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中國視角下的外國文學研究走出去
原標題:推動中國視角下的外國文學研究走出去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我國的外國文學研究具有豐富的學術資源,在推動世界文學研究和各國文學傳播與經典化方面發(fā)揮重要作用,是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要在黨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進一步深化和推動我國外國文學研究,主動服務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和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更好地助力中國學術走出去。
中國文化和中國學術走出去是一體兩翼,互為支撐。中華民族創(chuàng)造了璀璨的文化,中國文化是中國學術的源頭活水,中國學術可使中國文化實現更廣闊、更縱深的場域發(fā)展。外國文學研究與中國學術走出去之間具有緊密的內在邏輯。可以說,外國文學研究不斷深化了人們對中西方現代化的認知和理解,一直伴隨、見證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學術走出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理論建構和理論創(chuàng)新方面具有獨特價值。
外國文學研究學術根植于中國土壤,理應具有中國觀照,體現中國在場感。過去40多年的外國文學研究是隨著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歷史演進,尤其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探索而蓬勃發(fā)展起來的。我國的外國文學研究一向以跟蹤或援用外來理論而見長,在闡述外來理論方面成果顯著,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某種依賴甚至過度闡釋西方理論概念的現象,這既體現中國對世界的開放性和包容性,又暴露出包括誤讀西方在內的一系列問題。中國對西方現代性的態(tài)度經歷了從一味接受到批判性吸收,從仰視到平視的不同階段。中國式現代化的探索過程是中西方思想、價值觀相遇、碰撞、激蕩,并逐步走向文化自信和歷史主動的過程。我國的外國文學研究就是這一過程的某種縮影,完全可以成為認知和剖析西方現代化的重要載體,并為中國式現代化探索提供一定參考。以中國式現代化視角觀照外國文學作品,不僅能吸收西方現代化優(yōu)秀成果,而且可充分揭示其存在的不足、局限及其引發(fā)的問題。21世紀以來,中國學者在外國文學研究中不斷增強理論自覺,立足中國實際,提出諸多創(chuàng)見,體現了中國式現代化發(fā)展的蓬勃生機和強大動力,蘊含著豐富的中國特色知識和話語體系資源。
中國學術走出去是彰顯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了“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的重要命題,指引了外國文學學術研究的方向。彰顯文化自信是外國文學工作者義不容辭的歷史使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蘊含著中國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中積累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和道德觀。立足中國式現代化語境,基于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著力開展外國文學研究,必將深入審視以個人主義、物質追求為重要內核的西方文化和現代化模式。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最新成果和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理論與實踐模式,為應對貧富差距、道德滑坡、環(huán)境問題等西方現代化的局限性和社會病提供了重要的借鑒價值。基于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開展外國文學研究,既可以有效展示中華文化的精神力量,又能彰顯全人類共同價值,為解決人類社會面臨的問題挑戰(zhàn)提供了重要啟示。
立足中國式現代化語境開展外國文學研究將進一步推動中外文明互鑒,為講好中國故事,尤其是講好中國式現代化故事提供豐富的話語支撐。根植中國土壤的外國文學研究,將為傳播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提供更多載體、媒介和動力。道阻且長,雖遠必達;心之所向,行必能至。黨的二十大吹響了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的號角,讓我們積極行動起來,主動倡導和踐行外國文學研究的中國方法、中國范式,助力話語體系建構,始終秉持開放和對話的立場,在同西方學界的對話中確立我們的研究境界。當然,推動中國視角下的外國文學研究學術走出去,建構中國學術話語體系,需要中國學者了解國際前沿,熟悉國際學術話語,把握國際學術潮流,系統(tǒng)了解西方研究譜系,尤其應注重反思性研究,在研究中使西方批評話語為我所用,在批判性吸收的基礎上,發(fā)出中國學者的聲音,并充分借鑒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努力實現“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和話語體系建構的可能性突破。基于中外比較、交流與對話開展外國文學研究可以有效踐行中外文明互鑒,為實現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愿景注入新的活力和動力。
(楊金才,作者為省外國文學學會會長、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南京大學理論研究基地特約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