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作家再摘大獎,科幻網文為何高頻“出圈”
作為體現網絡文學高質量發展趨勢的代表之一,科幻題材網絡文學近年來的表現愈發亮眼,不僅網文平臺上的科幻作品數量與日俱增,叫好又叫座的科幻網絡文學作品高頻率“出圈”,也獲得了越來越多主流視角的關注和認可。
繼獲得第32屆中國科幻銀河獎“最佳網絡科幻小說獎”之后,“95后”網文作家“天瑞說符”創作的科幻網絡小說《我們生活在南京》近日再獲大獎,一舉拿下了第十四屆華語科幻星云獎長篇小說金獎和2020年至2022年度新星金獎兩個重要獎項。
作為覆蓋全球華人科幻創作者的權威獎項,科幻星云獎的歷史獲獎名單中不乏公眾所熟知的姚海軍、劉慈欣、韓松、王晉康、陳楸帆等優秀的科幻作家和編輯。此次,首次將長篇小說金獎頒給《我們生活在南京》,不僅是對新一代優秀網絡文學創作者及其作品的充分肯定,也是對我國網絡文學近年來高質量蓬勃發展的一個側面印證。如本屆星云獎評委會主席姚海軍在頒獎詞中所言:“這部小說彌合了網文科幻和傳統科幻的鴻溝,擴展了科幻的成長空間。”
科幻題材創作助力網文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網文平臺的科幻作品數量與日俱增,與前沿科技聯系緊密的內容題材日益豐富,愈發彰顯出鮮活的時代氣息與獨特的民族氣質。與此同時,各大網文平臺也紛紛在科幻網文的創作與推廣上多層面布局、多維度探索。2021年,閱文集團就啟動了“科幻夢想啟航計劃”,2022年更是推出“啟明星獎”“星光獎”等一系列推優活動鼓勵科幻網文創作,助力科幻網文創作質量大幅提升。因此在起點讀書上涌現出諸如《深海余燼》《我們生活在南京》《夜的命名術》《從紅月開始》《靈境行者》《寄生之子》《造神年代》等一批令人為之一振的優秀科幻網文作品。
比如,此次獲得星云獎長篇小說金獎的“天瑞說符”的《我們生活在南京》,講述了一名生活在2019年南京市的高三男生白楊,通過無線電臺偶然聯系上了一個生活在2040年同一地理位置的女生半夏后,兩人共同面對未知天災的求生故事。小說在專業的科幻設定、精彩的故事和細膩的情感之外,還展示出科幻作品稀缺的唯美風格,最終完成了硬核科幻成就唯美故事的“新科幻”實驗。“會說話的肘子”創作的《夜的命名術》,則以科幻為基本支點,借力網絡文學的想象和敘述優勢,講述了主角慶塵在“表世界”與“里世界”之間往來穿梭,在博弈和沖突中不斷成長的故事。其中對“完美世界”的追問與質疑,發人深思。“黑山老鬼”創作的《從紅月開始》以歷史傳說開掘科幻的敘事空間,展現了一個“紅月”降臨后的奇詭世界。作品以科幻為敘述力,重在關心當下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通過多種元素的疊現使作品呈現出來開闊的視野。
記者注意到,在過去一年的起點月票榜中,多部包含科幻元素的網文作品的表現都頗為亮眼,不僅頻頻上榜登頂,精品化、題材細分化等趨勢也越發凸顯,呈現出由量的爆發向質的提升的轉變。今年發布的中國作家協會網絡文學選題指南和重點作品扶持項目中,依然將科技創新與科幻作為重要選題,鼓勵、引導網絡作家探索人類和世界未來的可能性與多樣性,弘揚理性思維與科學探索精神,創作表現時代先鋒、強國夢、人民美好生活的作品,講好中國故事,推動網絡文學高質量發展。
