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平凡人自處”——紀念王鐵仙先生
王鐵仙先生是中國現代文學和瞿秋白研究的著名學者、華東師范大學教授、優秀的高校管理者、語文教育專家,他是一位真誠、質樸的現代知識分子,也是我的老師。
真誠是王老師最為看重的價值,某種程度上,也是他會給出的最高評價——在魯迅、瞿秋白、施蟄存、錢谷融的身上,他都用過,這幾位先生既是他的研究對象,也是他一生尊敬的人。在王老師的學術世界,真誠是最為恰當的價值判斷:“真誠能發現別人無視或不敢正視的真實,從而到達了深刻的入口處”,“并非真誠就一定能達到深刻,但是真誠卻是深刻的根本的最必要的條件。”
王老師對“大自然里沛然的生命和一切本真的事物”總是保持著赤子之心,對于人世間的美好日常有著自然而純粹的熱愛。他一生主要寫作的文體類型是學術論文、散文、隨筆,還有數量不多的舊體詩,不同的文體不同的主題,底色都是質樸,“只要覺得能夠將意思傳達給別人了,就寧可什么陪襯拖帶也沒有”。
王老師的學術之路從對他的舅父瞿秋白的研究起步。他的《瞿秋白論稿》和《瞿秋白傳》所開啟的研究道路,讓后來者感知到一個立體而豐富的瞿秋白,“白如霜雪,堅似磐石”“勇猛精進,永不停息”,而不再只是單一維度的判斷,只是文人,或只是政治家。
馬克思主義理論在學術研究中的徹底貫通式理解和運用是他的基本治學路徑,他曾說,“我們的政治家與文學家如果真的都能深刻把握馬克思主義的科學觀點和方法,完全有可能相互理解”。這一學術選擇在20世紀中西文化相互交融的語境下,充分體現了真誠的學術精神。
在現代中國的發展歷程中,傳統文人向現代知識分子的轉型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意義,一代代現代知識分子的探索與實踐加速了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王老師的生命和學術歷程很好地詮釋了現代知識分子的核心內涵。他認為,“知識分子的根本的精神,在于總是在探索世間的真理,反思自我的真實。”在學術理念和學術思想的追求層面,王老師對真正根植于中國本土、具有內源性的,同時又綜合吸收西方優秀文化的現代文明孜孜以求。他經常強調魯迅思想穿越時代的當代價值,在傳承文化傳統的同時,“必須高度重視‘五四’以來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以馬克思主義為主導又與古代文化傳統有歷史聯系的現代新文化傳統。”
馬克思主義理論之于王老師的學術研究,不是簡單的理論工具上的應用,而是發自學術思想和根本價值認同的理性選擇,他對魯迅、瞿秋白、左翼文化、現代文學以及新時期文學的研究,都呈現出純正融通的理論品質,示范了一種馬克思主義理論真正化用之后的研究方式。
知識分子的啟蒙情結來自對現代性價值的追求,以及改革世界、改造人心的使命擔當。王老師對于啟蒙的理解主要表現在魯迅研究的大量成果中,魯迅關于啟蒙和啟蒙主義的思想直接影響了他的學術研究和社會活動,內在推動了他擔負起多個社會角色,以自己的方式為當代中國的社會發展貢獻切實的啟蒙力量。而瞿秋白先生主張并身體力行的平民立場,在王老師身上同樣有鮮明的體現。他的為人與為文里始終有一種平民意識:“知識分子應當做有價值的學術文化事業和參與其他力所能及的進步的社會政治工作,盡到自己的責任,而以平凡人自處。”他認為:“現代啟蒙并不是居高臨下的教導”,“啟蒙者的責任感和平民的立場與情懷,在啟蒙主義者身上必然是統一的。”
(作者為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