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時代·新工業詩歌獎”系列活動舉辦
4月22日,“云時代·新工業詩歌獎”頒獎儀式、學術論壇暨王學芯作品研討會在江蘇無錫舉辦。《詩刊》主編李少君,江蘇作協黨組成員、副主席賈夢瑋,無錫城市職業技術學院教授王學芯,南開大學教授羅振亞,江蘇省作協副主席胡弦,上海交通大學教授何言宏,《詩江南》副主編梁曉明,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傅元峰,嶺南師范學院教授張徳明,遼寧新詩學會副會長李犁,嶺南師范學院副教授程繼龍,湖南第一師范學院青年教師劉君君,鎮江市作協副主席王明法,中國詩歌網編輯部副主任王夫剛,以及部分獲獎詩人參加活動。活動由中國詩歌網總編輯金石開主持。
“云時代·新工業詩歌獎”由《詩刊》社、無錫市經濟開發區主辦,《詩刊》社中國詩歌網、雪浪小鎮未來園區承辦,于今年2月13日至4月5日在中國詩歌網上進行線上征文,并接受出版單位和特邀專家的推薦。征文活動共收到來稿1233份,經過評委會兩輪評選,最終,郭新民、巴音博羅獲得特別榮譽獎,王二冬、王學芯、龍小龍、汪峰、張曉雪獲得詩歌獎,李嘯洋獲得評論獎。
在頒獎儀式上,李少君為來到現場的巴音博羅、龍小龍、汪峰、李嘯洋頒獎。李少君代表主辦方致辭時說,這兩年自己對新工業的突飛猛進的發展有很多深切的感受,甚至是產生一種震驚的經驗。但無論工業科技怎么發展,對于詩歌創作而言,人的情感還是最基本的。現在整個世界范圍內有一種潮流叫作情感轉向。現在機器人很智能,但它始終是程序化的,沒有情感。只有在人身上,理智和情感有機融合。古人說筆墨當隨時代,隨著工業的發展,新工業詩歌寫作大有可為。我們今年是第一次舉行“云時代·新工業詩歌獎”評選,希望隨著這項工作的推進,能夠吸引更多的詩人介入到工業題材領域的寫作之中,進一步推動新工業詩歌的繁榮發展。龍小龍代表獲獎者發言,他說,不斷適應、主動感知工業文明日新月異的變化,是工業題材詩歌書寫者應有的自覺。要把工業的發展、科技的進步與時代生活、時代審美有機聯系起來,把生冷的設備寫出溫度,抒寫新時代的發展生態和精神風貌。
在隨后舉行的學術論壇上,有的與會者從宏觀上把握新時代背景下的新工業詩歌抒寫,有的則以詩集《藍光》為例評析王學芯新工業題材詩歌創作。
談到新工業詩歌寫作,賈夢瑋認為,對于新工業的書寫,可能有多元的向度。比如,有的會對新工業、新科技的發展給予擁抱,有的則會反思在這一進程中人的異化問題。越是在機器化的時代,其實更需要人的想象力,更需要我們的詩人、藝術家去理解它,從多個角度來表達它。胡弦談到,現在處在一個新工業時代,但是人并沒有變。只不過我們需要以新的方式跟這個時代重新發生關聯,確定這一代人的情感,激發每一個個體對這個時代的新感受。新工業提供了這樣的場域,為我們的情感提供了新的觸發點,進而帶給我們的新詩寫作新的風貌。李犁表示,新工業詩歌首先是詩歌,必須具備詩歌的普遍特征,即想象力、活力、創造力,以及意料之外的效果。其他題材的詩歌,是要把熟悉的寫出陌生感;新工業由于是陌生的事物,要把它寫出熟悉感、親切感,然后讓人心領神會,由衷感嘆。通過能指和所指的巧妙搭配,開發出語言的千姿百態和顧盼生姿。
具體到王學芯的新工業詩歌創作,羅振亞認為,王學芯的詩歌大膽使用諸多新工業細節和元素,體現了一種熱情的語調和開放性的想象力。在詩歌寫作中,他的情思意緒經常是高度個人化的,有的時候甚至涉足了瞬間的超驗的感覺和潛意識。詩人有著發達的“內想象”,這使他的思維經常不在一個聯想軸上運行,而經常是去攫取其他聯想軸中相近、相關甚至是相去甚遠的那些意象,使眾多原本并不協調的因子被整合在一個新的空間。何言宏說,王學芯的詩歌中經常出現“光”的意象。他很善于以他的“光”來洞穿黑暗,照耀那些灰暗的事物,使我們的內心驟然生動,獲得詩意的澄明與提升。在《藍光》中,詩人寫那種物質的光芒、新工業的光芒,使“光”本身獲得了一個本體性的特征,同時也呈現了詩人主體心靈的光芒。張德明談到,王學芯的詩歌向我們展示了新科技的色彩,勾勒了我們的生存語境,具有一種“未來已來”的格局呈現。在《藍光》中,我們發現它有兩個詞語非常的突出:“光”與“數”,可以稱為“光的詩學、數的意象”。詩人將科技術語和審美話語巧妙嫁接、有機連通,形成綜合的詩意與圓融的美學。劉君君認為,王學芯的《藍光》聚焦新工業題材,價值取向從對鄉村的懷舊轉變為對新工業的擁抱,從對舊城市的批判轉向對科技城市、智慧城市的肯定。王學芯的詩歌語言克制、理性、冷靜。他所使用的詩歌語言與獨特的詩歌意象帶來科技感、時代感與數字感,形成一種“新工業風”。
作為被研討者,王學芯談到,寫新工業,我盡量不去簡單地贊美,也不去刻意地批判,就是客觀地呈現。把21世紀20年代新工業是怎樣的一個面貌,客觀地呈現出來。作為一個詩人,要不斷地去挑戰自己,這樣才能保持自己源源不斷的創作活力。一個詩人要用現代的語感,跟現實重新建立聯系,寫出這個時代的新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