同時他也擔憂青少年使用人工智能翻譯,長此以往,會不會因此失去語言轉換的能力。有同樣擔憂的還有上海外國語大學波蘭語教師毛蕊,作為小語種,學生頻繁使用各類翻譯軟件,學外語的意義何在?寶樹和趙峰則對人工智能持積極態度,認為翻譯軟件有利于提高譯者工作效率。編輯魏映雪則認為,人們對世界認知的需求是永恒的,因此翻譯這個職業會永遠存在,只是對翻譯的要求會越來越高。
在關于“充滿可能性的科幻教育”的研討中,吳巖認為,科幻教育充滿了可能性,而相較于傳統的文科大學,綜合類大學的科幻教育有更多的可能性,理科學生對于科幻往往有很多獨特的理解,但現在需要努力打破學生對科幻的固化印象。武漢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孟君也談到,當今大學生生活在數字時代,科幻對他們有天然的吸引力。作為外語學院的教師,程林希望利用科幻教育作為思想實驗,引導學生對人和未來的關系進行一些思考,使他們除了外語學習之外,可以更好的理解世界。作為一位中學語文老師,曹勇軍表示,科幻教育在中小學教育中則任重道遠。科幻很熱,但初高中孩子被學業擠壓的閱讀時間,語文老師認為科幻是邊緣、小眾的觀念等等,使得科幻進入中小學教育的過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詹玲則認為科幻是一種文學,相較于極致追求科學正確,主要目的是提升人文追求。在整個社會科幻熱的影響下,科幻教育不管是在大學還是中小學都充滿可能性。劉宇清最后總結談道,中小學的科幻教育要盡量保護孩子的想象力,大學則要盡量喚起他們的想象力。
重慶在網絡上經常被貼上賽博朋克、科幻的標簽,如何挖掘重慶的科幻氣質成為討論的關鍵點。重慶大學中文系教授李廣益表示,重慶的科幻不是自然生產的,而是工業文明創造出來的。因此想要挖掘重慶的科幻,要深入要工業、制造業,這些真正滋養這個城市的部分。重慶出版集團卡通分社社長鄒禾則對對重慶文化有著獨特的理解。他認為巴國文化,山水密林,以及那些并不開闊的建筑都給人充滿奇異和幻想之感,包括重慶本土的故事。這樣的文化,需要在文學作品中更好的呈現。唐戈淄最近正在做一本以重慶背景為主的科幻小說合集,該書由11位在重慶生活工作的作者寫作,輔以相關科幻攝影作品。他談道,重慶的自然地理條件就很科幻,在考古方面也很值得挖掘。作家碎石對挖掘本土科幻持支持態度,認為每一個不同地域的人都具有挖掘自己文化的潛質,這是文學素材最重要的來源。
6月10日,釣魚城科幻大獎頒獎典禮在重慶移通學院舉行,劉慈欣、韓松、董仁威、吳巖、姚海軍、丁丁蟲等分獲不同獎項。該獎由重慶移通學院主辦、釣魚城科幻學院承辦,獎項涵蓋科幻寫作、翻譯、出版、教育、傳媒藝術等領域,旨在讓科幻成為一種教育思維、傳播媒介、生活風尚,并加大對“科幻翻譯”“科幻出版”等行業領域的支持,倡導科幻的整體性、生活感和未來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