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健三郎給予我的教益
我要談及的是,大江健三郎給予我的教益。它屬于個人角度,我承認,我是一個有著強烈的“自私”的作家,所有的閱讀我都考慮的,至少是首先考慮的,是它對我有什么用,有怎樣的啟示和啟發,我能從中獲取怎樣的滋養。我,極為看重文字作品對我的給予,如果它沒有這種有效提供,我可能會忽略它,甚至遺棄它。我的“自私”性格始終影響著我,它也塑造了我強烈的個人偏見。
大江健三郎給予我的教益,第一重的教益是,文學,需要保持問題意識,它始終可以面對我們生存中的至關重要的核心議題,并引發我們的思忖:生活如此?只能如此?有沒有更好的可能?在好和更好之間我們可以如何選擇?小說也許并不給定確然的答案,但它會,使問題成為問題,在大江健三郎的文字寫作中,始終有一個強烈的問題意識,他的文字一直在以一種堅固的姿態追問:人類往何處去,日本往何處去,之后的戰爭可能往何處去,反抗和革命往何處去,我們真正要反抗的又是什么,青年人的活力和沖動是否可以信任……
從《萬延元年的Football》、《水死》、《個人的體驗》、《空翻筋斗》到《小說的辦法》、《定義集》,這個核心的堅固的追問始終存在著,以至形成了大江健三郎的文字辨識。他關注著欲念和身體,革命和救贖,世界和我們的來路和去處,戰爭和它永不彌合的創傷,以及核這個魔鬼可能帶來的巨大災難……“我是唯一跑出來給你報信的人”,大江真切、堅固地充當這一角色,義正辭嚴也極度孤單。我們東方的寫作很容易迷戀于物和物哀,很容易在狹小中沉浸,很容易迷戀于手把件的美,而在大江健三郎身上,以及魯迅、莫言等少數作家的身上,我們能看到的是闊大的靈魂追問和人性追問,是我們的時代、生命以及未來的核心問題。列夫·托爾斯泰曾說過,評判文字價值的首要標準是文字的議題,越對生活有意義,它的格就越高。在這點上,我極度認可大江健三郎的文字提供,盡管我未必完全認可大江先生提供的方案。
真誠真切,始終將自我和自我的內心毫不留情地殘酷剖開,這是大江健三郎先生一貫的如一表里,也是他文字中最有力量但未必動聽的強音,在他的文字中沒有對他者的偽飾也不對自己進行偽飾,他的坦坦蕩蕩沒有絲毫表演性。作為寫作者,作為東方人,我知道做到這點是何等艱難,它甚至比寫作中任何的挑戰都艱難一些,我們的東方作家絕大多數過不了這一關——然而,在大江健三郎的文字中,我注意他在面對自我的內心深處的幽暗區域時的決絕坦蕩,它甚至在許多時候構成對我的警醒。我在閱讀大江先生的作品尤其是小說作品的時候時時追問自己:這種心理心態,這種自私的、欲念的、恐怖的、陰暗的東西在我的身上也是一種無法剔除的存在,可我,敢于在文字中寫下它嗎,敢于呈現于眾人面前嗎,敢于,不把它挪至父親的身上而坦然承認它是我的嗎?我承認,多數時候,我不敢,我會被追問逼出一身的冷汗。大江先生在面對自我、日本和內心的時候,我能觸摸到他的真切和肯切,觸摸到他連接到肋骨的疼痛,觸摸到他反復的、反復的無解掙扎。在書寫這些的時候,他不需遮掩,不需左右而言其它,也不曾為自我做出絲毫的隱或晦——那種幾乎刻骨的坦蕩和對羞愧之處的淋漓解剖,在東方的作家身上極為罕見,與大江先生的相互對照也時時讓我汗顏。
《參與世界文學之一環的亞洲文學》是大江健三郎先生的一篇序言,我承認,它也是給予我教益的文字之一。正是這篇文字讓我明白,作為作家,我的視野應該也必須有一個“世界整體性”的寬度和廣度,我的寫作必須要有對世界文學的參與感,盡可能提供一個有特點的前所未有。“我當初開始作家生涯時需有一個奢望,那就是從自己筆下創造出作為世界文學之一環的亞洲文學”。這是大江健三郎先生的奢望,也是我和我們這些后輩作家的共有奢望。假如天假以年,我希望我也能用畢生精力,做出自己微薄的提供。
(本文根據作者在第五屆大江健三郎文學研討會上的發言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