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河:藏地女性的情感掙扎
在閱讀馬南的中篇小說《拉珍》的過程中,我腦海里不時地會聯想到一些印象深刻的小說和影視,比如王朔的中篇小說《劉慧芳》、馮小剛的電影《天下無賊》,還有悉德·菲爾德的劇作結構。
這篇小說的故事暗暗地契合了悉德·菲爾德的劇作結構:“我”是個編劇,專門去西藏山南市桑日縣程巴村采訪拉珍,聽說她九年如一日地照顧失明的丈夫、打零工看病買藥、供兒子上了大學,經過了一番周折才接近她。故事中另一個線索是,拉珍暗自喜歡著教她讀書寫字的旺久老師。“我”跟著她,追蹤日常的行程,知道了她的悲慘命運,發現自己受不了她這樣的煎熬。她過早就爸死媽病,沒上過學就去做工,拉扯兩個妹妹;如今,從小被爺爺奶奶抱走的哥哥是縣里的醫生,兩個妹妹在縣城一個開餐館、一個賣玉,只剩她還在村里。她每天要做飯洗衣、照顧丈夫,到了晚上還要去酒館賣花,經常是熬到深夜也賣不出去幾朵。娘家人異口同聲地叫她對善良的丈夫好一些。令人意外的是,她和丈夫早就沒有了夫妻生活,熬了這么些年實在需要一個依靠和安慰,于是把租的房子布置成她和旺久的婚房自我安慰。她鼓起勇氣要送給旺久一把藏刀,被拒絕后情緒失控,在靈魂墜入黑夜時繼續壓抑情感。故事的結局是旺久住院,拉珍看到有一個女人在照顧,徹底失望。
據說,馮小剛打磨《天下無賊》劇本時,總也難以過審,于是向王朔請教。王朔看完劇本說,讓女賊去西藏,既有邊地風景又有宗教氣息;讓女賊懷孕,建立這對雌雄大盜棄惡從善的穩固基點;讓女賊信佛,實現精神洗滌和靈魂救贖。我在此把《拉珍》和《天下無賊》稍作比較,總覺得兩者在這些方面多有交疊。藏族婦女拉珍身上洋溢著中國傳統女性的勤奮、隱忍和任勞任怨等優秀品質,這樣的形象放到任何地方都真實可信,但是放到西藏就產生了前人未曾寫過的陌生化審美效果。拉珍向往九十歲的央宗那樣一心向佛的虔誠,每天都要去轉經、禮拜,為的是洗刷身為人妻卻又喜歡別的男人的罪孽。“我”情感受挫時,也正是拉珍安慰了我,引領“我”走出泥淖。
1990年,由王朔的中篇小說《劉慧芳》改編的電視連續劇《渴望》橫掃大江南北,一時萬人空巷,爭相觀看。年輕俏麗的女工劉慧芳渴望愛情,但是面對兩個追求者遲疑不決,一個是有恩于她的車間主任宋大成,另一個是身陷困境、需要幫助的大學畢業生王滬生,經過一系列波折后仍是難以抉擇。而馬南的中篇小說《拉珍》同樣塑造了一個夾在兩個男人中間、情感掙扎不已的女性形象。拉珍和劉慧芳都是傳統道德下的完美女性——溫柔善良,寬容體貼,勇于擔責,任勞任怨。但是,拉珍超越劉慧芳的地方是不拋棄癱瘓丈夫,敢于追求真愛,想要保持平衡,獲得圓滿。然而,事情的發展卻難如人意,旺久拒絕了拉珍示愛的藏刀,傷透了她;旺久生病住院,照顧他的是另外的女人,使她死心。至此可以說,拉珍苦苦追求的真愛竟然是斬斷她希望的最后一根稻草,是反噬她靈魂的毒藥。
從某種意義上講,拉珍的遭遇也許并不是孤案,可以說是所有女性都有可能會遇到的情感掙扎。可是,拉珍這樣葆有傳統美德的女性,在欲望橫流的社會中愈加珍貴。因此,這篇小說塑造的藏地女性拉珍,既有輻射廣闊的外延,又有靈光閃閃的內涵,給小說人物畫廊里增添了一個嶄新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