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歌不輟傳佳音
中國民族音樂是中華文化傳承數千年的瑰寶,我們在繼承弘揚傳統的同時,更要努力對傳統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為其注入源源不斷的生命力。
胡琴,既是伴我徜徉藝術天地的伙伴,更是帶我進行藝術探索與思考的知音。
每一種胡琴都有自己的特點和獨到技巧。40多年來,我先后學習鉆研二胡、板胡、京胡、高胡、中胡等不同胡琴門類的演奏技法,并有意識地將其互通互鑒。在演奏板胡時,適當之處會借鑒二胡的技法,演奏京胡時同樣會糅進板胡、二胡、高胡的元素。我希望通過這樣的嘗試,實現樂器性能和技法的互通與融合,創新發展胡琴藝術。
藝術的發展既需要繼承傳統,也需要銳意創新。即便是那些人們耳熟能詳的經典作品,也要在不斷的創新編排演繹中獲得新的生命力。多年來,我演奏過類型各異的板胡作品,有的篇幅宏大,深具音樂氣派和技術能量,如《秦川行》《敘事曲》等;有的婉約雋永,抒發內在情感,如《在那遙遠的地方》《遠望》《春曉》等;有的風格鮮明,熱情洋溢,展現時代氣息,如《翻身的日子》等;有的中西合璧,充滿異域風情,彰顯板胡豐富多樣的表達能力,如《花兒隨想》《海之歌》《黑眼睛》《海鷗》等。在表現形式上也力求多樣化,有常規的民族管弦樂、西洋管弦樂協奏曲,有中、小型樂隊伴奏的獨奏曲,有板胡與大提琴、板胡與鋼琴、板胡與人聲、板胡與流行樂隊等。這些藝術探索意在通過不同的形式與載體,展示板胡藝術的流光溢彩,讓觀眾領略民族傳統樂器散發的時代活力。
近年來,我先后與作曲家沈丹合作創作了板胡獨奏曲《桃花紅》、板胡與揚琴《山妹》等?!短一t》的創作基于我對傳統的新認識。這首曲目的素材有非常純正的傳統戲曲韻味,我們在創作中以傳統戲曲唱腔為基礎,同時飾以很多現代元素,有流行音樂,有國外打擊樂,有男聲和唱等。這種結合既展示了傳統的固有內力,也塑造了傳統的現代身形。
作為中國民族音樂的推廣者、傳播者,多年來,我跟隨樂團出訪了50多個國家和地區,與海內外許多樂團、音樂家、指揮家進行合作演出與文化交流,這讓我更加深刻地體會到:音樂是人類共同的語言,它是彼此心靈相通和精神共鳴的紐帶。2010年5月,我攜手大提琴演奏家安西·卡圖恩首演了京胡與大提琴雙協奏曲《霸王別姬》,以京胡和大提琴分別扮演虞姬和項羽,用音樂講述歷史故事。雖然我與卡圖恩來自不同國家,講著不同語言,有著不同文化背景,演奏著不同樂器,但舞臺上,我們彼此心領神會,不同的音樂表達方式相互襯托、碰撞、借鑒、融合,實現了中西合璧的藝術表達。
大眾耳熟能詳的《夜深沉》是京劇最具代表性的曲牌之一,在歷代琴師加工打磨基礎上,作曲家吳華在上個世紀80年代將其改編為京胡獨奏曲,在傳統中糅入現代音樂語言和藝術手法,使得這首曲牌更富有時代感,成為更能展現京胡藝術魅力的新經典。幾十年來,《夜深沉》是我演出頻率最高的作品之一。演奏中我在尊重和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帶著現代女性演奏者的觀察、思考與感悟,融入自身的情感體驗與審美意趣,以剛柔相濟的表現手法,對這部作品進行個性化詮釋,受到國內外觀眾喜愛。
作為一名民族音樂工作者,在演出與文化交流之外,胡琴藝術的授課教學也是我工作的重要組成。2017年,新成立的哈爾濱音樂學院聘請我擔任民樂系主任。我將多年來藝術實踐的經驗心得轉化到教學工作中,用心培養優秀人才,為民族音樂事業的傳承發展貢獻一份力量。近年來,年輕而富有朝氣的哈爾濱音樂學院青年民族樂團先后成功舉辦了《樂詠龍江》民族交響音樂會、第八屆圣彼得堡國際文化論壇暨中俄建交70周年專場音樂會等大型演出,在社會各界產生積極反響。
我希望在未來的藝術生涯中,繼續通過自身的努力與探索,繼承傳統,開拓創新,和廣大民樂同仁一道,奏響時代新篇。
(作者為中國廣播藝術團胡琴演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