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文藝助力中華文化海外傳播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網絡文藝提供了創作源泉,使其具有豐富、獨特的內容與形態。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現代表現形式相互結合,使網絡文藝兼具民族性與時代性,彰顯了原創精神和文化價值。隨著國際傳播移動化、社交化的趨勢不斷發展,以及中國傳媒機構和平臺的國際化拓展,網絡文藝在揚帆遠航的道路上必將在海外更好地傳播中國聲音和中華文化。
近年來,新媒體和流媒體技術迅速發展,為網絡文藝的興起和繁榮提供了技術支撐與廣闊平臺。中國網絡文藝的類型日趨多元化,且善于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尋找素材和汲取靈感,從而增強了文化品格與民族特色。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文藝工作者“要向世界宣傳推介我國優秀文化藝術,讓國外民眾在審美過程中感受魅力,加深對中華文化的認識和理解”。網絡文藝以其兼容并蓄的文化屬性和獨特的傳播優勢,能夠擔此重任。截至2022年底,中國網絡文學的海外用戶規模已達9億多,2000余部中國網絡劇的全集或花絮在海外視頻平臺上線,網絡綜藝節目步入向海外輸出版權的新階段,各顯其能的視頻網站UP主也擁有了數量可觀的海外粉絲……中國網絡文藝在海外的知名度和影響力與日俱增,成為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
多點開花亮點紛呈
網絡文藝包含多元主體創作的內容,既有傳媒和藝術領域從業者推出的內容(PGC),也有普通網絡用戶自制的內容(UGC)。兩者各具特色和優勢,在傳播中華文化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與價值。
傳媒領域專業機構和人員是創作網絡文藝的生力軍,能夠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網絡文學的題材類型與海外輸出模式日趨多樣化,廣受國內外讀者歡迎的作品紛紛涌現,其中不少優秀作品還成為影視、動漫和游戲等文化產業開發的內容源頭。《盤龍》《天道圖書館》《異世界的美食家》等網絡文學作品深受國外追文族的青睞,其中的中國文化符號也得到關注和追捧。不僅如此,攜帶傳統文化基因的網絡文學作品還被改編成影視劇和動漫,以更為通俗易懂、生動可感的敘事形態,進一步擴大了中華文化的傳播范圍和力度。《長安十二時辰》《慶余年》等由網絡文學改編的網絡劇呈現了原著的情節內容和人物形象,也將中國古代建筑、服飾、節慶習俗和民間工藝生動地展現出來,體現著濃郁的國風氣派與東方之美。網絡劇發展勢頭迅猛,不僅在國內“爆款”頻出、屢破圈層,也陸續登陸海外流媒體平臺上線播出。《三體》《黑門》等科幻動畫片融合了主創者對先進科技和未來世界的想象,“燒腦”的精彩情節吸引了不少海外觀眾。與此同時,網絡紀錄片也進入國際傳播平臺。制作精良的微紀錄片《風味原產地·潮汕》的全球版權被美國網飛平臺(Netflix)購買,而且被翻譯成20多種語言在190多個國家和地區播出。
由普通用戶自制的網絡文藝各具特色,在制作水平、風格基調和審美效果等方面存在差別。它們往往呈散點式、碎片化形態,貼近生活、真誠質樸,浸染著煙火氣和人情味,容易引發網民的認同和共鳴。一對農民夫婦的“曳步舞”洋溢著蓬勃、熱烈的氣息,上傳之后風靡抖音國際版(TikTok),被眾多海外網友點贊、轉發和評論。瀟灑有力的舞步背后,有著令人唏噓的坎坷經歷和讓人感佩的頑強意志。這是逆境中突圍的人類命運寫照,具有激勵人心的感召力量,也有助于改變外國人對中國農民的刻板印象。作為擅長機器維修和建造工藝的女中豪杰,林果兒出手不凡的技藝、勤奮執著的勁頭與俊美明朗的外貌吸引著海內外的眾多粉絲。從適于國內觀眾在抖音、今日頭條等平臺觀看的豎屏短視頻,到適于海外觀眾在海外平臺上觀看的橫屏且節奏稍慢的長視頻,她將精湛的手工技藝和新時代巾幗女性的風采通過國際平臺傳播到更廣闊的天地。上述來自于普通網絡用戶的短視頻,以獨特的魅力贏得了海內外網民的認可與歡迎。
