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宗仁:七年青藏高原生活讓我有了一生的寫作資源
王宗仁,著名軍旅作家
中華讀書報:您14歲就發表散文,童年時期的閱讀是怎樣的?
王宗仁:我記得是上初小四年級時,我常常給村里的大人們讀報紙,能看到的是《陜西農民報》,田間地頭,村口麥場歇息時,社員們就坐在場邊樹蔭下,聽我念報上的消息。村里的胖子三爺很喜歡我,說這娃勤快,會有出息的。他常常給我講村里和鄰村發生的故事。我的作文就記下了這些事情,老師表揚我寫得不錯,作文課上就作為范文給同學們念。這個老師叫烏安民,偏愛我。一次我在烏老師辦公室看到《陜西日報社》給他寄的信,厚厚的。我很好奇就打開看了,原來是一份退稿,題目是《算黃算割又叫了》。這么好的題目!我偷偷記下了報社的地址:西安市中山大街166號。《陜西農民報》也是這個地址。
我就這樣開始給報社投稿了,把作文上三爺講的故事寫得詳細一些,投給報社。《陜西農民報》或《陜西日報》。是通訊還是消息,我也分不清。這期間發生了這樣一件事,村里有個我叫堂兄的青年表現得很好,寫了多次入團申請書,卻入不了團。我便寫了篇文章《他為什么不能入團?》,投寄給《陜西農民報》,沒想到報社把這份稿轉給省共青團委員會,他們派人來調查,解決了問題。我的寫稿積極性大增。
我的文學處女作應該是散文《陳書記回家》,發表在1959年第8期《陜西文藝》上,寫的是我們村里的團支部書記娶了媳婦忘了娘。這種養兒不孝的事在當年的鄉村總會見到,我當時正讀小學六年級,暑假時回到家里聽到這件事心里打抱不平,就寫了稿子投給《陜西文藝》月刊,次年我考上了縣里初中,文章發表出來,當時在學校影響很大,語文老師專門找我了解情況,介紹我加入了學校的文學社。
那些年我在鄉間讀不到什么文學書,主要讀三種報紙:《陜西日報》《陜西農民報》《陜西青年報》,我是村里的讀報員,報紙都在我家里存放。1957年我入伍前,在《陜西日報》“秦嶺”副刊發了三篇散文:《趙大爺》《兩麻袋玉米棒》《離娘的騾駒誰喂大》。
中華讀書報:啟蒙老師有哪些?在閱讀上,有誰對您予以引導嗎?
王宗仁:啟蒙老師除了上面提到的烏安民,還應該有上初中時的語文老師王瑞祥。他是從西安城里下放到鄉村的左派分子,他組織了個文學社,教我們寫作文。我從他那里看到了一個廣闊的世界,學習寫作長進不少。后來他退休后在法門寺擺地攤賣雜貨,我從北京休假回家還專程看望他。再后來他平反后回到西安,晚年患了老年癡呆癥,我們還有電話聯系。雖然他已經不記得我了,我仍然常給他打電話問候。
中華讀書報:有人說十八歲之前的經驗足夠一生的寫作資源。但是您離開青藏高原之后相當長一段時間里,幾乎每年都要從北京去一次青藏高原,是創作需要還是心系高原?這種緊密的聯系,對您創作有怎樣的影響?
王宗仁:對我,十八歲不行。不要說夠一生的寫作資源,十八歲那年我才剛開始步入真正人生的門檻,青藏高原的第一個臺階日月山。真正使我有了一生寫作的資源是在青藏高原的七年生活。可以說那七年我把這一生的苦都吃了,足夠我一生品嘗。但是光吃苦不行,還得從苦中跳出來,找樂,苦才能變甜,先苦后甜。否則,吃的苦越多,成了苦海,會把你淹死在苦海里。甜,就是要有理想,有了理想就有了跳出苦海的力量。支撐我跳出苦海的力量就是文學創作。
我每次上青藏高原,一成不變的行程要到昆侖山下的烈士陵園去祭奠,看望掩埋在這里的八百多名高原官兵,他們都是在和平年代獻身于保衛邊疆的英雄。我要特別在曾經和我一同戰斗過的戰友、鄉友的墓前說一段祝愿他們的英靈在另一個世界安詳、美好的話。
中華讀書報:您的寫作基本上是無師自通,自學成才?在部隊的生活很苦,是什么支撐您不停地寫下去?
