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思敬:朱寨先生身上的布衣精神
今年是朱寨先生誕生一百周年,他離開我們也有11個年頭了。當我們回望朱寨先生光輝的革命經歷和他對中國當代文學研究卓越貢獻的時候,讓我最感動的是他身上所體現的那種布衣精神。
布衣精神,就是古代平民知識分子所持有的一種信念,那就是不畏權勢,不圖金錢,安貧樂道,以天下為己任的人生態度,以及堅守人格獨立,自由而曠達的精神追求。中國古代知識分子講究義、利之辨,所謂“義感君子,利動小人”。求個人利益的行為是“為利”的,求眾人利益的行為是“行義”的。一個人為眾人的利益去做事,他不是以占有,而是以奉獻為目的,這就是中國知識分子所遵循的做人的道德準則,也就是所謂布衣精神。
在中國古代知識分子中,這種布衣精神在杜甫身上有最集中的體現。杜甫雖然當過左拾遺這樣的小官,掛過工部員外郎這樣的虛職,但他畢生實際上就是一介布衣。然而他的內心世界無比廓大,他胸懷“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理想,即使在長安過著“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的生活,也仍葆有“白鷗沒浩蕩,萬里誰能馴”的志向。林庚先生終身研究古典詩歌,他本人也是詩人,他說過:“我們身上要有些布衣氣。”有些布衣氣,就不是眼睛向上,而是要像艾青所說的那樣:“永遠和那些正直、勤勞而又困苦的人群在一起。”
朱寨先生便是這樣一位身上有著布衣氣的學者。朱寨先生16歲參加革命,奔赴延安,曾在延安魯藝學習,以他的資歷,完全可能走一條青云直上的當官之路,但朱寨選擇的是另外一條路,那就是學術之路。他熱愛文學,獻身文學研究,以學術為己任,甘坐冷板凳。
朱寨先生畢生保留了布衣本色,他毫無架子,樸實仁厚,待人親切,與人為善,他鐘情學術,酷愛讀書寫作,早就把級別待遇、功名利祿置之腦后。他擔任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會長期間,為中國當代文學研究規劃藍圖,推動當代文學研究的發展,為當代文學學科的建立,付出了極大的努力。他臨終前留下的最后一句話是:“要編寫一部高質量的當代文學教材……這就是我的意見。”他為中國當代文學建設,真正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康德曾說過:“世界上有兩件東西能震撼人們的心靈,一件是我們心中崇高的道德標準,一件是我們頭上燦爛的星空。”朱寨先生離我們遠去了,但他身上的布衣精神,作為我們心中的崇高的道德標準,成為一種風范,與燦爛的星空一起,永遠照耀著我們,激勵著我們,像他那樣,有操守,有作為,有擔當,胸懷坦蕩,獻身學術,一路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