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肅文學,用閱歷與青春握手
2023年5月10日,于普通人而言,或許是一個庸常的日子,但對一些文學愛好者來說,這一天令人感到傷痛,因為著名作家沈從文在35前的這一天溘然長逝。肉體寂滅,精神長存。今天的許多年輕人,仍舊沉浸在沈從文描繪的湘西美景和靜寧里,體味著“慢時光”的愜意。
隨著短視頻平臺的興起,越來越多的up主,開始解讀起嚴肅文學。從魯迅到沈從文,從路遙到汪曾祺,從莫言到余華,大家的作品被一遍遍解讀,讓很多年輕人沉浸其中。這一現象讓人不禁驚嘆,嚴肅文學年輕化了?
嚴肅文學,想說愛你也容易
時下,不管是抖音、B站,還是小紅書,“小課堂”式的解讀拉近了大部頭與普通人的聯系,讓嚴肅文學不再如想象中那么遙遠。一個場景的描繪,一段金句引發的情感共鳴,這些內容為嚴肅文學帶來了巨大流量的同時,也讓更多年輕人有興趣探尋了解那些熠熠生光的近現代作家。
就這樣,一本本嚴肅文學,一個個塵封在歷史中的文學家在短視頻平臺,在年輕人的生活中“復活”。文學與生活的鏈接,并不因歷史演進而中斷。好的文學作品詮釋的生活,刻畫的人性,描摹的精神圖騰,在任何時代都會引發共鳴。有數據顯示,在B站、小紅書等年輕人活躍的社交平臺上,提倡“共讀”和互相打卡鼓勵的閱讀方式,已經成為一種新型社交手段。
而嚴肅文學的年輕化,也說明歷經碎片化閱讀沖擊,和網文零食的投喂后,年輕人更加注重精神生活的構建。他們渴望用嚴肅文學中極具情境性的畫面,對抗現實中的功利和浮躁。同時,走進嚴肅文學,與文學中的人物對話,與時代對話,能夠有效幫助他們屏蔽嘈雜、抵抗焦慮、回歸自我。比如,沈從文的《邊城》《月下小景》《湘行散記》等作品中,既有瀟湘煙雨的人間醉夢,也有生活中的淡定從容,這些都可以熨平躁郁的情緒,重拾一份心靈的寧靜。
在眾人的狂歡里讀懂世界
讓嚴肅文學回歸年輕人,其中有短視頻平臺強大社交屬性的一份功勞,此外也離不開影視作品對嚴肅文學的改編。
從微信讀書組以社交目的,把“一個人的孤獨”變成“一群人的狂歡”,到抖音、B站依靠博主的個性化展現,將嚴肅文學重新演繹、生動解讀,再到影視化改編,讓迥異于當下生活的文學背景與時代敘事,有了切實可感可知的互動與交流,嚴肅文學的面孔越來越在年輕人心中變得和藹可親。
近年來大火的《人世間》《裝臺》《平凡的世界》《人生》《覺醒年代》等作品都改編自文學作品。很多年輕人在追完劇后,回歸文學閱讀本身,在導演編劇敘事和原作者敘事的雙重構架下,體悟文學本身的穿透力、感染力,進而構建起自身的價值體系和精神世界。
偉大的文學,兼具思想性和時代性。相較于內容淺顯的網絡小說,嚴肅文學的優質內容是其與生俱來的優勢。當下的年輕人從原著中揆諸自己的生活環境和狀態。于是,作品越是貼近生活,就越會受到年輕人的歡迎。當然,這種貼近并非一味地迎合,因為,人性是相通的,那些有生命張力的人物放在任何時代,都可以引發當下人的共鳴。
借助經典的力量向陽生長
主持人楊瀾曾說,“嚴肅文學常常能觸碰到人們的痛處、全社會敏感的神經,網絡文學,特別是幻想、奇幻類文學,就像是給傷口上裹隔離霜?!苯浀涞膰烂C文學之所以可以穿越時空,抵達當下年輕人的內心,就是因為它們可以給予人力量。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困惑和苦惱,也有機遇和挑戰。人的成長之路天然是曲折的。比如路遙,他對年輕人遭遇坎坷境遇的同情和激勵,是一代又一代年輕人都喜歡他的作品的原因。再如魯迅,“愿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币嗳缢乃枷?,成為年輕人面對困境時的精神支柱。即便一個世紀過去了,他筆下的“孔乙己、狂人、阿Q、小D、閏土、祥林嫂、趙太爺、假洋鬼子”在當下依舊能找到原型,讓人心服口服。
閱讀是一個人的心靈成長史。年輕人回歸嚴肅文學,這是一種可喜的進步。這說明,青年越來越重視內心精神世界的構建,期待更有營養更有力量的文學作品的滋養。繼而在更高緯度和更深層次的體驗中,感悟人生的意義,幸福的含義。
當然,當下扁平單一的網絡流行語,讓年輕人集體陷入語言表達匱乏的困境,他們希望從嚴肅文學找尋更多元表達。比如魯迅的犀利,沈從文的詩意,汪曾祺的氣韻,路遙的平實,老舍的通俗等。
總之,不管各種原因,嚴肅文學在年輕人中回來了,這本身值得歡欣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