“科幻題材作品雖以幻想涂抹外殼,其精神內核卻由科學理性構筑,是網絡文學題材轉向浪潮的重要脈絡之一。”業界專家認為,網文市場的審美取向一直處在發展變化的過程中,隨著行業的不斷發展,作者、讀者也都在和行業共同進步、成熟,優秀的、融入中國現實社會發展的科幻網絡文學必然會受到越來越多讀者的歡迎。“這也是中國文化自信的一種體現”。
網文成為年輕人生產和傳播科幻文化的主要渠道
毋庸置疑,創作者群體的壯大是推動網絡文學不斷高質量、主流化發展的根本所在,對于科幻題材來說也是如此,尤其是科幻題材網文作者隊伍年輕化的發展趨勢,使得科幻網絡創作者群整體上保持了持久旺盛的寫作動力。
據不完全統計,2022年,共計有超4.2萬的起點作家創作了科幻網絡文學。在2022年科幻網絡文學的新人作家里(即首次創作便選擇科幻題材的作家),72%為“00后”,并且,超七成的科幻品類簽約作家為本科在讀及以上學歷。其中,以“天瑞說符”“遠瞳”“九月醬”“爆發式”等為代表的年輕網文作家都在近年來相繼推出了口碑和人氣雙高的科幻題材新作,并越來越多地獲得主流文學界的認可。據悉,《我們生活在南京》自刊載時起就獲得了廣大讀者的喜愛和科幻文學界眾多知名作家、學者的推薦。有讀者認為,該作品可以和安迪·威爾的《挽救計劃》相媲美。有專家甚至認為,以“天瑞說符”為代表的“這樣的硬核科幻作家正在改變網絡科幻的樣貌”。
劉慈欣(左一)給“天瑞說符”(中)頒獎
在一大批優秀的年輕創作者為科幻網文發展帶各種新氣象的同時,常年活躍在各個網絡文學平臺追更科幻作品的高學歷年輕讀者群體,也進一步助力了網文“科幻熱”的持續升溫。統計數據顯示,2022年,近70%的科幻類閱讀用戶年齡在30歲以下。讀者群體的年輕化使得科幻網絡文學的網絡社區生態也迅速成熟,興趣盎然的科幻讀者借助網文平臺即時段章評等形式,自發地在作品討論區整理知識點、答疑解惑,比如在《我們生活在南京》的網絡評論區里,有無線電技術愛好者在線解釋相關專業名詞的釋義和用法;在《學霸的黑科技系統》的網絡評論區,有讀者詳細地圍繞“周式猜測”“孿生素數猜想”“角谷猜想”等自發整理知識點、答疑解惑,并曾一度引發大規模的科學話題交流。
“在互聯網這一天然具有‘年輕化’標簽的活動場域中,‘95后’‘00后’正以加速度姿態頻繁涌入科幻網絡文學的生產與傳播過程,為科技理性與人文關懷的碰撞和交融注入了大量的年輕血液。”《中國科幻網絡文學白皮書(2022)》中分析認為,無論是創作實踐還是作品閱讀,科幻網絡文學已經成為我國廣大年輕人接觸科幻文化的主要渠道。
當然,年輕化的發展趨勢并不局限于科幻領域,可以說近年來整個網文創作群體都呈現出年輕化的特點——“70后”“80后”的資深作家仍然活躍,以“90后”“95后”甚至“00后”為代表的青年網文作家正在從新增主力逐漸變成創作中堅。行業數據顯示,閱文集團2022年新增注冊作家中,“00后”占比達六成,年度作家指數TOP500的新面孔中,“00后”占比提升了10%,這一年齡段的作家萬訂作品數較上一年同期翻了三倍。
“‘Z世代’用戶與生俱來的數字化生存體驗為網絡文學注入了靈活、敏銳、前沿的新鮮血液和勇往直前的銳氣,他們在‘小’題材上更有專研精神,也更有改編向創作意識。”業界專家認為,對于網絡文學和網絡作家而言,科幻性創作有著原生性的優勢。“未來,中國科幻網文的創作在借助中國傳統幻想之力敘述的同時,還可以在科學上多下些功夫,多了解當下的最新科學發展和未來之可能,讓‘硬核’科幻真正硬起來。”
(配圖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