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學》組織作家走進東蘭采訪
4月25日至28日,“印象東蘭——多民族文學名家走進東蘭”采訪創作活動在廣西東蘭縣舉辦。活動由《民族文學》雜志社和東蘭縣委、縣政府聯合主辦,壯鄉英雄文化園管理處、東蘭縣委宣傳部、東蘭縣文聯、東蘭縣文化廣電體育和旅游局承辦。石一寧、陸祥紅、徐迪克、龍超云、黃高線、黃文江等主辦方代表,王久辛、石才夫、潘紅日、龍一、魯若迪基、周建新、張魯鐳、李美樺、虞霄、唐德亮等詩人、作家參加活動。
據介紹,《民族文學》東蘭創閱中心于2021年12月授牌,此次采訪活動也是將東蘭創閱中心的工作推上新臺階、促進東蘭文學發展繁榮的具體舉措。活動邀請覃祥周、廖慶堂、覃詠梅、張頻、韋峙鴻、覃波、黃堅、覃會珺、覃姜華、潘正偉、潘劍等東蘭籍廣西作協會員參加。在啟動儀式上,石一寧、石才夫、陸祥紅、徐迪克分別致辭,希望作家們通過深入人民生活、創作出更多反映時代氣象和人民精神風貌的優秀作品。
活動期間,作家們先后參觀了壯鄉將軍紀念館、韋國清故居、韋拔群故居、廣西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列寧巖、紅七軍前敵委員會舊址魁星樓等地,感受革命先輩們身上所體現的對黨忠誠、一心為民、百折不撓、無私奉獻的革命精神。特別是在列寧巖,作家們為韋拔群的38字入黨誓言而感動:“吾拔群,愿把五尺之軀交給黨,跟黨鏟除天下不平,建立一個平等的新社會。熱烈而生,熱烈而死。”今年是韋國清同志誕辰110周年,在壯鄉將軍紀念館和韋國清故居,作家們通過文物、史料,了解韋國清在革命戰爭年代建立的卓越功勛和在和平年代為黨和國家事業特別是為廣西發展作出的巨大貢獻。
東蘭有著豐富的民族文化,特別是巴疇鄉,盛傳銅鼓、山歌、筒噔、七弦琴等一批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巴疇鄉巴英村,村民們敲出雄渾的銅鼓聲,跳起多姿的螞拐舞,唱起歡迎朋友到來的山歌。為了促進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巴疇鄉積極推動非遺文化進校園,巴疇的小學生們為作家們表演了精彩的筒噔合奏。作家們表示,這些民族文藝和當地人的生產生活密切相關,各種樂聲、舞姿都具有接地氣的特點,暗含著一個民族、一個村莊的精神密碼。這讓我們重新思索文藝的屬性和功能問題。
在采訪中,東蘭民族文創產品、生態農業發展也給作家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家們會根據此次采訪的收獲,創作一批反映東蘭紅色歷史、民族文化和新發展風貌的文學作品,并于《民族文學》以專輯的形式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