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賡續千年文脈 科技賦能萬卷丹青
中國畫歷史源遠流長,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今,古代中國畫有些散落在世界各地,有些因保護難度大不得不被封存在博物館庫房,讓人們很難有機會欣賞。正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辦的“盛世修典——‘中國歷代繪畫大系’成果展”和近期舉辦的“盛世修典 賡續文脈 再鑄輝煌”研討會,以多種方式讓這些民族文化瑰寶跨越時空、匯聚一堂,構筑起縱貫兩千多年的中國古代繪畫史恢宏圖景,體現出活化文化資源的重要價值和時代意義。
“中國歷代繪畫大系”編撰出版歷時18年,終于成就一部皇皇巨著。我們知道,唐代編過《歷代名畫記》,宋代編過《宣和畫譜》,清代編過《石渠寶笈》,而這一次,是中國歷史上第四次大規模實施書畫整理和編纂工作。從《宋畫全集》到《元畫全集》《明畫全集》《清畫全集》和《先秦漢唐畫全集》,這些傳世珍品由“畫”入“書”、由“書”到“展”,為學習研究中國美術史提供了全面的圖像素材。展覽名作名家薈萃,作品題材技法豐富,無論是人文山水、寫意人物,還是工筆花鳥;無論是巍峨山川、寒巖積雪,還是簪花仕女、煙火市井,在展覽中都有精彩呈現。同時,這次成果展的展陳設計也暗含許多巧思,例如把同一位作者不同時期的畫作放到一起,或者把同一幅畫作的歷朝歷代臨摹和再創作作品放到一起,或者把中西不同畫法的畫作放到一起,甚至將真偽難辨的名畫放到一起,既方便人們對比研究,也讓觀者在同一空間中可以領略不同時空中國畫的千姿百態。所以,“中國歷代繪畫大系”的編撰出版,是一場摸清中國畫家底的浩大工程,可謂是“集大成之功”。
“中國歷代繪畫大系”以堅持18年的文化長跑,成為文化遺產活化利用的高質量典范。在展出的畫作中,我們能看到古人對田園生活的向往、對美好生活的祈愿、對自然萬物的敬畏、對人生境界的追求。畫作里中華民族對真、善、美的永恒追求,激蕩起每一個觀展人心中的文化情懷。“中國歷代繪畫大系”編撰出版的深層意義正在于,挖掘文化瑰寶背后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因,使其在時代變革大潮中煥發跨越時空的魅力和生命力。
與以往不同,這次現場展出的畫作并非原作,基本都是等比例復刻或放大呈現,但其清晰度以及印刷的精美程度堪與原作媲美,為觀眾提供了觀摩原作細節的可能。不知畫幅之小無以體會精細之妙,未見卷軸之大無以感受恢宏之勢,這無疑是瀏覽高清畫冊無法獲得的深度體驗。例如展覽中引人駐足的《千里江山圖》,在放大兩倍后又經展陳燈光的映襯,使青綠山水的色彩更加鮮明動人,草木房屋、人物船只、綠水漣漪清晰可見,讓人嘆為觀止。在展覽結尾,還設有沉浸式數字體驗空間,那些畫中的意境、意象在空間中被點亮,在光影中“活”了起來,讓觀者沉浸其中,感受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的奇妙融合。這一切要歸功于“中國歷代繪畫大系”團隊對數字科技的靈活掌握與運用。《歷代名畫記》《宣和畫譜》《石渠寶笈》等前人的經典文獻,大都是通過文字著錄、摹臨仿造等方式保存圖像信息,而“中國歷代繪畫大系”的整理有了科技賦能,實現了全面數字化的復原和共享。
借助新技術、新方式、新工藝等,曾經的文化輝煌得以再現,“沉睡”的文化寶藏再次大放異彩。“中國歷代繪畫大系”的實踐和探索表明,在深入挖掘、傳承中華文明基因方面,中國畫具有廣闊空間;在激活傳統文化資源,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方面,數字科技大有可為。
(作者為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