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生不息·寶島季》彰顯華語音樂全球影響力
梳理寶島臺灣音樂編年史,抒發同根同源家國情懷。音樂文化交流節目《聲生不息·寶島季》以經典臺灣音樂為媒,匯聚海峽兩岸音樂人,為祖國與寶島架設起身份認同、情感認同、文化認同的橋梁,激活鐫刻在中國人心靈深處的“文化密碼”與“精神力量”。
“呢喃的心語,總能經過逾千公里的臍帶流入心臟。”寶島季節目中處處流淌著血脈相連的骨肉同胞情。無論是數十年鄉音未改的臺灣嘉義眷村“老味道”面館店主與牛肉面館老板,還是臺北街頭以大陸省份和城市命名的路牌,以及提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的仁愛路、四維路等街道。美食記憶與故園思念共同構筑了臺灣基于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文化坐標,寄托著數代臺灣同胞的鄉愁。誠如赴臺授課的廈門大學教授周長楫所言,“臺灣的文化就是閩南文化,而閩南文化就是我們的中華文化。”《聲生不息·寶島季》通過華語音樂的情感共鳴、藝術紐帶,深刻而又深情地揭示出臺灣音樂之文化根基在于大陸,以文化“共振”呼喚“同根”,呈現“百川異源、皆歸于海”的血脈情深。正是相同的語言與文化血脈,才孕育出兩岸相連的情感與文化共鳴,才造就了臺灣音樂歷經數十年的“聲生不息”。
齊豫在陽明山分會場演唱《走在雨中》
“歌唱寫下的是河漢江淮的志氣,唱出的中文是文以載道的責任”。在時代大潮中誕生的臺灣流行音樂,跨越海峽、傳唱內地,刻畫著華語音樂伴隨時代不斷演進的藝術年輪。當《鹿港小鎮》《戀曲1980》《高山青》《在水一方》《知足》《后來》等不同年代的經典歌曲被兩岸歌手創新演繹,再度唱響,曾經千百遍吟唱、億萬人鐘情的華語音樂穿越時空,串聯成共同的青春記憶、時代回響。將近半個世紀的音樂追憶中,《聲生不息·寶島季》以音樂之名,成功匯聚起兩岸人民、全球華人的悠悠故鄉意、濃濃兩岸情。
《聲生不息·寶島季》別出心裁地設計了大陸主會場與臺灣分會場的隔屏連線互動,日月潭、101大廈、陽明山等寶島地標,一一映入大陸觀眾眼簾。臺灣知名音樂人與大陸音樂人及觀眾的面對面交談,跨越了海峽的時空間隔,情真意切地共同追溯兩岸音樂文化源流的交匯。曾與臺灣音樂界有過深度合作的歌手那英,回憶起在臺灣制作唱片的日子時慨嘆“懷念音樂氛圍與友誼”,顯示了臺灣音樂之于華語音樂全球傳播的橋梁作用。不同代際兩岸音樂人各自深情講述的那些令人觸懷的音樂往事,口述史般地呈現了華語音樂在兩岸互動中走向世界的來時路。而一系列觀眾投票的文藝生活排行榜調查與揭曉,生動展現了海峽兩岸深入人心的文化交流和人民在文藝生活中的民心相通。
張杰、于文文合作演繹《曹操》
《聲生不息·寶島季》主動將臺灣音樂放置在中西音樂對比的全球化宏闊視野中,刻畫臺灣音樂、華語音樂自強不息的文化品格,彰顯文化自信。20世紀90年代,面對西方流行音樂占據潮流的形勢,臺灣流行音樂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吸取靈感,創新音樂題材,代表“華流”發出了鏗鏘有力的中國聲音,吸引了中國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歌手齊聚中國臺灣,打造華語音樂的發展高地,創造了一首首蘊藏中華美學精神、唱響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的經典傳世之作。
自開播以來,《聲生不息·寶島季》同步在湖南衛視、芒果TV、臺灣中天亞洲臺、中天綜合臺和香港TVB及旗下平臺播出,目前四期視頻全網播放量累計超過30億次。臺灣社群平臺“Dcard”上好評不斷,島內觀眾因臺灣音樂的全球傳播而倍感振奮。節目同時在19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電視機構播出,向世界展示了兩岸音樂人賡續華語音樂文化的信念與行動,引發全球華人的巨大回響。
從《聲生不息·港樂季》的熱播到《聲生不息·寶島季》的持續升溫,《聲生不息》打造了音樂綜藝的新IP、新品牌、新樣態,也為主流媒體文化類節目創新開辟了新賽道、提供了新啟示:唯有根植于文化自信,堅持有格局、有文化特色、有品質的創作原則,方能推動中國式優質傳媒內容以文化人、以藝通心,為新時代青年提供了解國家發展、感知社會脈搏、探尋文化源流的有力渠道,共同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
(作者楊乘虎系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林沛系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