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勞動人民自己的圖書館”
在人民解放軍進駐上海途中,時任第三野戰軍司令員的陳毅強調“上海是人民的上海,人民的上海要完整保全好”,要求“組織力量加強對文物、圖書館的保護,因為上海也是書海”。新中國成立以后,黨和政府十分重視上海的文化建設,特別注重提高勞動人民的文化素養和思想政治教育。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在社會各界的齊力推動下,作為新生事物的“里弄圖書館”得以成長發展。在世界讀書日到來之際,讓我們走近這個“勞動人民自己的圖書館”。
上海市長寧區春光坊里弄圖書館是1958年群眾自己動手創辦的。1960年搬遷至一處較大的房子,成為街道里一所正式的圖書館。 圖片來源:《人民畫報》
人人手持書一冊政治思想都提高
里弄圖書館初創于上世紀50年代初期,建設初期面臨經費、地址、人力等諸多不確定因素影響。1951年初,新華書店委托里弄居委會給各家各戶發放新婚姻法連環畫,并倡議設立里弄圖書館為新華書店推廣圖書業務、推動市民學習提供便利。
上海市文化局對普陀區圖書館的一項調查顯示,新華書店在普陀區成立了9個里弄圖書館,“第一批書籍是里弄居民捐款購買的”。1952年,市文化局進一步明確里弄圖書館的建設流程。
普陀區梅芳里圖書館創辦時,一位步履蹣跚的老爺爺特地到館,贈予該館一盆松柏盆景。這一盆景寓有“松柏常青”之意,傳遞了希望里弄圖書館能夠扎根基層、長期發展的心聲。
伴隨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上海的里弄圖書館得到了進一步發展。統計顯示,1958年至1961年,全市各個街道的里弄圖書館超過了300家。據不完全統計,藏書122萬冊,管理員558人,每天接待讀者4萬余人。
里弄圖書館積極貫徹文化工作為政治、為生產、為工農兵服務的方針,在公立圖書館事業尚不能滿足公眾需求的情況下,對于豐富上海市民的文化生活起到了輔助作用。家住文廟路的毛蘊文熱情稱贊:“人人手持書一冊,政治思想都提高。”
梅芳里是一條大里弄,從長壽路口進去,沿街有一所房子,玻璃門上引人注目地嵌著一本一本的新書。“《怎樣爭取做一個共產黨員》《毛主席在群眾中》《我的一家》《青春之歌》《苦菜花》這些惹人熱愛的好書都透過玻璃好像張大著眼睛,在向行人打招呼。”
走近一看,屋子里面擠滿了讀書看報的人,門口還有人在排隊等著借書。白天,這里是青少年和兒童活躍的場所;晚上,下班的工人也來了,小小的屋子熱鬧非凡……這便是梅芳里社區里弄圖書館的日常景象。
但也要看到,里弄圖書館在較快的發展過程中,也逐漸暴露了經費、管理以及工作人員業務水平參差不齊等問題,部分圖書館的發展一度遇到了瓶頸。為此,楊浦區定海路和寧國路里弄圖書館嘗試依靠放幻燈、賣棒冰來補充經費不足。
也有一些里弄圖書館“劍走偏鋒”,如原南市區的部分圖書館將閱覽費由“每月一角”提高到“每月一角五分”,連環畫閱覽費則由“一分三本”改為“一分兩本”,導致讀者有所減少。
此外,圖書管理員中“年老體弱,多病殘疾”占相當大一部分人。普陀區某街道管理員平均年齡在50歲以上,最大的71歲。1961年,市文化局針對里弄圖書館“量多質低”以及物力不足、管理人員不專業等問題進行整改,決定裁撤部分圖書館。
資料顯示,到1961年初,上海市5個區共裁撤了415個民辦圖書館;1961年7月以后,又裁撤了62個;1962年出臺的《上海市街道里弄圖書館工作條例》,針對圖書館存在的資金、人員、選址等問題作了明確規定,“部分有條件的里弄圖書館在整頓后得以鞏固”。
廣泛開展公共閱讀豐富市民文化生活
經過整頓,里弄圖書館明確了“作為在黨的領導下緊密依靠群眾自辦的集體文化事業,是為所在里弄地區普及大眾文化的基層圖書館”定位。同時,積極推進圖書館建設與勞動生產相結合,組建“勞動人民自己的圖書館”,在豐富上海市民文化生活和公共閱讀空間塑造上發揮著重要推動作用。
本著“進行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教育”志向,大力宣傳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
1964年,上海里弄圖書館建立了44個學習小組,還與309個學習小組建立經常聯系。在黃浦區龍門路街道,圖書館幫助重慶新村里弄組織學習小組,參與學習的大部分為家庭婦女,年齡較大、文化程度低,有一定的學習困難。當開始學習《紀念白求恩》時,圖書館人員先向學校教師請教,了解文章的中心大意和歷史背景,再參加小組輔導講解。
