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熱”興起,“00后”網文作家為何熱衷以非遺入題
四五年前開始,“00后”網文作家慈蓮笙關注到了非遺文化。她最新一本短篇小說《一梭千載》講的便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杭羅織造技藝”。“許多技藝為什么成為非遺?是落后于時代了嗎?用網文來傳播非遺,我覺得能讓大家感受到它是跟得上時代的,是和現在的生活息息相關的。”
當下,一方面,非遺文化正與游戲IP、動漫產品跨界聯合,化身文創衍生品;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網文創作者聚焦非遺題材小說創作。去年9月至今,恭王府博物館和閱文集團聯合舉辦的“閱見非遺”主題征文,吸引眾多年輕作家參與。在平臺方助推及創作者有意識的努力下,“傳統文化熱”正在網文領域興起。
“00后”作者全國尋訪非遺技藝
“‘綾羅綢緞’這個詞人盡皆知,可如今‘羅’的織造已經到了這般地步嗎?杭州福興絲綢廠是如今唯一一家還掌握杭羅織造技藝的工廠。”慈蓮笙說,非遺選題其實很廣,從杭羅開始寫作,是因為實地探訪給自己帶來了視覺、聽覺的雙重震撼。“我7月末去的,大夏天的杭州,一進去杭羅的廠子里,里頭比外頭還熱,又特別吵。”這些切身體會都被她寫進了網絡小說《一梭千載》之中。去年9月,這部小說是參賽作品之一。
慈蓮笙出生于2003年,身為年輕一代的網文作家,她最初開始創作非遺題材小說時還是在校學生。“2018年,我不到15歲,學校有一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現狀及弘揚’相關的課題,我和朋友一起參加了,寫了一篇小論文,就這樣開始了解非遺。”當時,為研究非遺保護現狀,她們上網搜尋資料,卻發現相關網站的頁面信息停留在幾年前;去實地參觀東城區非遺博物館,發現基本上無人光顧;就連收回來的調查問卷里,不少人對非遺的態度也是“沒時間”“不了解”等。
自那時起,慈蓮笙有意識地關注中國非遺保護現狀。“我意識到網文傳播面更廣一些,能夠讓更多人看到非遺,以及我想表達的文化意涵。”以非遺為題,故事從現實生活中萌發而出。她趁學校游學、家庭出游等機會,對天南海北的非遺技藝進行實地探訪。
“順著火車線去探訪。”她笑言。帶上母親、姥爺,慈蓮笙走南闖北,每到一個城市,必定要走訪當地最知名的非遺技藝。比如去天津,就看泥人張、木版年畫、狗不理包子;去山西尋訪醋廠;去蘇州拜訪昆曲傳習所、尋找檀香扇;去南京看云錦;去杭州,既走訪了杭羅的廠子,也專程去了西泠印社。這趟持續近兩年的“非遺之旅”,她走出了經驗:非遺美食的尋訪或許是最容易的,一路“吃”過去即可;有些非遺項目在當地有博物館或商業店鋪,也都容易尋找。“也有部分非遺無法做到實地探訪。比如東湖醋園,我找到了它的展示館,但廠子不在那里。還有些地方,網站上只給了電話、地址,我第一次去撲了個空。”
在慈蓮笙看來,既然以非遺為題創作小說,自己了解得越多,寫出來的作品越能讓讀者眼前一亮。同時,她也會將自己對非遺傳承、文創開發的思考,與非遺傳承人交流。
在《一梭千載》里,慈蓮笙描述了一個主角利用符合時代審美的創新,將杭羅技藝發揚光大的故事。這種杭州的絲綢品種,由純桑蠶絲以平紋和紗羅組織聯合構成,綢面具有等距規律的直條形或橫條形紗孔,孔眼清晰,質地剛柔滑爽。“書中我寫到了杭羅的起源、發展,包括它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的衰落、工藝流失、無人傳承等問題。更重要的是展現我對杭羅之美的理解。”在她看來,用網絡文學的方式傳播非遺,目的是讓更多人跨越地域局限了解非遺文化,“比如杭羅,它是杭州的、浙江的,同時也是中國的。又比如北京、揚州都有漆器文化,北京是金漆鑲嵌,揚州是雕漆嵌玉,這說明非遺的誕生雖然和地域有關,但文化是共通的。普通人只要喜歡非遺,哪怕只做一點點貢獻,都有用。”
用網絡文學拓展傳統文化影響力
與慈蓮笙熱衷于創作非遺題材相似,“00后”網文作家饑魚則對神話傳說題材情有獨鐘。“我從2020年開始寫作,一寫就寫了3年。大學我讀的是酒店管理專業,目前也正在酒店實習,但我想畢業后應該會成為全職作家。”饑魚告訴記者,他一直喜歡閱讀中國古代神話故事,尤其是志怪題材,也愛看《聊齋》《聊齋新編》等影視劇。“我寫的小說都是蛇文化題材,蛇沒有足,卻能行、能走,遠古先民敬畏它,進而衍生出蛇類的圖騰文化,十二生肖里有蛇,還有《白蛇傳》等傳說故事,這些都是我的靈感來源。”
在饑魚看來,網絡文學是一種傳播方式的創新。“網絡小說可以跨越時間、空間的限制,創新文化傳播的范圍和深度。而且網絡小說相對于古典文化,更加平民化、大眾化,它可以讓更多人認識、了解傳統文化。”
中國社會科學院日前發布的《2022中國網絡文學發展研究報告》顯示,傳統文化深入內容題材,引發“儒道流”“紅樓”等國風熱潮,僅閱文平臺上,就有超5萬網文作家在歷史、古言等題材網文中運用非遺元素。
有網文作者從民間傳說、傳統習俗和神話故事中獲取靈感,比如閻ZK的《鎮妖博物館》,油炸咸魚的《不可思議的山海》,唐甲甲的《中醫許陽》;有網文作者將非遺傳承與現實主義、古裝愛情、青春校園等題材相結合,讓筆下角色從事與傳統文化相關的職業或行業,比如唐四方的《相聲大師》、柳下揮的《獵贗》,意千重的《畫春光》等;也有作者將非遺元素作為故事的重要元素,將傳統文化之美落實在小說的細節上,如孑與2《唐人的餐桌》、相思不再念《我靠傳播非遺爆紅全宇宙》等。
“傳統文化根植于我們的基因中,一方面,我們的主流價值在倡導關注現實、關注傳統文化;另一方面,我們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有大量可挖掘的內涵。所以網絡文學中的故事、素材、元素,很多取材于傳統文化。”在中國傳媒大學互聯網信息研究院專任研究員李安看來,身處轉型期社會,年輕人面向未來,需要找到自己的根,“無論是中國的作家還是西方的作家,沒有一個創作者可以離開傳統,可以離開傳統文化。網絡文學也得有根、有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