文化魅力浸潤心靈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由網絡文藝向海外傳播,為充實和構建人類文化寶庫增磚添瓦,也以其獨到的文化魅力獲得了海外受眾的關注和歡迎。
網絡文藝能夠將深藏于世俗生活中的民間文化挖掘出來,向世人展示其獨特的價值。網絡視頻平臺易于觸達以及視頻制作技術便于操作,有力激發了網絡用戶從現實生活中尋找和記錄獨具特色的文化現象和奇趣瞬間的熱情。因此,那些散落于民間瀕臨消失的傳統文化現象有了重見天日的機會。能工巧匠阿木爺爺未曾料想自己在晚年竟然成為圈粉海內外的“網紅”,成為中國民間工匠的代言人。他運用中國古老的榫卯工藝,制作出魯班凳、小豬佩奇、足球等精妙的物件和玩具,令人們驚嘆傳統技藝和現代審美元素的完美融合。很多海外粉絲非常羨慕片中第一時間享有玩具的孫子,認為阿木爺爺堪比《木偶奇遇記》中的老木匠蓋比特,或是能夠給孩子們送來驚喜禮物的圣誕老人,以及古希臘神話傳說中的人物,對其創造性的技藝深為嘆服而冠之以“大師”“天使”“傳奇”等美譽。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豐富的智慧和價值,通過網絡文藝傳播能夠成為人類共享的寶貴資源。倡導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天人合一”思想,注重血脈和親情的儒家倫理觀念,崇尚自然、自由的道家學說,堅持守護澄明本性的禪宗理念,對于改善消費主義語境下人類的生存質量大有裨益。如果說美國建筑師賴特、作家塞林格以及很多海外漢學家受益于中國文獻典籍,那么大多數人則往往借助網絡信息中鮮活具體的個案受到影響和啟發。李子柒的短視頻走紅國內外網絡平臺,不僅在于其精心呈現出來的田園風情和民間技藝,也在于富含文化底蘊的人文情懷給人帶來的心靈慰藉。祖孫之間平凡而溫情的相互陪伴,簡單樸素而安然恬淡的生活狀態,使李子柒的田園成為靈魂休憩和精神皈依的處所。海內外觀眾對此抱有極大的關注熱情,恰恰表明人們在現代社會緊張忙碌的生活中普遍缺失這種心境和精神狀態。自稱“意公子”的吳敏婕以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情懷深耕中華歷史文化經典,以亦莊亦諧的語言風格深入淺出地道出莊子、屈原、蘇東坡等文化名人的生平、智慧、胸襟與格局。這些經歷過風云變幻的風流人物面對不同人生境遇時的精神與行為,恰如盞盞明燈為人們帶來人生經驗與力量的啟示和借鑒。“意公子”在海外視頻平臺已擁有將近20萬的粉絲,這對于深化海外受眾的中華文化認知具有重要意義。這是深挖中華文化經典的思想、智慧,并以語言為主進行表達的成功案例,有助于推動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文化實踐走深、走實和走心。
拓展創新前景可期
網絡文藝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交匯與融合,意味著互惠共生、強強聯手,為彼此帶來更大的發展空間和機遇。隨著影像技術的進步和中國民眾文化意識的不斷增強,網絡文藝傳播中華文化的內容和范圍將進一步拓展,形態與手段也將不斷創新和發展。
技術賦能文化產業帶來新環境和新機遇,激活了網絡文藝領域的內生動力和創新潛能,使其繁榮發展而在海外產生不俗的反響。火爆“出圈”的動畫短片集《中國奇譚》由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和B站聯合出品,從中國神話傳說和文學經典中選取題材的基礎上進行頗具實驗性質的大膽創新和探索,從而實現了傳統與現代、藝術與商業的相融和共存。制片方為不同風格的導演們提供了寬松、自由的創作空間,使其突破經典文本和傳統動畫的既有框架,在內容層面將現代人的生存境遇匯入富有想象力和趣味性的故事之中,在形式層面將留白、暈染等國畫技法和剪紙、木偶戲等傳統手段以及現代CG技術加以綜合運用。熱情活躍的探索精神也使得綜藝節目在內容、模式等方面不斷推陳出新,實現了從購買海外版權到輸出原創版權的跨越式發展。優酷原創的網絡綜藝節目《這!就是街舞》以日益成熟的節目流程和賽制吸引著全球眾多國家和地區熱愛舞蹈的人們,熱烈奔放的舞姿和蓬勃向上的精神極具感染力和吸引力,由此實現了多元文化的溝通、交流和互動,也憑借中國風的舞蹈演繹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我就是演員》《聲臨其境》這類由衛視打造的綜藝節目也隨著網絡播出而火爆海內外,引來海外傳媒機構的關注而被購買了節目模式版權或國際發行權。
