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旦之后是復旦 ——教育學家馬相伯的治學之道
馬相伯(1840—1939年),中國現代教育的開拓者,參與創辦了震旦大學、復旦大學、輔仁大學,蔡元培、梁啟超、黃炎培、竺可楨都曾受教于他。他精通拉丁、希臘、法、英等多門外語,對哲學、數學、語言學等文理學科均有研究,有著作《致知淺說》《拉丁文通》等。他兼通古今中西深厚學養,在晚清罕有其匹,其教育思想和治學理念值得認真學習和借鑒。
為國“毀家興學”。馬相伯一生的學問事業均脫不開“愛國”二字。中學畢業時,他被法國領事館邀請任職,卻毅然拒絕:“我學法語,是為中國用的!”興學救國,是他一以貫之的使命。
1900年,為了創辦一所和歐美大學并駕齊驅的中國新式大學,馬相伯“毀家興學”。他將松浦、青江三千畝田產捐獻給教會作為辦學基金,并且立下“捐獻家產興學字據”。兩年后,他牽頭創辦震旦大學。這是一所培養翻譯人才的學校,他說,“慨自清廷外交失敗,國人不知公法,又不知制造,故創設震旦以救之”。之后又為震旦大學捐現洋四萬元和租界內八處地產,在羅家灣購置校舍。1905年,因與教會方發生矛盾,馬相伯不得不為退學的震旦學生另外籌設大學。沒有校舍,只得暫借吳淞提督衙門舊址;沒有教員,馬相伯就親任校長兼教師;沒有資金,便四處籌款,最終建成了一所官私互助的復旦公學,即復旦大學前身。其宗旨轉為“造就專業人才”,馬相伯希望學生“內之以修立國民之資格,外之以裁成有用之才”。1912至1914年,馬相伯又極力倡導仿照法國設立國家級的學術研究院,籌辦函夏考文苑,目的是保存優秀傳統文化,振興邦族。他多次致信政府相關機構,陳明利害,擬定了包括嚴復、沈家本、陳三立、劉師培在內的十九人人選名單,但因當時政治風云變幻,且經費無著,計劃沒能實現。
馬相伯窮盡了所有心力和財力投身于學術和教育,晚年身無長物。震旦大學每年所給津貼,也被他捐助給上海啟明女校。“九一八事變”爆發,九十一歲高齡的馬相伯為抗日救亡呼號,發起江蘇國難會、不忍人會等,寫下“立息內爭,共御外侮”等聯語,將義賣書法所得十萬元悉數捐獻于抗日。正如一副挽聯所言:“為教育家為學問家長留不死精神楷模國士”。其興學為國、抗戰救國的愛國精神堪稱楷模。
將傳統學術引向現代化。在近代中國積貧積弱之時,馬相伯提出“自強之道,以作育人才為本”。他主張教育要會通中西文化,以融合傳統的姿態實現發展。
早期震旦大學的宗旨為“崇尚科學,注重文藝,不講教理”,并以培養翻譯人才為目標。因為在馬相伯看來,只有通曉西方語言,方可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他曾帶起一股清末維新人士學習拉丁文的熱潮,梁啟超、汪康年、蔡元培、張元濟都跟隨馬相伯學習過拉丁語。馬相伯對學生說:“欲革命救國,必自研究近代科學始,欲研究近代科學,必自通其語言文字始。有欲通外國語言文字,以研究近代科學,而為革命救國之準備者,請歸我。”
初創的復旦公學既重視西文也重視中文。在當時,許多課程用西文講授,原因有三:第一,當時有些歷史、地理、科技、哲學等專有名詞尚無完備的中譯;第二,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要想知己知彼,需要學習對方語言;第三,西方典籍浩繁,僅靠翻譯無法遍覽。但是,復旦公學也注重學生的中文能力,學校章程規定“凡投考者,以中西文俱優為最合格”“中文差者,須自認于卒業限內,能加意補習為合格。其有意唾棄國學,雖錄取,亦隨時屏斥。”
馬相伯創辦的學術教育機構,其名稱皆有古意:“震旦”是古印度對中國的稱呼,“復旦”典出《尚書》“日月光華,旦復旦兮”,意在自強不息,另外“復旦”還是不忘震旦之舊,更合復興中華之意。“輔仁”出自《論語》“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通過取名便可見其古文修養之深。細究各校設想與實踐,也可知馬相伯主張學術既要面向世界和未來,同時也應立足傳統,力求實現體系化和現代化。
同學生“親密得像一個大家庭”。不論是作為學人,還是作為教育家,馬相伯一生追隨者無數,其原因也在于他獨具特色的教育理念。
馬相伯主張不限年齡招收學生。他曾說:“我則主張年輕的和年長的,甚至三四十歲的,只要他們誠心來學,程度相當,皆應一視同仁……我們的成年人尤須教育,因為他們學了一點,馬上到社會上去,就有用。”
在教學上,馬相伯倡導亦師亦友,作啟發互動研討式教學,鼓勵學生獨立思考。他的學生回憶道:“相老在震旦復旦,對于學生非常愛護,常和他們談話,親密得像一個大家庭。”馬相伯喜歡與學生共餐,在晤談中了解其性格特點,從而有針對地鼓勵和啟發。在與學生談論讀書、談論古今中外學術源流時,馬相伯可以連續幾個小時不休息,其間學生“時有辯難”,他則非常高興。馬相伯教授外語,先教拼音字母,讓學生獨立拼讀;教數學、物理和哲學,也是以開示門徑為主,讓學生自主研習。
馬相伯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他強調閱讀的重要性,為家鄉的圖書館慷慨捐贈了中西圖書8700多卷,并以箴言相告:學海無涯,兀兀窮年,讀書需要經歷長期苦讀方可得甜;又不可死讀書,而應活讀,才不至于被書奴役。他還特別重視學生的體育科目,1931年,在兩江女籃對戰日本和朝鮮女籃取得勝利后,馬相伯表示贊賞:“我曾代表國家多次出使外洋,聽見看見的,盡是中國人受辱,返國后遂興辦教育事業,以求民族強盛……你們為國家、為中華民族建勛,你們是中華民族的女英豪,我要感謝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