王宗仁:二十來歲的小伙子,開著汽車哪一個月都要在世界屋脊上奔馳好幾次,滿身有用不完的勁。寫作也是這樣一股闖山的勁頭,一心想著當作家,寫了好多稿子,哪怕偶爾刊登一篇,伴隨而來的是不可言說的滿心喜悅。有時遇到大雪封山,鏟雪開路不知要付出多少體力,我一邊挖雪開道一邊在心里就衍生出文章的細節,處于亢奮狀態。我甚至慶幸自己能遇到這樣的事,又有可寫的題材了。1959年我寫了一篇小故事《風雪中的火光》,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出了,是新聞聯播之后的《解放軍生活》節目播發的,我們那個小村里的人都聽到了,寫信講這件事。這種鼓舞力量在那時是很巨大的!
中華讀書報:您的軍旅生涯長達59年,不同時期,您的閱讀是否也有不同特點?是否對軍旅文學的閱讀也有所偏好?
王宗仁:我調到北京之前,在高原汽車部隊開車,對劉紹棠的小說簡直喜歡到骨子里了,只要能買到他的作品,比如《山楂村的歌聲》《運河槳聲》等,我都反復讀,當地書店買不到,我就通過新華書店訂購。后來劉紹棠成了“右派”受到猛烈批判,我心疼了好久。還有蘇聯作家肖洛霍夫《一個人的遭遇》《靜靜的頓河》我也反復閱讀。我后來創作的散文《情斷無人區》就是受他的作品影響。
中華讀書報:您有枕邊書嗎?喜歡什么樣的枕邊書?
王宗仁:一直到現在,就是回答你的提問時,我的手邊還放著《靜靜的頓河》,那個叫葛利高里抽著鞭子使勁催著戰馬駕著車撒歡兒的樣子,還活靈活現浮現于眼前。我很喜歡這個不同凡響的人物。
中華讀書報:哪些書是您一讀再讀的?
王宗仁:說起來讀得最多的書還要數楊朔的散文《雪浪花》、屠格涅夫的《獵人筆記》。后者我尤其是翻閱其中的任何一篇都有收獲。他在作品里表現出來高超的藝術技巧,塑造出來的具有獨立精神的人物形象,以及人物內心世界細微活動變化,耐人尋味!
中華讀書報:您有怎樣的閱讀習慣?喜歡快讀還是慢讀?
王宗仁:我習慣躺在床上把枕頭墊得高高的,半躺半坐著讀書。右手拿著筆遇到我十分感興趣的段落或句子,就劃出來,有時還抄下來。回過頭再讀。這是品讀,能讀出味道來,好像嘗到一席特色菜,沁入到心肺里了!
中華讀書報:您的散文《藏羚羊跪拜》被選入六年級(預備年級)第一學期語文課本第19課(上海版)等課本。您會經常參加講座,對學生或部隊官兵談自己的閱讀人生嗎?會給他們推薦書目嗎?如果推薦,會是什么樣的書單?
王宗仁:除了《藏羚羊跪拜》,我的另外兩篇散文《拉薩的天空》《夜明星》也都被選入了課本,其中《夜明星》在20世紀90年代初選入全國通用的初中語文三冊,現在六十歲左右的人在初中時都學過。記得《藏羚羊跪拜》在央視董卿主持的《朗讀者》由陸天明朗誦后,一夜之間我的名字走進千家萬戶,那一夜我家的電話幾乎打爆了,都是祝賀的文友或讀者。
中華讀書報:令您最受益的書是什么?對您來說,寫作的魅力是什么?
王宗仁:最受益的書除了上面提到的外,還有李瑛的詩,我買了他的文集,通讀了好幾遍。李瑛說詩歌讓他變成了孩子,我也深有此感。我多次當面聆聽他的教導,太有收獲了。我的散文詩集《雪山壺中煮》就是自己學習詩歌寫作后陸續創作的作品。我偏愛這本書,不久前青海人民出版社又重印了這本詩集。
中華讀書報:如果有機會見到古人,您想見到誰?希望從他那里知道什么?
王宗仁:李白。
中華讀書報:如果可以帶三本書到無人島,您會選哪三本?
王宗仁:除了我在上面提到的任意兩本外,還想帶上我的散文集《藏地兵書》。除了這本書獲得第五屆魯迅文學獎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書中寫到的青藏高原駐守的官兵外,還有一位早早就獻出生命的“青藏公路之父慕生忠將軍”。他是在國家尚未計劃修建西藏公路時,自己組織民工帶著兩千匹駱駝修起了這條路。跨越世界屋脊的2400公里公路呀!彭德懷元帥在視察了昆侖山下的部隊時,稱贊慕生忠是“青藏公路的先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