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劇舞臺,唱響中國聲音
民族歌劇不僅要描摹中華大地上發生的壯闊歷史,更要扎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只有不斷加強學科建設、人才培養、國際交流,民族歌劇才能迎來又一個高峰
不久前,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第五屆中國歌劇節參演劇目名單,在這場中國歌劇領域的盛會上,將有24部優秀歌劇作品演出48場,其中19部為新創劇目,5部為經典作品。其中,上海音樂學院的《康定情歌》和《茶花女》兩部劇目入選,我們很受鼓舞。
2019年,上音歌劇院正式建成使用,這座歌劇院不但承載了上海音樂學院幾代藝術家的夢想,更承載了期待民族歌劇事業發展的殷切之情。此次入選第五屆中國歌劇節的兩部劇目,都在上音歌劇院的舞臺上完成了多輪巡演,反響良好。
民族歌劇不僅要描摹中華大地上發生的壯闊歷史,更要扎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原創歌劇《康定情歌》為例,該劇由上海音樂學院與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聯合出品,反映了由解放軍、工程技術人員和當地群眾組成的11萬人筑路隊伍,共同建設川藏公路(原稱康藏公路)、青藏公路的故事。在編排過程中,我發現四川康定地區的民歌小調“溜溜調”獨具特色,便把它搬上舞臺。經過不斷打磨,這部歌劇的民族性、地域性、戲劇性越來越濃烈,充分體現出了新時代民族歌劇的創作發展方向。
近年來,我深切感受到了民族歌劇的發展之迅速、精品劇目之豐富。原創歌劇《湯顯祖》將昆曲與歌劇結合,在國家大劇院、悉尼歌劇院、歐洲青年歌劇節等世界級舞臺巡演,由此改編而成的音樂劇版《夢臨湯顯祖》受邀參加愛丁堡國際藝術節。原創歌劇《賀綠汀》,以人民音樂家賀綠汀為原型,展現了他在革命與音樂道路上的探索與成就。該劇在七地巡演22場,并被拍攝成為8K歌劇電影。
只有不斷加強學科建設、人才培養、國際交流,民族歌劇才能迎來又一個高峰。在上海音樂學院,通過有組織地開展歌劇創演,一條以“全學科鏈”牽引、老中青教師傳幫帶、全覆蓋面學生參與的實踐教學新路徑逐漸形成,將教育與文藝融合,融思想性與藝術性為一體,形成了“文教雙驅”的良好局面。
國際交流也為民族歌劇發展注入新活力。近年來,上海音樂學院分別與意大利斯卡拉歌劇院、英國皇家威爾士音樂戲劇學院、德國卡爾斯魯厄國立音樂學院、日本昭和音樂大學等院團合作打造歌劇項目。此次為紀念威爾第誕辰210周年的歌劇《茶花女》,也是學校與德國基爾歌劇院聯合出品。
我期待,有更多民族歌劇人才涌現,為民族歌劇事業不斷注入活力,為世界歌劇舞臺產出更多更好的“中國聲音”。
(作者為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上海音樂學院院長,本報記者曹玲娟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