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經典常談》:經典訓練是人生必要的項目
原標題:經典訓練是人生必要的項目——讀朱自清《經典常談》
朱自清(1898年-1948年)
1998年12月3日,“小雪”,冬天的第二個節氣。我在校園旁的“淘書樂”,淘到《朱自清全集》第6卷“學術論著編”。翻看目錄,第一本就是“經典常談”。當日無課,一個下午就把這本小書讀完了。朱自清“透著優游不迫神兒”的散文筆法,令我神往。再讀《序》,第一句話:“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經典訓練應該是一個必要的項目?!痹瓉磉@是為中學生寫的,是向中學生介紹應當見識的經典。我已忝為“大學教授”,反躬自問,朱自清要求中學生閱讀的中國經典,我讀過幾部?張潮《幽夢影》開宗明義:“讀經宜冬,其神專也?!蔽胰〕鲋祆涞摹端臅戮浼ⅰ?,心神專一,從頭讀起。邊讀邊為每一章擬標題,最后編了一冊“四書目錄”,以便時而習之。
從1998年開始,在專業之外“親近經典”,已經二十多年了。期間,我的學生,尤其是研究生們不斷追問我一個問題:在21世紀的信息化、智能化時代,古老的經典還有什么用,還能給現代人什么啟示?傳統經典都是人文經典,傳統學問就是人文學。因此,問題實質是:在崇尚科學的時代,人文學還有什么用?朱自清借用“外國教授”的話說:“閱讀經典的用處,就在教人見識經典一番。”這確是一個明達的見解。然而,閱讀人文經典,除了“見識經典”,還應有更重要的關乎生命存在和生命價值的文化意義。
經典是智慧的源泉
首先,經典是智慧的源泉,沒有經典,我們將停止思考。在關乎生命存在和生命價值的人文領域里,凡是值得思考的問題,前人都已經思考過了,準確地說“軸心時代”的先哲們都已經思考過了;我們要做的,只是重新加以再思考而已。懷特海說:對歐洲哲學傳統的最保險的定性莫過于:它不過是對柏拉圖學說的一系列的闡釋;梁啟超說:《論語》為二千年來國人思想之總源泉;錢鍾書說:古人有言,明體達用,用之學問,日進千里,體之學問,仍守故步。亞里士多德之《物理學》,已無人問津,而亞里士多德之《倫理學》,仍可開卷有益。中西三位現代學人的話,表達了同一個意思:古老的人文經典具有永恒的價值,它在任何一個時代都會給人以心靈的啟示、智慧的啟迪和精神的動力。錢鍾書的“體用之分”,則精辟揭示了人文與科學性質和效用的差異。
那么,為什么古老的人文經典能穿越時空,具有永恒的青春生命?簡言之,這是由人文經典的文化生命本質決定的。文化是生命實踐的理性升華。而個體生命的有限,決定了族類生命的無限重復性;族類生命的無限重復性,則決定了人類文化的重疊性,同樣決定了人文經典的永恒性。美國學者尼古拉·默里·巴特勒說得好:“只有學者能認識到,近代世界里所說的和所想的在任何意義上屬于新的東西,是多么微不足道。探索人類的本性必須提出的幾乎所有問題的深度,以驚人的深刻性和洞察力解釋人的思想和人的愿望,這是古希臘和古羅馬人以及中世紀偉大的思想家的巨大成就。”借言之,在中國,探索人類的本性必須提出的幾乎所有問題的深度,以驚人的深刻性和洞察力解釋人的思想和人的愿望,則是以孔子為代表的先秦偉大思想家的巨大成就。三千年的哲學史,是百年人生問題反思史;三千年的文學史,是百年人性情懷詠嘆史。三千年的人類文化,一百年的生命長度!這便是古老的人文經典能夠穿越時空,具有永恒的青春生命的根源所在。
經典是心靈的導師
