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忘的那些花朵 ——讀程煜散文集《盛開在時光深處的花朵》
盛開在故鄉(xiāng)原野上的花朵給了作家程煜美好的記憶和無限的靈感。廣袤的草原、巍峨的雪山、流淌的河流、更替的四季、淡淡的馨香、豐碩的果實、新鮮的野味、久違的故鄉(xiāng)、分別的親人,一幕幕場景隨著花朵盛開而走進時光深處。程煜以她小中寓大的視角、透徹真摯的情懷和干凈簡潔的文字一一記錄下來。這便是呈現(xiàn)在大家面前的散文集——《盛開在時光深處的花朵》,一部記述花朵與故鄉(xiāng)、花朵與時光的書。
最美是故鄉(xiāng)。故鄉(xiāng)的一切深深地刻入記憶。作者以美學家的意識,用花朵構(gòu)建她心中的故鄉(xiāng)——伊犁。故鄉(xiāng)的花不同于他處,“與江南春雨杏花不同的是,這里紛紛繁繁的杏花背后是綿延千里的天山雪峰,山下是現(xiàn)代氣息濃厚的阿力瑪里新城......馥郁柔美的花朵與偉岸險峻的雪峰形成鮮明對比,置身其中,宛若人間仙境”。雪峰這個宏大而獨特的背景是江南春雨中的杏花難以比擬的。“紛紛繁繁的杏花”與“綿延千里的天山雪峰”,柔美與雄強對比形成的美,在作者筆下熠熠生輝,靈活鮮動。隨著作者娓娓道來,仿佛也沉醉在了伊犁美麗的杏樹林中。故鄉(xiāng)的花有千千萬萬。作者寫道:“草原之上鋪陳著一層金燦燦的花毯,朵朵金花隨風搖曳,不勝嬌羞”,這是金蓮花給人的感覺。在茫茫無際的碧綠草原上,大面積金色的波濤隨風起伏,絕對是視覺和心靈的撼動。微風吹拂下,這些花朵是翩翩起舞的仙子,更是故鄉(xiāng)永恒的象征。
每一朵花都有一段傳奇,每一朵花都有一個迷人的花語。作者以博物學家的思維,用豐富的學識闡釋花朵背后的故事。作者旁征博引,歷史的記載,植物學的研究,工業(yè)或醫(yī)學上的用途,民間的傳說和寓言,東方和西方的歌謠、詩歌,各類知識隨手拈來。讀著一頁頁的文字,恰如在汪洋知識大海中遨游,一朵花就是一部風帆。藍色勿忘我的花語是“永恒不變的愛,深情”,薰衣草的花語是“等待愛情”,向日葵的花語是“沉默的愛”。生長在雪山高處、難得一見的天山雪蓮花,圣潔無比,更是名貴的藥材。苜蓿旖旎隨“天馬”而來。引進的紫蘇在伊犁長勢喜人,不僅花美,而且用途廣泛。樸實的土豆花背后的故事更讓人們驚奇。誰會想到它曾是歐洲王室之花和時尚的象征呢?作者感慨:“土豆的顏值實在不高,但如果讓我為它的花語定位,我一定會給它定位為‘忠誠’......土豆花,讓人們在貧困中看到生活的希望”。每一朵花都給了人們美的感受,也構(gòu)成了人們堅實的物質(zhì)基礎(chǔ),促進了社會發(fā)展進步。
作者在向我們展示伊犁草原上的花朵的同時,也展示了生活在古老大地上一代代的人們和他們的經(jīng)歷,展示了他們雙手建造的城市。作者以歷史學家的沉思,用細膩的筆觸再現(xiàn)了兵團人“愛我邊疆、建我邊疆”熱烈深沉的情感。沙棗花、紅柳、蜀葵、蘆葦、馬齒莧,等等,作者筆下充滿感激和依戀。《送你一束沙棗花》描寫了公婆的故事。想起那個風云激蕩的年代,無數(shù)熱血青年獻身邊疆,憑借雙手,一座座團場和城市拔地而起,芳華不再,篳路藍縷之功,讀來令人哽咽。“公公婆婆那一代兵團人的愛情和生活是火熱的也是殘酷的……半個多世紀的風霜掠過他們匆忙而又艱辛的一生。他們的人生底色,是新疆的遼遠荒涼,是兵團的艱苦創(chuàng)業(yè),是漫長邊境線的逐漸牢固,是墾區(qū)大地的日益繁華”“我想起七十年前與婆婆一樣從山東穿越八千里路云和月,來到新疆兵團的兩萬名花季少女們……七十年來,她們散落在新疆兵團大地的角角落落,讓這些曾經(jīng)充滿荒涼基調(diào)的荒原、大漠、戈壁灘,因為有了女性的溫潤,盛開出了燦爛的生命之花”。遼闊大地上一行行、一樹樹細小而又清香的沙棗花是這些熱血青年的生命象征。他們開墾土地,修建溝渠,生兒育女,在遙遠的邊疆安了家,把根扎在了邊疆,把一切都獻給了可歌可泣的歲月。
初看來,草原上的花朵似乎沒有太大差別,無非顏色、花骨朵大小、花瓣多少之分,實際上并不簡單。作者用善于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和心靈,把這些花朵描述得搖曳多姿。在仔細分辨、了解和學習的過程中,一幅幅更加絢爛、精彩的畫卷在我們眼前展開。正是如此,《盛開在時光深處的花朵》這部散文集彰顯了作者穩(wěn)定的創(chuàng)作特色和嫻熟的寫作技巧。通過一朵朵花的剖析,生動的故事和難忘的人們躍然紙上,巍峨綿延的雪山亙古挺立,偉大的時代洪流奔騰向前。詞語篇章蘊含的是新時代作家的擔當和志向。
花朵給了人們展開美好想象的一刻,讓人們即使在苦難的歲月里也埋頭向前。花朵豐富了人們的物質(zhì)和精神生活。作者寫道:“這些文字因花而起,卻因人而豐厚。漫長的一生,我們相遇了很多花朵,到目前我只是書寫了其中的一小部分。當然,我還會用手中的筆記述所遇之花,所遇之人,所悟之感。生命不就是這樣嗎?”愿我們也像作者一樣,感恩遇見,撿拾每個觸動的瞬間,用文字寫下來。我們和在大地上搖曳的花朵一樣,都是大地的孩子。花朵回饋大地,我們也回饋大地。
(作者單位:中國地質(zhì)科學院地質(zhì)力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