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區協同 傳承守護粵劇文化
2022年11月,多元粵劇節目亮相香港“粵劇日”活動。圖為粵劇演員向觀眾示范粵劇化妝。香港特區政府新聞處圖片
粵劇是嶺南文化的瑰寶,也是香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連接粵港澳三地天然的“文化紐帶”。早在2009年,粵港澳三地通過中央政府共同申報的粵劇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這也成為香港首項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17年,習近平主席在香港視察,看完香港粵劇小演員演唱粵劇選段后說道:“很高興看到你們這么喜歡粵劇,這說明香港粵劇后繼有人,也說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頑強生命力?!睘楸S屯茝V粵劇文化,香港從官方到民間都付出了不懈努力。近年來,粵港澳三地協同合作、各展所長,齊心推動粵劇更好發展,極大地促進了粵劇文化的傳承守護。
粵劇融入香港市民日常生活
粵劇的表演語言為粵語。根據香港特區政府2021年人口普查,在5歲及以上人口中,慣用交談語言為廣東話的占88.2%。因此,大部分香港人都能看得明、聽得懂粵劇。先天的語言優勢讓粵劇很容易受到大眾歡迎。另外,香港民眾祖上大多來自廣東省,大家都會視粵劇為本地流傳的傳統文化。因此,粵劇也成為香港本地傳統文化的重要印記。早在2006年,粵劇就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2017年自動被列入首份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回顧歷史,作為源自南戲的廣東主流戲曲,粵劇在明朝嘉靖年間開始在兩廣地區出現,在清代更是風行廣東全省。1842年起,英國開始對香港進行殖民統治,但是這也沒有阻礙粵劇在香港的流傳。那時候,大量來自廣州的“省港大班”(即往來廣州與香港的粵劇戲班)在香港各處演出,深受香港民眾歡迎。到了二十世紀初,香港粵劇演出迎來高峰,幾乎無人不看粵劇。從客觀層面上說,粵劇扮演著“文化紐帶”的角色,把粵港兩地的民眾緊緊聯系在一起。
作為嶺南文化的重要象征,粵劇具有獨特的地域性和藝術性。歷經百余年的發展傳播,粵劇已與香港文化緊緊地融合在一起,成為香港市民生活的一部分。香港每年的《歡樂滿東華》(香港東華三院的籌款電視節目)中,主持可改、明星可變,但是粵劇環節一定不能改變。不少民眾都會守在電視機前,等待粵劇表演。
除了這別具儀式感的《歡樂滿東華》外,粵劇元素更是不自覺地融入港人日常生活用語?!按簖堷P”(大型、逼真的表演,源自粵劇戲班“大龍鳳劇團”)、“爆肚”(即時且沒有準備的表演,原指粵劇演員做出劇本沒有的表演)、“撞板”(做錯事,原指演奏粵曲時節拍出錯)等港人日?;浾Z俚語,其實都是源自粵劇的行內用語。
如今的香港,在各個劇院,大大小小的劇團幾乎每天都有粵劇演出。位于九龍之西、維港之畔的西九龍戲曲中心成為市民欣賞粵劇的重要場所。欣賞粵劇經典曲藝及折子劇目,成為越來越多香港市民的生活方式。
不遺余力保育和推廣粵劇文化
無論是文化上,還是情感上,粵劇對香港來說都具有特殊的意義。從官方到民間,香港各界都在積極進行保育和推廣粵劇文化的工作。