其次,經典是心靈的導師,一個人精神的發育史,是經典的閱讀史。學習經典中的永恒真理,是智力訓練的最好途徑,也是獲得智慧的最好途徑。那么,閱讀人文經典,真有那么大的效用嗎?據說,弗洛伊德的墓碑上有一句話:“理性的聲音是微弱的”。這是這位杰出的心理學家洞察人性后得出的結論,似乎有點悲觀,卻不能否定其真實性。理性的聲音是微弱的,本能的力量是強大的;如果人人都能聽從理性的聲音,人人都能聽從德性的召喚,那么“圣人”就可能批量生產了。然而,情況并非如此。知識是可以傳授的,“德性”卻很難像知識一樣被接受。
然而,人類就自甘墮落嗎?當然不!《唐子西文錄》記載了蜀道館舍壁間一副對聯:“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边@兩句詩表達了前人對孔子的無比崇敬之情,頌揚了孔子在民族精神史上的巨大作用。建設這個世界,離不開勞動者的雙手;治理這個世界,離不開政治家的智慧;點亮這個世界,離不開哲人的思想。在“‘四書’第七”中,朱自清談《論語》說:“這部書不但顯示一個偉大的人格——孔子,并且讓讀者學習許多做學問做人的節目:如‘君子’‘仁’‘忠恕’,如‘時習’‘闕疑’‘好古’‘隅反’‘擇善’‘困學’等,都是可以終身應用的?!弊非笊频牡滦?,是人類共同的價值。中國人說,止于至善是大學之道;費希特說,無限完善是人的使命。讀完《論語》,我內心涌出的第一句話就是:細讀《論語》,為人生鋪一道崇高的文化底色。子曰:“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币越浭纷蛹嘀哺?,借詩文書畫展示才華,這是中國人的道德生活和藝術生活。歌德說:鑒賞力是靠觀賞最好的作品培育的;善的德性同樣是靠閱讀偉大的經典培育的。正是在此意義上,赫欽斯說:不讀偉大的經典,怎能稱得上是受過教育的呢?
經典是治學的起點
再次,經典是治學的起點,讀透一部經典,成就一門學問。不讀經典,學術研究就會游談無根。千年之前,蘇軾批評學者“束書不觀”:“近歲市人轉相摹刻,諸子百家之書,日傳萬紙。學者之于書,多且易致如此,其文辭學術,當倍蓰于昔。而后生科舉之士,皆束書不觀,游談無根,此又何也?”(《李君藏書房記》)千年之后,晚清陳澧再次批評學者“不肯讀一部書”:“學者之病,在懶而躁,不肯讀一部書,此病能使天下亂。讀經而詳味之,此學要大振興。”(《東塾讀書記》)今天的學人可能是明天的仕人;學術上的虛驕浮夸之風,往往會形成社會上的弄虛作假之風。所以陳澧強調:“讀經而詳味之,此學要大振興?!?/p>
經典是治學的起點,在人文學領域還有其自身規律。簡言之,凡是值得思考的問題,軸心時代的先賢們已經思考過了。中國人文學強調“師承”,強調“傳統”,強調“薪火相傳”;所謂“有師承乃成其學術,由傳統乃成其學術”,其根源就在于此。錢穆曾說,在“三不朽”中,立言最難。立言何以最難呢?“中國幾千年只有一個孔子、一個孟子,他們的言論可以傳諸百世,放之四海……人不自量,人人想走這條路,到底走不上,徒增許多空言,或有一些完全不對的廢言?!保ā吨袊幕v》)據此,錢穆提出了人文學研究的“三步驟”:“從來從事研究學術之三步驟:一、崇信古代一位兩位學術人物。二、專意一部兩部傳統巨著。三、劃定一范圍探究一個兩個研究題目。此題目則與全部學術大體有關聯。”(《學籥》)從經典中提出的問題才可能是經典論題。事實上,人文學研究的經典論題無不是“老生常談”,無不是師承與創新、傳統與時代的統一;反之,只是“游談無根”的個人“意見”而已。
錢穆把學者分為兩類:“學術人物”與“時代人物”?!皩W術人物”就是遵循“三步驟”,踏踏實實進行研究的人;所謂“時代人物”,便是迎合時髦,追隨風氣,游談無根之人。一個真正的人文學者,應當“讀經而詳味之”,在此基礎上,面向時代,面對現實,深入社會,進行獨立自主的再思考,從而實現創新性發展和創造性轉化。
(作者:陳文忠,系安徽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