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愿文學能讓四海一家 ——第二屆中青年作家國際傳播高研班側記
3月15日至17日,由中國作家協會主辦的第二屆中青年作家國際傳播高研班在四川成都舉辦。中國作協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胡邦勝作開班動員。來自全國各地的30余位作家和20位來自出版機構的文學版貿經理人,圍繞中國文學在海外的傳播、影響以及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文學版權輸出的經典案例和中國文學“走出去”平臺建設、資源整合等,進行了深入的學習和坦率的交流。
文學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總是以直達心靈的力量在國家民族的交流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為期3天的時間里,無論是青年作家、文學批評家、研究者,還是海外漢學家、版貿代理人,大家一直關注并重點探討這樣一個問題:進入新的時代,我們該如何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真正實現中國文學從“走出去”到“走進去”,讓更多中國人的形象被看見,讓更多鮮活的文學聲音被聽到,向世界展現新時代中國文學的風采與魅力。
走出去,青年作家需要“開眼看世界”
相隔幾年后有機會再次相見,面對面探討文學“走出去”的話題,這讓來參加高研班的舊友新朋都格外珍惜難得的機會。來自德國的漢學家吳漠汀真誠地希望年輕的中國作家能抓住機會多參加國際書展、沙龍,與海外代理人直接交流,推薦自己的作品。他本人就抓住一切機會參加在中國舉行的各類國際書展,因為覺得可以在書展上發現好的中國作家和作品,所以不會放過這樣的機會。
對此,意大利漢學家李莎也深有同感,這些年來她一直努力通過各種方式發現那些能反映人類共同情感的中國作家作品。“走出去的第一步是好的作品”,她說,無論是中國作家協會等機構搭建的平臺,還是《路燈》這樣的刊物,都是漢學家關注的重點。她希望中國的出版社、作家能與漢學家、外國出版機構間培養起更高的粘合度,“比如中國作家和意大利作家一起出書,或者給我們的雜志投稿,我們再請一流的翻譯把作品翻譯出來,直接發表。”
這樣的認可讓《人民文學》副主編徐則臣覺得自己和同事們的努力沒有白費,《人民文學》外文版《路燈》自創刊以來一共推出了9個語種的外文版,實實在在地把中國作家的作品特別是許多年輕作家的作品推向了海外。他也提醒在“走出去”上剛剛起步的青年作家們需要真正“開眼看世界”,要對自身的創作,對世界文學、世界文壇以及文學“走出去”等規律有所了解,大家在寫作的過程中既要埋頭趕路,有時候也要抬頭看天。
西班牙漢學家夏海明觀察到,中國文學作品翻譯成西班牙語的種類數目并不太樂觀,他發現中國引進國外的書比較多,但是國外引進中國的圖書沒有那么多,主要原因在于海外還不夠了解中國,相關翻譯人才和出版人才也比較匱乏。在他看來,加強交流,利用各種有效介質向世界讀者介紹中國文學,是當前提升中國文學國際傳播力和影響力的重要途徑。
加強對海外傳播格局的了解,才能在某種程度上真正產生傳播效果。已經有幾部作品翻譯到海外的作家阿乙認為,“走出去”雖然是關鍵的一步,但是怎么“走出去”,怎樣在海外取得傳播效果更為重要。這就需要作家本人有一定的讀者意識、市場意識和受眾意識,也要考慮對方的市場和影響力,不能白白浪費了“走出去”的機會,最好能既形成傳播事實,又產生很好的傳播效果。
打造文學“走出去”的堅實梯隊 實現理解和共贏
“但愿文學能讓四海一家,希望像春天那樣”,最近剛剛推出新作《一千萬人的密室》的蔡駿,用自己曾給日本讀者寫下的這句話表達了對中國文學海外傳播的期望。他介紹了自己的《生死河》等作品在法國、德國、日本、韓國等的傳播,并坦陳其中確實充滿了偶然性,比如翻譯家無意間看到然后喜歡自己的作品,進而翻譯好推薦給出版社,出版社再同自己簽約。但這一過程讓他覺得,翻譯本身特別重要,尤其是在當前的國際形勢下,翻譯家的眼光和翻譯的質量就更具有不可替代性。
這也印證了上海師范大學教授朱振武在題為《中國文學在英語地區的傳播》的講座中所談到的,翻譯家們對中國當代作家作品進行了卓有成效的譯介,在文學海外傳播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文學翻譯工作者的首要任務,是對一部作品進行整體的宏觀把握,同時文學翻譯也不應太過簡單化,應該更多地從其影響和對文學方面的貢獻來進行考慮?!拔覀儾荒芎雎阅承┪膶W翻譯在特定情況的發生,以及它在特定歷史時期的特殊貢獻。”
近些年蘇州大學教授房偉一邊從事文學研究一邊進行創作,同時也進行了一些翻譯方面的工作。他在同國外翻譯家的交流中進一步認識到,文學是不同國家和民族之間實現理解的重要橋梁,而在這個過程中,翻譯家做了大量的工作,進行了扎實的研究。比如日本翻譯家在翻譯他的小說《中國野人》時,就同他進行了細致的交流,甚至一詞一地的說法都要進行長時間的深入討論。在這個不斷碰撞的過程中,雙方不斷修正各自的觀點,通過各自的努力最終達成理解和共贏。
