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成公主的“西部大開發”
授,甲骨文里上下有兩只手,中間是個舟字,既表音,也代表兩只手之間正在傳遞的東西。
當然,古人也不是大力神,不至于一只手就能舉起一艘船遞給別人,有觀點認為,這里的舟字其實是盤子的盤,是指代某種容器或物品的意思。
《說文》里說,授,予也,通俗來說就是給。給這個動作很普遍,但其中蘊含的意思卻并不普通,更充滿了智慧。
《淮南子》中說:“授人魚,不如授人以漁。”對于吃不飽肚子的人,給他一條魚,不如教授給他打魚的本領,這樣才不會坐吃山空。
在中國古代,中原王朝因為其自身發達的中原文明,成為了周邊諸多少數民族學習和模仿的對象。大唐貞觀八年,公元634年,吐蕃贊普松贊干布派出遣唐使,提出想迎娶一位唐朝公主。直到四年后,唐太宗答應了吐蕃方面的請求,將一位宗室女封為公主,這就是歷史上的文成公主。
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正月,唐太宗詔令禮部尚書江夏王李道宗擔任送親使,在吐蕃迎親專使祿東贊的伴隨下,前往吐蕃。文成公主一行從長安出發,途經西寧,翻日月山,長途跋涉到達拉薩與松贊干布完婚,這就是中原地區和西藏地區交流史上的重大事件——文成公主入藏。
文成公主入藏,既有政治上的貢獻,又有經濟上的意義。此后相當長的時間內,吐蕃和大唐都保持著穩定的同盟關系,使得唐朝能夠火力全開對付北方的突厥勢力。
因為她帶給西藏人民最珍貴的禮物,不是陪嫁中的金銀珠寶,而是各種書籍經典,醫學著作,營造工藝,農學種子以及大量的工匠。
這些來自中原的先進技藝極大地提高了吐蕃的生產力,促進了邊疆地區的開發,也強化了文化上的進一步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