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樂里》:敘寫真摯而深沉的情感力量
入選國家新聞出版署2021年優秀現實題材和歷史題材網絡文學出版工程的《長樂里:盛世如我所愿》(上海文藝出版社2023年2月出版),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舊上海長樂里的住戶,長期受到以潘克復為首的漢奸們的盤剝,租戶趙殿元與戀人楊蔻蔻借機為民除害。隨后,趙殿元穿越到當代,見證了盛世繁華。最終,又在長樂里故舊后人的幫助下穿越回去,解救了戀人。這部網絡小說可以歸入網絡文學中“穿越小說”這一類,更準確地說,是一種“反復穿越”,即從過去穿越到當代,又從當代穿越回過去。如果按照一般穿越小說的寫作套路,主角往往因穿越而“開掛”,因為掌握現代知識或者洞悉歷史發展趨勢,見識遠超常人,從而所向披靡,走上人生巔峰。但網絡作家驍騎校跳出這樣的敘事套路,剪短了時間軸,將20世紀40年代初的舊上海與21世紀20年代初的新上海并置在一起,形成鮮明對比,著力展現出中國發展的蓬勃活力。
這部作品對網絡文學敘事套路的突破也體現在敘事空間的布置上。許多網絡文學作品不停切換空間,鋪陳敷衍,形成動輒數百萬字的超長篇。但這部作品始終將主要的敘事空間凝聚在“長樂里”這一地點上,并由其中住戶的家長里短、悲歡離合延伸出長短不一的敘事線索,而這些線索又緊緊圍繞著“長樂里”這個地點運轉。如此,“長樂里”的敘事空間如同紡錘,纏繞著不同敘事線索的“絲線”,然后經作者的巧手梳理,被織就成一部重要的網絡小說。
在作品中,情感的力量是不容忽視的。小說主要表現了兩種情感:一是長樂里鄰里間的相互關愛之情;二是男女主角的愛情,這是趙殿元執著地尋求穿越的內在動力。盡管情感對于推進故事有著如此重要的作用,但作品表現情感的方式非常內斂。
小說沒有用大量筆墨去渲染男女主角的愛情故事,而是點到即止,抓住“深夜的小餛飩”“被困諾曼底公寓”“屋頂消暑”等為數不多的場景,通過人物交流,細致描述兩人的感情發展進程。在舊上海,一個是在生存線掙扎的小電工,一個是身負使命的女刺客,當然不會有太多的卿卿我我。因此,這樣的處理恰如其分。不過,二人已有生死與共的經歷,并且孕育了愛情結晶,這又為趙殿元穿越時空、營救戀人提供了足夠的情感力量支撐。
長樂里鄰里間情誼的發展走勢也水到渠成。舊上海,國難當頭,每家每戶都不能幸免,鄰里間唯有抱團取暖才能艱難度日。于是,有人的兒子被綁架,大家紛紛湊贖金;為了買米,大家自發組織起來排隊;刺殺大漢奸時,大家都援手相助……點點滴滴的細節匯聚在一起,讓人相信長樂里的鄰里和諧融洽,關鍵時刻能守望相助。故而,等到阿貴振臂一呼,成千上萬的黃包車夫自愿幫造紙廠搬遷的情節出現時,讀者讀來就不覺得突兀了。
實際上,小說致力于用這種靜水流深的方式將人與人的情感認同逐步升華,并設計了一個頂點。當看到東方明珠塔旁的大廈投屏“我愛上海”字樣時,趙殿元“瞬間淚流滿面”,他身邊則是萬眾歡呼。此時,“愛上海”即是“愛這盛世中華”,積蓄已久的情感終于噴薄而出。縱覽全篇,這部網絡小說沒有其他網絡小說中慣見的狗血劇情、煽情橋段,多用內斂而平穩的述說,給情感發展做好鋪墊,使整體的情感抒發顯得成熟、真摯而深沉,引人共鳴。
作品在虛構的傳奇之中,真實呈現了舊上海的眾生相,也如實描繪了新上海的嘉年華,故而能將現實之光照進想象敘事,使小說具備了現實題材應有的真實性品格。小說中的舊上海民不聊生,這里群魔亂舞,一些惡人的行徑狠毒而瘋狂,長樂里住戶所代表的普通百姓則掙扎求存。小說從人們的日常起居入手,真切道出他們努力求生存的卑微希望,以及這希望的殘忍破滅。周阿大這樣一個老實人在“一個普普通通的上午”走出去,就再也沒有回來;阿貴本因中年得子而振作,他的妻子卻無端遭受警察一頓拳腳而流產……這讓讀者的內心累積了無盡的心酸與憤懣,也對人物命運改變充滿期待。
當代的上海則是一片繁榮。這一部分,小說的主要筆墨也在敘寫普通人的衣食住行、家長里短。點外賣、用家電、坐網約車、乘高鐵,都能讓趙殿元這個“穿越者”感受當代生活的發達與富足。此外,作者還有意選擇“黃浦江邊夜游”和“跨越東海大橋”兩個場景,將新上海的繁華進行淋漓盡致的呈現。
當前現實題材網絡文學創作常常出現的問題是,因為過度遵循、片面理解現實邏輯而束縛了想象力,又因為過于放縱想象而難以深入現實,以致作品中的想象貧乏、現實干癟。《長樂里:盛世如我所愿》的創作實踐,為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