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外國文學理論研究的探索 專家研討外國文學理論及其“歷史化”
4月下旬,來自全國多個省市高校及科研單位的60余位學者齊聚美麗的西子湖畔,圍繞著“外國文學理論及其‘歷史化’”這一外國文學及理論研究中的經典主題展開研討。會議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杭州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理論研究中心、中國外國文學學會外國文藝理論研究分會聯合主辦,中國外國文學學會外國文藝理論研究分會成立大會也于同期舉行。
北京大學中文系戴錦華教授提出,近年來“歷史化”在人文科學領域中成為一種新的有效路徑,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了一種新的方法論,并不斷被付諸新的實踐。在這一過程中需要警惕的是對何為“歷史”的定位。杭州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何暢教授以亞歷山大·蒲柏《致伯林頓的信》引發的文本之戰為例,探討了建筑、性別和跨媒介傳播問題。
江西師范大學人文學院資深教授傅修延探討了“敘事學理論向何處去”這一經典問題。敘事熱興起的根源,在于今人對敘事的本質與功能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然而,正如柏拉圖所提醒,敘事負有傳承文明的使命,不能一味“討好”和“逢迎”大眾流行文化。敘事學研究者不能簡單沿襲以小說研究為敘事學主業的做法。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汪介之教授則就文學理論和文學批評的關系做出深入思考,認為外國文學界存在偏重理論譯介與闡釋,忽略批評成果的引進與借鑒的問題;在具體研究中,往往偏重于相關理論觀點的梳理和轉述,對理論的表達形式缺乏關注,致使批評語言不夠靈動鮮活。理論研究的目標并不在于空談理論創新,而是借助理論對文學現象進行有效揭示和解讀。浙江大學文學院吳笛教授對俄羅斯著名文論家日爾蒙斯基的歷史比較觀念進行了研究,他指出,日爾蒙斯基文論中的歷史比較的視角具有積極意義,文學是人們意識中的現實反映以及對現實的認知,同樣,文學也是一種歷史現象,在歷史的層面上不斷變化和發展。而正是基于對文學歷史比較的尊崇,日爾蒙斯基因而將文學視為文學科學。四川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張旭春教授考察了本間久雄《文學概論》的西學淵源并論述了文學理論的西學東漸問題。他認為,由編譯、改寫、挪用等手段構成的拿來主義是20世紀初中國以及日本知識界吸收西方知識的共同手段。由“從溫切斯特/哈德森到本間久雄再到田漢”所代表的理論旅行路線構成了20世紀初文藝理論西學東漸的路徑之一。西南大學外國語學院郭方云教授就文學與地圖的關聯性發表了精彩演講,文學與地圖在表征媒介和空間生產上具有學理共性,文字與圖形共同構建了廣闊的指涉象征系統。
與會學者圍繞“理論概念的歷史性辨析”“法國文藝理論”“英美文藝理論”“文藝理論的跨學科性”“文化研究與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等主題展開了深入討論。討論內容豐富,既有緊扣外國文藝理論研究現狀的理論探索,也有圍繞現象及文本的具體討論,學者們從各自的問題意識出發,展示了文藝理論與文本批評交相增益的研究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