59歲的居委會調解主任張蘭仙,有一段時期因為居民糾紛多又不容易解決,不想當里弄干部了。在學習《紀念白求恩》后,她在小組會上說:“白求恩大夫是個外國人,為了幫助中國革命,不遠千里而來,犧牲了自己的生命。想想自己在工作上遇到了一點點困難,就推脫年紀大了,不愿意再做干部,這種想法和白求恩大夫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比一比實在太不應該。今后一定要把里弄工作搞下去,而且還要搞好。”
本著“黨做什么,圖書館就宣傳什么”要求,密切配合黨的中心工作與地區的重點任務——
里弄圖書館請公社負責同志作報告,介紹農村的新形勢、公社的新情況。居民們聽了非常感動,不少人紛紛報名要求去農村參加建設。原南市區半淞園地區在聽報告會之前,只有28人報名;聽了有關報告后,報名人數增加到293人。
半淞園里弄圖書館在上海青年報名參加新疆建設時,還開展了《好兒女志在四方》《新疆在前進》《上海青年在新疆》等圖書推薦、黑板報專刊及資料剪貼等宣傳活動,介紹報紙上發表的有關新疆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就,以及半淞園地區青年張金榮、張金華在新疆成長的報道。
本著“千方百計為群眾服務”宗旨,積極宣傳社會主義的新道德、新風尚、新習慣、新技術,助力移風易俗——
很多里弄圖書館深入小廠小店,設立圖書流動站。比如,長寧區春光坊圖書館就經常為所在區域的21個工廠服務。這些工廠里的青年工人,過去下班沒有什么事情可做,不是打撲克,就是蕩馬路,“現在其中的很多人成了圖書館的忠實讀者,把圖書館作為業余文化休息場所”,并且在生產上遇到問題時,能夠利用圖書館查找參考資料。
拉絲廠工人唐國忠從里弄圖書館借到一本《拉絲技術手冊》,認真消化相關知識后,有效改進了自己工作中的操作方法。
楊浦區龍江路街道里弄圖書館還進一步送書上門,主動引導大家端正態度、提高覺悟。附近的菜場有一名青年營業員,因為不安心工作,常常同顧客發生爭吵。里弄圖書館的工作人員了解情況后,特意挑選了《服務性行業是低人一等嗎?》《理想、勞動、幸福》等書送到菜場團支部,并建議組織集體學習。經過學習與交流,相關青年營業員思想認識有所提高,工作安心了,服務態度也變好了。
在虹口區河南北路,有一對老夫妻過去逢年過節就燒香拜佛。他們參加里弄圖書館舉辦的讀書會后,不僅報名加入歌詠隊,還把家里供奉了幾十年的“泥菩薩”撤掉了。
本著“普及革命文化知識”目的,為黨的基層宣傳工作培養和鍛煉人才——
1963年下半年開始,里弄圖書館積極講解革命故事,逐漸培養出3000多名故事員。
在普陀區林家港街道,每個里弄居委都有自己的故事員。那里的船民較多,每天清晨會聚在茶館里聽流散藝人說舊書。圖書館便組織故事員清晨時分去茶館講紅色故事,受到了船民的歡迎,占領了思想陣地。
南京西路街道里弄圖書館一年來共培養49名故事員、6個幻燈放映員。在20多天里,舉辦故事會61場,放映幻燈片42場。
本著“豐富青少年、兒童校外生活”目標,對廣大少年兒童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質教育——
里弄圖書館每天吸引成群的少年兒童看書,成為校外學習、課外閱讀的重要場所。
靜安區金廟地區南曹家宅民辦圖書館注重對頑皮兒童的教育,并根據兒童愛看驚險戰斗小說的特點,推薦閱讀有關革命斗爭的書籍,還組織小朋友們聽革命故事。為了進一步了解相關兒童的思想、學習及生活情況,里弄圖書館還深入家庭進行訪問。《解放日報》在1961年10月31日報道,在各方面的初步配合與協調下,6個頑皮兒童有5個轉變明顯。
長寧區春光坊圖書館還特意買來20本《雷鋒日記》、30本《紅巖》等供青少年借閱,并舉辦《紅巖》《向雷鋒同志學習》等故事會,放映《董存瑞》《毛主席的好戰士》等幻燈片。
到1965年,上海全市街道里弄圖書館共有藏書104萬冊,每天到館的讀者約10萬余人。作為文化戰線上的一支重要補充力量,里弄圖書館積極推動上海市民廣泛開展公共閱讀,提升了文化素養,激發了文明自覺,體現了里弄人的務實品格與傳統。
此外,里弄圖書館作為新中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產物,依托《解放日報》協調訂報,向新華書店采購書籍,因陋就簡解決館址,廣泛“發動群眾、依靠群眾”解決購書資金等,生動體現了黨和政府走群眾路線的優良傳統。
(作者分別為華東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生、紫江學者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