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兒童戲劇講好中國故事
近年來,在我國兒童戲劇舞臺上,涌現出一批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紅色基因的優秀作品,既叫好,又叫座,構成觀演共建的文化現象。
國風藝術的萬花筒
兒童戲劇是綜合性舞臺藝術,融合了美術、音樂、舞蹈等多種藝術表現形式。國潮兒童戲劇對我國傳統戲曲、曲藝、武術、書法、刺繡、器樂等藝術樣式進行了應用和展示,將國風藝術融于戲劇作品,為小觀眾呈現出國風藝術匯聚的唯美畫卷。這種藝術手法,在《三個和尚》《鷸·蚌·魚》《成語魔方》《珍珠姑娘》等劇作中,皆有體現。
《鷸·蚌·魚》取材于“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寓言故事,綜合運用了國畫、刺繡、戲曲等國風藝術元素,享譽海內外。舞臺布景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荷,著色如宋代國畫般清雅;“風移影動,姍姍可愛”的竹,烘托出荷塘邊詩意棲居的清幽;山石下、舞臺邊緩緩鋪開的騰騰霧氣,營造出水墨畫般的氤氳氣象與景致。舞臺左側置一立軸,以國畫常用陳設方式,根據演出場面的變化置換繡有劇名“鷸·蚌·魚”行楷字樣的薄紗、荷花圖、竹簾等。演員的集體亮相,是對戲曲角色登臺即亮相這一傳統表演形式的借鑒。在鷸蚌相爭的場面中則融入武戲元素,將鷸用來爭斗的主要武器——尖利的嘴放大,化為戲曲中的棍,由影子演員持棍與“蚌”對打,輔以戲曲配樂,鑼鼓喧騰,好不熱鬧。傳統戲曲表演元素的融入,強化了舞臺表現力,也得到了小觀眾的熱情回應。劇作國風藝術所展示的我國傳統審美意蘊,與其所傳達出的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中“和為貴”的哲思,表里呼應,相得益彰。
文學經典的糖果屋
教育部印發的《關于切實加強新時代高等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中指出,“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作為學校美育培根鑄魂的基礎,弘揚中華美育精神,要在傳統文化藝術的提煉、轉化、融合上下功夫”。經典文學作品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精神文明的重要載體,我國的經典文學作品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國潮兒童戲劇對我國文學經典進行的成功創編,屬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舞臺藝術中的延伸性播布與轉譯。比如,根據我國古典小說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記》進行創編的兒童戲劇就有《西游記》《大鬧天宮》《真假美猴王》等。
中國兒童藝術劇院出品的舞臺連續劇《西游記》共三部,根據明代文學家吳承恩的同名作品創編,榮獲全國戲劇文化獎·話劇金獅獎優秀兒童劇目獎和國家藝術院團演出季演出獎等,幾乎每輪演出都會出現一票難求的盛況。今年5月剛結束的此輪演出更是多次加演,場場爆滿。劇作言語幽默現代,舞美宏闊壯麗,表演精湛傳神,再現了大鬧天宮、險度寶象國、智過火焰山等情節,重塑了孫悟空、唐僧、豬八戒、沙和尚等角色,傳遞出原著中所蘊含的百折不回、砥礪前行、毅勇前進方能有所成就的價值觀。小觀眾沉浸其中,與角色同悲同喜,觀至情急處,每每自發與演員互動,引發山呼海嘯般的呼喊。劇作周邊產品,比如孫悟空的“金箍”“金箍棒”等,也贏得小觀眾熱捧。
革命歷史的立體書
黨的二十大報告要求:“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深化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著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少年兒童是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學習了解黨史、國史對他們而言是一堂必修課。《送不出去的情報》《報童》《新安旅行團》《遇見星海》《鐵道小飛虎》等劇作,以廣大少年兒童喜聞樂見的舞臺藝術形式,完成革命歷史的書寫,用思想性與藝術性高度統一的優秀作品,如立體書般,講述紅色故事,賡續紅色基因。
《送不出去的情報》是“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舞臺藝術精品創作工程”重點扶持作品,導演毛爾南榮獲第十七屆中國文化藝術政府獎“文華導演獎”。劇作改編自小說《情報鴿子》,向小觀眾講述了少年滿山在楊靖宇率領的東北抗日聯軍掩護下,得以免受戰火摧殘的故事。劇作以滿山的視角展開敘事,同齡人的視角,更易引發小觀眾的共鳴。劇中東北抗日聯軍戰士在彈盡糧絕的情況下,毅然視死如歸,與敵人抗爭到底,展示了先烈們為下一代的和平生活而戰的決心與勇氣。劇中蘊含的家國情懷、民族大義感人至深,成功塑造了東北抗日聯軍戰士的英雄群像。當臺上的滿山明白,楊靖宇司令交給他離開前線遞送情報的任務,是為了讓他活下去的那一刻,臺下的小觀眾應該也可以感知,現世的安寧凝聚了多少先烈的生命與期望。劇作結尾,當抗聯戰士高舉紅旗從觀眾席間走向舞臺,小觀眾報以雷鳴般的掌聲,這是對優秀舞臺藝術作品的致敬,更是對先烈們的致敬。
這些優秀的國潮兒童戲劇作品如同國風藝術的萬花筒、文學經典的糖果屋、革命歷史的立體書,為少年兒童提供了豐富的精神食糧,以舞臺藝術特有的場域和力量,春風化雨般浸潤著孩子們的心靈,對其認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紅色故事,提供了良好契機,也彰顯了我國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