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云流水兩悠悠”
劉鶚寫了《老殘游記》,由此名播海內(nèi),在中國近代文學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清末民初的老北京人,大都知曉劉鶚因“擅散太倉粟”和“漢奸”的罪名被流放新疆,其實,他是被冤枉的。
劉鶚是江蘇人,字鐵云,號老殘,為頗具愛國憂民之心的有識之士,思想屬維新派,與不少維新人士交契。他出身于官宦之家,在封建時代,像他這樣的官宦子弟是要走科舉仕途的,可他無意于功名,應試落第后廣泛研習水利、算學、天文、兵法、醫(yī)學等經(jīng)世致用的學問。二十三歲那年,他遠赴揚州,向中國最后的儒學學派——太谷學派傳人李龍川求學問道;二十七歲開始涉足實業(yè),曾在淮安開煙草店、在揚州開醫(yī)館、在上海開書局,不過均以失敗而告終。
光緒十四年(1888),許是得益于父輩的人脈,劉鶚入河道總督吳大澂、山東巡撫張曜幕府,吳、張皆為愛才之人,令劉鶚幫辦治河工程。劉鶚之父劉成忠是翰林出身,任過知府,擅長河工算學,家學熏陶加上自身刻苦研習,使劉鶚在治河工程中大顯身手。后因“學術淵源,通曉洋務”,他被保薦至北京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以知府用”。一個沒有科舉功名的人,能到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任職,是很不容易的。
光緒二十二年(1896),劉鶚因感慨時事,寫了一首《春郊即目》:“可憐春色滿皇州,季子當年上國游。青鳥不傳丹鳳詔,黃金空敝黑貂裘。垂楊畹地聞嘶馬,芳草連天獨上樓。寂寞江山何處是,停云流水兩悠悠。”引發(fā)一些維新派人士的傳誦和共鳴。這首詩流播到上海后,梁啟超感動不已,賦詩以和。劉鶚主張洋為中用,一直不忘開辦實業(yè),曾與人合股購下南京浦口的荒灘準備開商埠,未料浦口地價上漲,與原地主產(chǎn)生糾紛,被人以勾結洋人牟利誣陷。
那劉鶚“擅散太倉粟”是怎么回事呢?八國聯(lián)軍于光緒二十六年(1900)攻占北京后燒殺搶掠,一時間餓殍遍地。身在南方的劉鶚聞聽此事,毅然冒險進京,積極籌劃賑災扶厄。他曾給北京難民救濟會寫信:“今年北省大難……解囊不可稍緩。譬如大舟觸礁而沉,舟人登陸者半,沉溺者半,則登陸者不當盡拯救沉溺之人乎?譬如通衢火起,已焚其半,余不焚者,不當群起灌救被難之家乎?今日之事,何以異此?弟寒士也,摒擋一切,愿湊捐銀五千兩,又籌借墊款銀七千兩,共一萬二千兩……惟此款愿專作救濟北京之用。”很多人看到此信,“淚下涔涔”。當時太倉被沙俄軍隊占領,由于外國人不吃大米,他設法將米低價買下,全部用于救濟災民,自己還因此背了一身債。沒過多久便是除夕,處境困苦的劉鶚寫了一首《除夕》:“北風吹地裂,蕭瑟送殘年。仆告無儲米,人來索貰錢。饑鳥啼暮雪,孤雁破寒煙。念我尚如此,群生更可憐。”其感念蒼生之情,大有老杜之遺風。不料數(shù)年后,權臣端方為報爭奪古玩的宿仇,攛掇袁世凱以“擅散太倉粟”和“漢奸”的罪名,將其流放新疆。
除去賑災扶厄,劉鶚在北京還做了一件對保護中華傳統(tǒng)文化極有意義的事。劉鶚喜好收藏古玩,當時河南湯陰出土了很多商代的龜甲獸骨,當?shù)厝藢F骨燒灰施肥,龜甲則出售給藥商。北京的金石學家、收藏家王懿榮發(fā)現(xiàn)甲骨上刻有文字,隨即全部購收。王懿榮死后,后人為還清債務,將全部甲骨轉(zhuǎn)售給劉鶚;在得知甲骨的出處后,劉鶚還派人到各地重金搜購,達五千片之多。后來,他整理出版了《鐵云藏龜》,這是我國第一部有關甲骨文的著述。
而對《老殘游記》,據(jù)說現(xiàn)在流行的版本并非全豹,但續(xù)集未曾出現(xiàn)即散落,這是很可惜的事。《老殘游記》里的“老殘”有劉鶚的影子,不知已經(jīng)散落的續(xù)集中,是否有劉鶚在北京的一些遭遇?我想,他一定會利用這些素材的。
熟悉文學史的人只知劉鶚寫了《老殘游記》,其實他是一個博學多才之士。他留有水利著述《治河七說》《三省黃河全圖》《歷代黃河變遷圖考》《河工稟稿》,算學著述《勾股天元草》《弧角三術》,藏鑒著述《鐵云藏龜》《鐵云藏陶》《鐵云藏印》《鐵云藏貨》《抱殘守缺齋藏器目》等,印有詩集《鐵云詩存》。他對甲骨文的研究,屬這一領域的開山者之列,對后世的影響很大。而在醫(yī)學方面,他年少即師從太谷學派傳人李龍川,李龍川不僅是儒學大師,也精于醫(yī)術,劉鶚融會貫通,自成一家。晚年流放新疆充軍時,劉鶚看到邊塞缺醫(yī)少藥,便立志寫醫(yī)書造福后人。他在系統(tǒng)研究古代醫(yī)藥學名著,仔細分析外感、內(nèi)傷、補藥失當?shù)痊F(xiàn)象的基礎上開始寫《靈臺傷感集》(后更名為《人命安和集》),原計劃寫八卷,但只完成了兩卷便病逝于新疆迪化(今烏魯木齊)。在他完成的那兩卷中,不僅開列施治和藥方,而且標明病理。他還有《老殘醫(yī)記》鈔本存世,那是他診治過的病案匯編,從未刊行。
周汝昌先生極欣賞劉鶚,不僅因為他在上述領域才華灼目,對經(jīng)學、訓詁、音律也甚是精通,他能彈古琴,還藏有名琴,所以周汝昌先生說“前有曹雪芹,后有劉鐵云”。劉鶚病逝時年僅五十二歲,正是出成績的大好年華,可見才人薄命,自古皆然,“停云流水兩悠悠”,惜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