在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背景下,網絡文藝的創作主體將日趨多元化,成為助推其創新與發展的生力軍。傳統文化歷經長期積淀而形成的豐富樣態和精神資源,是構筑民族文化自信的基石。隨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主旋律的唱響,文化和傳媒領域的專業機構、團隊積極響應后持續推出弘揚傳統文化的佳作,不僅喚起民眾的文化自豪感和歸屬感,也激發了他們從日常生活中尋找、挖掘民間文化資源的意識。在自上而下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復興浪潮中,這種意識逐漸演變為普通民眾自發的創作熱情,推動更多浸染中華文化的網絡文藝不斷出爐。
不同年齡群體相互攜手與聯合,尤其是將中老年人的文化資源優勢和年輕人的媒介技術操作優勢結合起來,能夠產生很強的推動力量。深刻的思想見地、精湛的技藝才華往往是歷經時間磨礪和歲月洗禮后結出的碩果,存在于有著豐富人生閱歷的中老年群體中。在子孫的情感互動和技術支持下,敏慈奶奶、“北海爺爺”等“銀發”UP主通過B站、抖音等平臺走紅、圈粉。他們積極參與和分享自己的人生經歷、生活觀念和技藝,在一定程度上體現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基因和特色,對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遞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等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人們心目中對老年人的刻板印象。90多歲的敏慈奶奶面對著鏡頭慈祥而從容,以質樸的語言講述著自己經歷過的歷史沉浮和人生感悟。她是年事已高依然保持著好奇心和接受新事物的探索者,也是動蕩歲月與和平年代的見證者與親歷者,以切身體驗訴說著抗戰時期流離失所的逃難經歷以及五叔被抓壯丁帶來的家庭悲劇,將充滿饑餓、災難的苦難記憶與當下國強民安的美好生活相比較,希望人們銘記慘痛的歷史教訓和珍惜安寧幸福的現實生活;她是人生經驗的分享者,通過自己年輕時擺脫傳統習俗的束縛而逃婚和求學的經歷,啟發女性應當在人生道路上保持獨立、自主的人格。“銀發” UP主身上凝聚著歷史和文化的印記,以獨特的視角拓展了視頻平臺的內容維度,同時也能夠以樂觀、灑脫和不服老的精神風貌影響老齡群體的心理狀態。目前,中國政府開始推動互聯網應用和智能終端產品的適老化改造,必將促使更多老年人跨越“數字鴻溝” ,既享受到智能生活帶來的便利,也為傳承中華文化貢獻一份力量。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網絡文藝提供了創作源泉,使其具有豐富、獨特的內容與形態。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現代表現形式相互結合,使網絡文藝兼具民族性與時代性,彰顯了原創精神和文化價值。隨著國際傳播移動化、社交化的趨勢不斷發展,以及中國傳媒機構和平臺的國際化拓展,網絡文藝在揚帆遠航的道路上必將在海外更好地傳播中國聲音和中華文化。在此過程中,網絡文藝的內容與語態還需持續探索與創新,既要深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這座“富礦”,也應當融入當代思維、視角和話語,以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并突破文化差異的壁壘,從而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面對廣闊的海外傳播平臺與空間,傳媒機構應當加強網絡文藝發展的整體規劃、布局和運營,多維度拓展合作渠道、手段與方式,把握好具體環節以適應海外不同類型視頻平臺受眾的接受習慣與心理需求,同時也要創造自由、開放的環境以激活創新動能,打造優質內容,推出精品力作,從而扎實穩健地推進中華文化的海外傳播。
(作者系山東師范大學新聞與傳媒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