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的“探源”與“修復” ——以上海昆劇團全本《牡丹亭》演出為例
400多年前湯顯祖《牡丹亭》原著中的場次、曲牌,甚至是每出結尾的集唐詩句,上海昆劇團在這次演出中都盡力做到了“一字不改”“一字不遺”“全須全尾”。這種全本修復,在本質上是一種“再造”
前不久,上海昆劇團的全本《牡丹亭》來京參加文化和旅游部主辦的“新時代舞臺藝術優秀劇目展演”。在中央歌劇院,3天連演上中下三本,8小時、55出,上海昆劇團依照400多年前湯顯祖原著的場次和段落結構進行全本“復原”式改編演出。
3天大戲,為觀眾帶來豐富的藝術享受。據上海昆劇團團長谷好好介紹,上演全本《牡丹亭》是上海昆劇團幾代藝術家的夢想,此次演出是經過多年精心策劃和潛心創排,凝聚著昆曲人大量心血。人們不禁想知道,創作這個“浩大”的藝術工程,對于戲曲工作者以及當今的藝術生產有何價值和意義?
人們常用“經典”“里程碑”等詞,肯定文藝作品的藝術價值。“經典”的通俗解釋是,經過歷史的檢驗,還經常被后世閱讀觀賞的作品“典范”。當人們對經典的價值內涵和表現形態進行分析后,有些“經典”就進入了“杰出作品”行列。例如《牡丹亭》和《紅樓夢》。杰出作品的審美結構及其內容和形式的復雜性、豐富性、深刻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滿足后人的審美需求,并不斷啟發創作實踐。
談論戲劇的發展,可以在技術層面、形式層面展開,但一部戲最重要的呈現,首先是文學和精神價值層面。杰出的作品一定會對社會和時代產生影響,《牡丹亭》就是這樣的作品。
戲劇文學的厚重、昆曲演出形式的難度、對“全本”的努力再現,使全本55出《牡丹亭》舞臺演出成為戲劇史上的一件大事。400多年前湯顯祖《牡丹亭》原著中的場次、曲牌,甚至是每出結尾的集唐詩句,上海昆劇團在這次演出中都盡力做到了“一字不改”“一字不遺”“全須全尾”。戲曲的唱念做打、四功五法、場面調度,以及舞臺美術,可視可觀。劇本《牡丹亭》是一本書,全本演出則好比一座宮殿,這座宮殿要通過“建造”,將這部經典恢復到400多年前的樣貌。這種全本修復,在本質上是一種“再造”。
恢復全本演出,的確是個“浩大工程”。聚全團之力,積數年之功,集老中青三代昆曲藝術家,實現傳統藝術經典的當代傳承、再造和發展。上海昆劇團的藝術定力和遠見,值得肯定。對于經典名著《牡丹亭》來說,這種“復原式”演出既是“探源”,也是“修復”。修復,就是對作品研磨、還原、激活、再造、完善的過程,其中“捏”戲、“磨”戲、“接”戲、“活”戲,賦予被修復的經典以新形態、新生命、新靈魂。主創者用情之深、用功之巨、用意之遠,可想而知。
從這個角度看,修復全本55出《牡丹亭》有3個方面的貢獻:
首先,全本演出補齊了湯顯祖原著在史上演出時遺失的很多寶貴故事內容,實現了藝術形象的完整性。
其次,全本《牡丹亭》的舞臺再造,客觀上修復了中國戲曲劇種劇目的生態體系。劇種生態,與自然界各類生態體系的內在規律相一致,只有保持多樣性、豐富性、連續性、成長性,戲劇才能百花齊放、欣欣向榮、生生不息。
再次,全本《牡丹亭》舞臺作品的修復過程以及修復完成后的作品本身,構建起不同層面的藝術體系。在全本《牡丹亭》的舞臺藝術中,匯聚著美學體系、敘事體系、表演體系、劇詩體系等,這不僅為史論研究提供素材樣本,也為如何“講好中國故事”提供了有益的方法路徑。
600多年前誕生的昆曲,在中國藝術史上,地位重要、影響深遠。被譽為“百戲之師”的昆曲,匯聚著表演藝術和音樂藝術的精華。修復后的全本《牡丹亭》,使昆曲藝術體系更為完整。
藝術的錨和戲劇的船需要“打造”。“打造”,是需要功夫的,需要潛心磨練、久久推敲。湯顯祖的《牡丹亭》是昆曲“經典中的經典”,這部作品的當代舞臺呈現具有多重價值。此次上海昆劇團的全本《牡丹亭》演出,不僅帶給觀眾現場的審美享受,也會引起關注和研究,帶來諸多思考和啟示。
(作者為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