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墟》:一部僑鄉人喜愛的書 ——“回到《金墟》故事發生地”系列活動在赤坎古鎮舉行
4月15日,“回到《金墟》故事發生地——赤坎”系列活動在開平赤坎華僑古鎮舉行,活動由中國作協創聯部、江門市委宣傳部、開平市人民政府主辦,開平市委宣傳部、開平市文廣旅體局承辦。活動期間還進行了主旨演講、圓桌書評、贈書儀式等。
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邱華棟,中國作協創聯部副主任包宏烈,江門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陳冀,開平市委書記余中華,開平市領導陳杰文、周寶珠及國內外20多位專家學者參加活動。
江門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陳冀致辭中指出,《金墟》是一部蘊含著中國精神、謳歌時代變革的長篇小說,為廣大讀者領略江門僑文化打開了新的窗口,對進一步提高僑鄉江門知名度發揮了重要作用。近年來,江門充分發揮華僑華人戰略資源,全力打造華僑華人文化交流合作國家重要平臺,努力在服務海外6000萬華僑中體現僑都擔當,江門不僅有小說里的“金墟”,更是一座華僑人文資源的“金墟”,期待以更多更豐富的藝術形式去挖掘、展現,推動華僑文化高質量發展。
開平市委書記余中華指出,《金墟》藝術化地再現了赤坎華僑古鎮百年間的興衰起落,是一部書寫僑鄉兒女的心靈史,是新時代僑鄉文學極具溫度與力度的一次創作,也是一部深刻而具體地展現華僑華人愛國、愛鄉、愛家人精神的恢弘巨作。當前,僑鄉開平正在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錨定高質量發展目標不動搖,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全力落實廣東省委、省政府部署的 “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并努力爭創示范。
長篇小說《金墟》聚焦于赤坎華僑古鎮這座“雙族之城”,以新時代鄉村振興為背景,講述了一段百年開平華僑史,被列入中國作協創聯部、廣東省委宣傳部、省作協“改革開放再出發”深扎項目,中國作協“新時代文學攀登計劃”和“揚帆計劃·中國文學海外譯介”名單,江門市文藝精品創作重點扶持項目。自2022年12月出版發行以來,獲得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和巨大反響,成為講好僑鄉故事、江門故事、廣東故事、中國故事的文藝精品。
《金墟》的作者熊育群,現任中國作協散文委員會副主任,原廣東作協副主席、文學院院長、二級巡視員,獲得過魯迅文學獎、百花文學獎等,中宣部全國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出版有詩集《我的一生在我之外》,長篇小說《連爾居》《己卯年雨雪》,散文集及長篇紀實作品《春天的十二條河流》《路上的祖先》《一寄河山——大地上的遷徙》《西藏的感動》等20多部。
開平是熊育群創作長篇小說《金墟》的“深扎”地、原型地,小說從僑鄉赤坎的旅游開發切入,以赤坎華僑古鎮在民國時期和新時代的兩次城鎮建設為線索,通過詳實的歷史細節和細膩的筆觸,雙線并行的結構,融匯了過去和現在、海內與海外,再現了赤坎華僑古鎮百年興衰起落,展現了中國農村的變革、家族的命運與民族的振興,是一部深刻而真切地展現華僑及歸僑愛國、愛鄉、愛家精神的恢弘力作。
《金墟》被列入中國作協“新時代文學攀登計劃”以及“揚帆計劃·中國文學海外譯介”名單,入選中宣部“2022年主題出版重點出版物選題”、北京市文化精品工程重點項目、2023年1-2月中國好書推薦書目,并簽約成為廣東重頭打造的經典話劇項目,由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深圳出版社出版。
據悉,舉辦“回到《金墟》故事發生地——赤坎”系列活動是江門市充分發揮僑文化資源,貫徹落實“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充分展示赤坎華僑古鎮重大文旅項目文化保護和活化利用成果的創新舉措。目前,赤坎華僑古鎮保護和活化利用項目已作為鄉村振興領域的省級重點項目加快推進,通過深度挖掘文旅資源,賦予鄉村資源以豐富的經濟價值和文化價值,調整鄉村產業結構,提高鄉村的軟實力和競爭力,為廣袤鄉村文化資產的創造性轉化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為盤活全國廣大鄉村土地資源、激活鄉村振興新引擎、吸引社會資本下鄉提供可推廣的發展路徑。
《金墟》故事發生地——開平赤坎華僑古鎮依水而興,因僑而盛的赤坎華僑古鎮有著371年開埠的歷史,由上埠關族、下埠司徒氏在古鎮東西兩端聚居逐步發展而成,擁有600多座騎樓,保留大量中西合璧的華僑建筑。是全國規模最大、界面最連續、保存最完整的僑鄉騎樓建筑群,于2007年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數百年來,赤坎華僑古鎮憑借獨特的華僑文化和家族管理體系發展成嶺南獨樹一幟的商貿重埠,還孕育出了司徒美堂、司徒璧如、關文清、鄧一飛、沙飛等一大批蜚聲中外的名人名家。
赤坎華僑古鎮項目是廣東省和江門市重點建設項目,是江門市建設華僑華人文化交流合作國家平臺的重要載體之一。以“在保護基礎上開發、重現古鎮歷史輝煌”為總體思路,與世界文化遺產開平碉樓與村落相結合,在充分保護歷史文物的基礎上開發,重現赤坎古鎮歷史輝煌。對古鎮的舊建筑修舊如舊,并打造文化展示和體驗方面的內容,恢復赤坎古鎮的歷史風貌,將赤坎古鎮打造成為中國文化旅游古鎮新地標,成為海外人士了解中國古鎮文化、華僑歷史文化、開平碉樓文化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