“在我們作家作品走出去的過程中,最重要的一點其實是翻譯,翻譯的重要性再怎么強調都不為過”,外研社國際合作部版權經理李丹認為,翻譯直接關乎作品海外傳播的效果。外研社一直致力于這方面的工作,在譯介過程中會邀請專家對譯作進行審讀并形成專業的審讀報告,從而保證翻譯的質量和水準。此外,小語種翻譯也是外研社的優勢,出版社也非常愿意為有需要的作家朋友提供小語種翻譯服務。
對此,作家王蘇辛提出了自己的設想,她認為文學“走出去”需要建立真正的梯隊,有一批真正懂文學、翻譯、市場、傳播的人來做專業的事情,“他們知道什么樣的作家和作品應該走出去,熟悉翻譯家的水平和風格,同時掌握市場資源,這樣我們的作品才會出現在書店的正確位置,否則即便推廣出去也產生不了什么水花?!?/p>
來自廣西的作家朱山坡笑稱自己來自“邊遠”地區,不像在中心城市的作家那樣能及時獲得一些信息,因此他覺得這種梯隊建設就很有必要,比如建立起海外傳播的“國家隊”,然后這支“國家隊”可以加強對各地作家的指導。還要建立起一個暢通的信息渠道,讓全國各地的更多作家進入對外傳播的視野,及時獲得相關翻譯、推廣方面的信息。
作家趙志明聽了許多同行的經歷后也分享了自己的感受,他覺得對中青年作家來說,除了別人的力推,作家自己也要有主動“走出去”的精神。當今時代是一個自媒體時代,就像一位授課的老師所講的“萬物皆是媒介”——我們的作品本身是媒介,作家本人也可以成為媒介。“當你有機會認識一些漢學家和版權人的時候,當你參加文化交流活動的時候,可以主動推薦自己和自己的作品,先讓自己的作品被看到,這樣走出去的可能性才會增大?!?/p>
主動出擊 建立起我們自己的“朋友圈”
為了讓高研班更加務實有效,第二屆中青年作家國際傳播高研班還專門邀請了眾多專業出版人,他們多年來深耕在版權交易的一線,具有豐富的中國文學海外傳播的“實戰”經驗,對于未來如何真正推動當代文學“走出去”,他們也帶來了自己的思考。
“文學走出去,就是要建立起我們自己的朋友圈,”中信出版集團副總編輯蔡欣提出了中肯的建議,他認為在這一方面出版社、作家、版權代理機構其實都有欠缺。“今天許多作家也都提到,自己的作品翻譯到國外是無意間被人看好,然后才翻譯出去,這客觀上證明了我們的這種代理機制還不夠成熟,是不是可以建立起一個資源共享的平臺,進一步完善這種機制,建立起作家、出版人、翻譯家等各方之間的穩固聯系?!?/p>
外文出版社國際合作部主任竇強介紹道,外文社之前曾實施過中國主題圖書海外編輯部項目,總體而言是與對象國出版機構開展深入合作,共同推出具有地區針對性的中國主題圖書,推進本土化發行,同時構建形成符合國際傳播特點,互惠互利、可持續發展的對外出版合作模式,培養一批熱愛中國文化、精通本土化出版的外籍編輯發行人才,形成覆蓋全球主要地區、國家和重點語種的國際出版工作格局,這種深入的聯系和交流可能會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我們都是大家的人脈和資源,在國外這叫做書探”,中圖公司海外業務中心主任王宇燕說,這次高研班的交流讓大家看到,漢學家跟國內的出版社、版權代理人之間已經建立起了較廣闊的聯系,其實所有這些人都是作家們的“書探”,他們會給作家帶來更多海外傳播的機會。另一方面,作家們也要相信專業的機構,抱著開放、共贏的心態參與海外傳播。
來自人民文學出版社的版權經理魯南說,中國文學走出去一直都是靠大家的通力合作,共進共贏。這么多年來,大家摸著石頭過河探索了很久,終于走到現在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他建議可以整合創作、出版、翻譯、傳播的各方資源,形成合力。還有就是作家一定要學會同版權代理人打交道,勇敢地提出自己的觀點和想法?!耙嘈虐鏅啻砣耸亲钕M骷易髌吠瞥鋈サ?,因為他做了很多工作,最不希望所有這些無疾而終。”
來自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的徐瑋一對此深表認同,盡量讓每一部寶貴的作品都抵達契合的讀者心底,這是出版社進行海外推廣的初衷。作家花了很多心血創作,出版社在海外推廣方面也花費了大量心血。他的經驗是盡量挖掘小而精的海外出版機構,探索一些合作交流的機會,同時注重跟蹤分析作品走出去之后的一些效果,從效果再回歸思考得失。
海外傳播推廣是一個長期的工作,后續的追蹤管理直接關系到傳播的效果。作家出版社版貿項目專員湯茹洋談到,作家社目前已經在加強項目的跟蹤管理,定期向作者報告翻譯出版到海外的作品版稅收入的情況,通過法務進一步規范版權輸出合同文本,強化版權保護。同時他們也在積極探索多元的版權輸出方式,在保證翻譯質量的基礎上,加大電子書、有聲書的版權輸出力度,利用宣傳推廣提升翻譯作品在輸出國家和地區的影響力。但在海外營銷宣傳還有市場推廣和產品規劃等方面,還是希望實現更多的合作交流,借助專業團隊的力量推動更多優秀文學作品“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