香港回歸以后,特區政府積極推動相關工作。2004年5月,香港特區政府民政事務局(即今日的民政及青年事務局)便成立了粵劇發展咨詢委員會,就推廣、保存、研究及發展粵劇的政策及相關事宜向特區政府提供意見。2005年11月,該局設立粵劇發展基金,支持和資助有關粵劇發展的研究、推廣及延續粵劇發展的計劃和活動。除了“軟件”工作外,特區政府還積極開拓粵劇表演場地,例如把油麻地戲院及紅磚屋改建為戲曲活動中心、為高山劇場加建新翼大樓,而其中最重要的莫過于建設位于西九文化區內的戲曲中心。2019年開幕以來,戲曲中心與M+視覺文化博物館、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共同構成香港文化藝術核心。
民間保育與推廣工作的重要旗手是香港八和會館。八和會館成立于1953年,其宗旨是確立和保護粵劇在香港的生存機制,加固其承傳體系及擴展其傳播層面,使粵劇能夠活態承傳下去。2009年,八和會館發表了“粵劇承傳計劃”,以在傳統基礎上發展粵劇,傳承粵劇文化。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民間粵劇愛好者,既出資又出力,推廣粵劇文化。其中尤以由慈善家郭銘祥先生創辦的生命勵進基金會最享負盛名。郭先生在過去幾年間,每年都會組隊到香港三四十間中小學主講“人生百味@戲曲”講座,向年輕一代推廣粵劇文化。2019年更是首創“香港粵劇金紫荊獎”評選,表彰與獎勵青年粵劇工作者,鼓勵更多青年積極參與粵劇編劇創作及演出;同時,也表彰資深演員對香港粵劇發展的貢獻,使香港粵劇藝術能薪火相傳。
與此同時,高校的相關研究工作同樣碩果累累。就香港教育大學來說,在2018年正式成立粵劇傳承研究中心,通過系統的學術研究、嶄新的數碼科技以及由粵劇藝術家和學校所組成的網絡,推廣、促進粵劇教育的發展,以更好地傳承粵劇文化。今年2月,該粵劇傳承研究中心便在西九文化區戲曲中心大劇院舉行“透過中小學粵劇教學發展中國文化及生命教育”教學成效分享會暨中小學粵劇粵曲交流會,積極推動粵劇進入校園的工作。
三地交流合作傳承守護共同文化遺產
粵劇是粵港澳三地共同的文化遺產,三地應當緊密交流合作,齊心協力傳承守護好粵劇文化。自2003年開始,粵港澳三地政府就將每年11月最后的一個星期日定為“粵劇日”,藉以擴闊觀眾層面,達到推廣及保存粵劇的目的。近年來,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使得粵劇這一傳統文化瑰寶成為講述灣區同根同脈故事的重要文化名片,同時也為粵劇的傳承發展提供了重要平臺和機遇。
在大灣區的平臺上,粵港澳三地各城市的交流更加頻繁,合作更加順暢,在進一步激發粵劇藝術活力的同時,也讓大灣區傳統文化更加多姿多彩。三地還簽訂了粵劇項目相關合作框架協議,開展諸多粵劇方面的交流活動,促進粵劇的保護與傳承。相對于香港單一市場,大灣區能提供相對穩定的演出市場,有穩定的演出市場保證演員的收入,這樣才能吸引更多年輕演員傳承發展粵劇文化。
粵港澳三地共同推動粵劇文化的保育與推廣工作,還可以在制度銜接、資源整合、人才培養等方面進一步發力。在制度銜接上,可建立一套至少能通行于大灣區的非遺協同保護機制,一方面能協調各地文化差異,另一方面也能系統地構建共同的文化價值觀。在資源整合上,可促進灣區內文化資源、經濟資源在一定程度上的互通,在不影響本地資源的前提下,各個城市可共同推出一些由政府出資、民間主導的粵劇研究、推廣與保育基金。在人才培養上,大灣區內可共同建立統一的粵劇培訓系統,整合分散于各個城市的人才,還可協商建立一套標準規范的粵劇考級制度。
總的來說,在推廣與保育粵劇文化的工作上,大灣區要利用好“9+2”的先天優勢,敢于打破常規思維,利用好大灣區內不同城市的互補性,進行資源的優化配置。我相信,粵港澳三地同聲共唱,粵劇一定能夠綻放更大的魅力,同時在人文灣區建設中發揮更大作用。
(作者:葉德平,系香港教育大學高級講師、香港歷史文化研究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