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聽外國文學研究中的女性聲音 ——“眉湖論壇”在鄭州大學舉行
作為外國文學研究群體中的重要成員,女性學者獨特的閱讀體驗和批評視角一直備受關注。為了發掘外國文學研究中的女性審美,傳播文學批評中的女性聲音,近日,鄭州大學英美文學研究中心聯合鄭州大學外國語與國際關系學院舉辦了首屆“全國外國文學研究女性學者眉湖論壇”。論壇邀請了來自國內多所高校的知名女性專家學者,她們圍繞外國文學中的情感研究、科學想象、跨媒介敘事以及中國話語建構等議題展開了熱烈的交流與討論。
女性學者之思考:當代社會的“文學之用”
近年來,文學乃至人文學科在當下技術時代的功用引發了許多學者的討論,文學如何介入現實,古人的情感如何燭照當代個體?清華大學教授曹莉以英國文學批評家利維斯(F.R. Leavis)為例梳理了劍橋批評傳統。曹莉認為,利維斯既是一位文學批評家,也是一位教育家。她倡導文學與文學批評的作用是在國民教育中培養心智、思想和情感,進而對現代性、工業文明以及現代社會進行反思。文學應當構建自身的傳統,承擔其應有的道德關懷和文化變革意義。對利維斯和英國文學批評傳統的考察,可以為當今大學學科教育提供發展思路。
華東師范大學教授金雯以情感為關鍵詞,考辨了情感的概念及其觀念史。她認為情感不僅是主觀世界顯現自身的方式,也是這個世界邊界不明及其與物質世界交叉重合的表征,是自我成立的基礎和瓦解的緣由。情感構成了18世紀思想史和文學史的核心問題,標志著主觀世界和物質世界之間的一道天然橋梁。彼時英國文學中的情感問題與自我問題也一直延續到19世紀乃至當下人們對自身和世界的思考之中。如何處理情感問題,反思精神與物質的博弈及其背后的現代性議題,這些都構成了文學之用。
無論是文學批評傳統的構建,抑或是對文學作品中情感的體察,既凸顯了批評主體的獨特體驗,也滲透著“審美共通感”的普遍性原則,這恰恰就是文學“無用之用”的體現。北京外國語大學金莉教授以“如何閱讀文學”為題為鄭州大學外語專業本科生舉辦了專場講座,對文學閱讀的技巧和方法進行了深入的闡釋。她從作家、文本與讀者三者之間的關系切入進行文本細讀,主張將內部研讀與外部研究相結合,以自己的感受去體會與印證作者的創作意圖。
女性學者之關懷:外國文學研究的中國立場和時代使命
華中師范大學教授蘇暉尤其關注如何在外國文學研究領域建構中國視角。她在比較文學視野中引出“什么是外國文學研究的中國化”這一問題,指出中國學者需帶著中國視角和眼光研究外國文學,在實事求是對待外國文學原材料的基礎上力求凸顯其中國特色、性質、立場。她說,我們既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立場,辯證地看待問題,對外國文學文化提出大膽的質疑和反思,發揚批判精神,也要避免狹隘的民族主義,堅持開放的民族主義立場。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授金冰以科幻小說中的蒸汽朋克小說為研究對象,梳理并歸納了這一小說類型的起源、發展和特征,并以此來探討科技發展背后的諸多議題。她以科幻小說家威廉·吉布森(William Gibson)與布魯斯·斯特靈(Bruce Sterling)合著的《差分機》(The Difference Engine,1991)為具體案例,分析小說對英國社會在工業化時代的變遷與文化變革的隱喻式描寫和想象性重構,認為其對后工業時代面臨的技術失控、生態危機以及科學倫理問題都具有啟示錄意義。
女性學者之視野:外國文學研究的多元化
北京語言大學教授張生珍聚焦外國兒童文學中的女孩形象,她首先對“兒童文學”這一概念進行了界定,她認為兒童文學中的女孩形象尤其值得關注,對女孩形象的研究可以呈現各個時代作家對理想兒童和女孩形象的期待,展現出特定時代背景下的社會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
山東師范大學教授王卓探討了外國詩歌中“黑色維納斯”形象的演變史及其背后的敘事動力。她認為,通過對族裔和性別話語體系的挖掘,我們能夠使被遮蔽的歷史重新顯現,引發大眾積極思考,推動社會進步,從而在真正意義上實現族裔與性別的公平正義。
大連外國語大學的教授王卉選取了英國黑人作家大衛·戴比迪(David Dabydeen)的小說《名姝生涯》(A Harlot’s Progress)為研究對象,認為該小說是對英國著名現實主義畫家威廉·霍加斯(William Hogarth)同名畫作的再現。作為一位黑人作家,戴比迪并不是對霍加斯組畫的內容進行簡單重復,而是通過語象敘事的方式與霍加斯及其他英國畫家的作品產生跨媒介對話,借此反思18世紀英國的意識形態,揭示出彼時藝術家在作品中塑造黑人形象的方式和用意,試圖跨越官方歷史與或然歷史之間的鴻溝,來探究歷史的多元化與包容性及其倫理訴求。
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陳榕聚焦哥特小說的聽覺世界,梳理了哥特小說文類的誕生、興起以及范式演化的過程。她認為,在哥特小說的發展過程中,由于作家擅長以富有視覺沖擊力的意象營造恐怖詩學,視覺性在這一文類特征的分析中頗受矚目,但哥特小說中的聽覺同樣值得關注。陳榕教授通過分析埃德加·愛倫·坡(Edgar Allan Poe)等經典哥特小說家的作品,將聽覺與崇高、超驗建立關聯,認為哥特小說的聽覺性不僅是美學意義上的,還與身體、想象力、理性與感性等議題有著深刻關聯,傳達著啟蒙主義與浪漫主義思潮交匯的激蕩之音。
鄭州大學英美文學研究中心教授張莉談到,眉湖是鄭州大學校園的核心景觀,寄寓博采眾長、雅趣共享之意。眉湖論壇,借眉湖之意趣,呈現外國文學研究中的女性經驗、女性視角、女性智慧和女性力量,也表達兼容并蓄、開放包容、博雅遠觀的學術態度和追求。鄭州大學高曉玲教授強調,女性智識的彰顯,并不是為了導向性別對立,而是倡導在相互尊重和對話交流的前提下,重視文學史和批評史中的女性傳統,破除以性別來取代審美的意識藩籬,達到互相傾聽、相互借鑒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