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屆“21大學生國際文學盛典”在京舉辦 致敬加拿大作家瑪格麗特·阿特伍德
3月31日,由江蘇鳳凰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與中國人民大學國際寫作中心聯合主辦的“21大學生國際文學盛典之致敬阿特伍德”在京舉辦。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副院長楊慶祥、譯林出版社總編輯袁楠代表主辦方致辭,阿特伍德通過視頻發表了感言。
“21大學生國際文學盛典”自2016年創立以來,不分國度、不分種族,一年一屆致敬一位具有世界影響,對文學具有創造性意義,傾心關注人類的愛、困境和理想的作家。2022年第四屆“21大學生國際文學盛典”選擇致敬加拿大作家瑪格麗特·阿特伍德。
阿特伍德發表視頻感言
作家是各自時代的見證者
“這是一份尤為特別的榮譽,因為它的終審評委是一群年輕的創意寫作班的學生。”阿特伍德在視頻感言中對獲得致敬表達了謝意。她表示,寫作就像一艘太空飛船,能夠跨越遙遠的距離,甚至能讓我們在不同的星球、不同的宇宙間穿行。寫作同時也是一架時光機,從過去抵達現在,又從現在前往未來。通過年輕的寫作者,寫作跨越了時空,讓數千年以前的聲音持續向我們發聲,這些作家仍與我們同在,就像鄰人一般。寫作也能夠從一種語言走向另一種語言,或許這是文學最困難的旅行。
阿特伍德認為,在人們普遍認為“真實的”世界上,作家的影響力有限。作家不是規則的制定者,也無法左右許多事情的進展,但作家可以成為預言家,成為說真話的人。由于作家闡述與人類的情感、行為相關的主題,這兩個主題有時又讓人感到不安,身為講述者的作家便可能引發某些不快。在歲月的長河中,來自不同國度的許多作家都曾為此接受過不同程度的挑戰。但為了創作出堅實、有力、優秀的文學作品,作家必須接受這種挑戰。
“身為寫作者,我們堅持呼告。我們在這世上巡游。我們傾聽,我們體察。我們吟唱詩歌,我們敘說故事。我們是各自時代的見證者。”阿特伍德期待閱讀到寫作之路上的年輕旅人們尚未寫就的小說和詩篇。或許它們也能穿越時空,抵達未來的某時某地,來到她的面前。她向他們致以衷心的祝福。
始終關注人類生存的境況
阿特伍德1939年出生于渥太華,畢業于多倫多大學,是加拿大小說家、詩人、文學評論家,國際女權運動在文學領域的重要代表人物。詩歌重要作品有《圓圈游戲》(1966)、《那個國度里的動物》(1968)、《詩選》(1976)等。1985年,阿特伍德發表的幻想小說《使女的故事》令她一舉成名 ,被提名普羅米修斯獎和星云獎,以及英國文壇最高獎布克獎,成為20世紀最經典的幻想小說之一。她曾四次提名英國布克獎,兩度獲獎,分別是2000年的《盲刺客》和2019年的《證言》。她還獲得過阿斯圖里亞斯王子獎、卡夫卡文學獎、德國書業和平獎等國際著名文學獎項。近年來,她一直是諾貝爾文學獎熱門人選之一。
正如致敬詞所稱,阿特伍德以非凡的睿智照見了人類意識的盲區。她的書寫集詩性、批判、反思于一身,深刻洞悉人類的歷史,預見世界的未來。她的作品不斷拓展著寫作的邊界,豐富著人類對于女性、暴力、文明等議題的認知。她始終關注人類生存的境況,反抗占據支配地位的文化與觀念所形成的壓迫。她超越性的目光、強有力的聲音、精妙的敘事,讓那些被障蔽的顯形、被埋葬的破土、被遺忘的銘記。
對談現場
活動現場,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副院長張莉和上海譯文出版社副總編輯黃昱寧圍繞“用想象見證現實:阿特伍德和她的寫作”展開對談,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張悅然主持活動。張莉認為,阿特伍德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好的作家之一,她用女性視角對人類的生存境遇進行了總體觀照,擴大了加拿大文學在世界范圍的影響力。黃昱寧談到,隨著年歲漸長,阿特伍德的寫作之路越來越寬闊。但無論是女性主義還是科幻題材,阿特伍德的寫作都與現實息息相關,她用貌似發生在未來的故事書寫身邊的現實。張悅然則表示,阿特伍德的小說之所以有未來感和預言性,是因為她寫的故事本來就能穿越時空,不然不會被讀者看到,這是阿特伍德給今天寫作者的重要啟示。她期待年輕的寫作者能讓他們的作品穿越過去,乘著文學的穿梭機有一天去到阿特伍德的世界。
值得注意的是,“21大學生國際文學盛典之致敬人物”由5位作家、教授和專家從世界各國的作家和詩人中先推選出他們最為喜愛的3位文學大家,之后再由人民大學創造性寫作研究生班為主的21位青年作家、詩人、大學生們進行討論和終評,并最終確定一位致敬人物。評選的標準既考慮作家終身、整體的文學成就,也包括其作為知識分子對本國讀者和國外讀者心靈與生活產生的影響。“21大學生國際文學盛典”迄今已舉辦四屆,前三屆致敬作家分別是以色列作家阿摩司·奧茲、瑞典作家謝爾·埃斯普馬克和英國作家伊恩·麥克尤恩,產生了很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