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起在德從藝35周年紀念展舉辦—— 感受中德文化藝術的交融
仲夏(布面丙烯)
楊 起
大象無形(紙漿雕塑)
楊 起
日前,“早不見晚見——楊起在德從藝35周年紀念展”在德國北威州多斯滕市利奧波德創意中心舉行。此次藝術展以裝置、視頻、繪畫等形式,展出楊起創作的《威尼斯印象》《印第安人》等35件藝術生涯代表作,集東西方審美元素為一體,為觀眾帶來穿越式的藝術體驗和思考空間。
利奧波德創意中心原本是煤礦工人的更衣室,自2001年轉型為藝術場館以來,與各種類型的藝術作品產生了有趣的碰撞。在本次展覽中,楊起的35件作品與1600平方米、12米高的展示空間完美結合,共同構成了一件新的綜合藝術品。
多斯滕市長施托克霍夫說,藝術是跨越國界、跨越民族的語言,本場展覽就是一個生動的例證。楊起教授在中德之間的跨文化創作背景,激發了參觀者的思考。
中國駐杜塞爾多夫總領館總領事杜春國在參觀展覽后表示,藝術是跨越隔閡的橋梁,能夠促進人文交流,民心相通。多斯滕市政府、機構和民間志愿者為本場展覽的實施付出了諸多努力,我們深受感動。希望今后與多斯滕市加強溝通交流,為促進中德友誼作出更多貢獻。
楊起1952年出生于安徽蕪湖,1982年畢業于安徽師范大學,獲學士學位,1987年移居德國,1996年獲海德堡大學藝術哲學博士學位,師從漢學家雷德侯,現在居住和工作在德國杜塞爾多夫市。他同時也是西安美術學院客座教授、復旦大學國家創新文化中心研究員。
作為德國當代藝術界知名的華裔藝術家,楊起的作品不僅汲取了中國和德國哲學的給養,還融匯了東方和西方詩歌和文學的內涵,在德國當代藝術中別具一格。楊起擅長將繪畫、新媒體和裝置結合在一起,以多元空間的創造形式,傳達他的個人藝術語言,表現他哲理的、觀念的和富有文學性的描寫。
楊起是德國新表現主義的重要藝術家。他說,表現主義是在德國興起的繪畫流派,至今已有100多年歷史;新表現主義是它的“新生代”,但不是簡單的延續。新表現主義更富有時代感,更突出自我表現,更加努力達到出奇制勝、獨樹一幟。但在楊起看來,所謂德國新表現主義藝術家這樣的“標簽”,不過是藝術評論家為了方便評述所做的歸類,藝術家無非只有“真”和“偽”兩類。
中國、德國的哲學思想,是楊起藝術發展一個不可忽視的根基。他提倡的“禪與表現主義”概念,獨特而富有新意。德國思辨哲學精神以及對終極問題的追問,可以從楊起的作品名稱中窺見一斑,比如《超越虛無》《偉大的現象是無形的》《沒有名字的風》等。東方哲學思想中寄寓天人合一、靜虛忘我的境界,儒家的倫理說、道家的本體論和禪宗的無有說等,也成為楊起藝術發展、自我更新過程中源源不斷的給養,帶給他無盡的靈感。
德國杜塞爾多夫美術學院教授庫尼拜爾特·貝凌認為,楊起在藝術上全方位地跨越了各種邊界,他的藝術里糅合了歐洲的造型、技術和體裁,又帶有近似于禪學、道學的東方傳統以及文學的格言。
在文化學者班聲看來,楊起的道路已經用他的作品作出了最好的注解。在他的作品《蓮的傳說》《藝術家隱士》中,無論是具有中國文化意象的蓮,還是駕一葉孤舟的隱逸之士,都有著東方藝術的韻味,融合了中國畫的韻致,使之有著一種特殊的東方藝術美感。中國文化的“寫意”觀念注入作品中,同時又充分發揮了西方油畫的色彩表現力,成就了一種色彩絢爛而意象豐富的藝術風格,呈現出詩意抒情和沉郁神秘的東方藝術情調。
多年來,楊起的繪畫和裝置藝術作品不斷在中國、德國、法國、瑞士、英國、比利時、奧地利、荷蘭等國家展出,被大英博物館、德國海德堡市政府、中國美術學院等機構收藏。2022年,在中德建交50周年之際,楊起受邀參加了在國家大劇院藝術館舉辦的大型聯展“游目騁懷:旅德中國藝術家作品展”。他還在英國劍橋大學、中央美術學院等院校和美術館多次舉辦學術講座,不斷為中外文化交流作出努力。
4月初,“禪與德國新表現主義繪畫:華裔德國藝術家楊起新水墨藝術展”即將在上海拉開帷幕。在此期間,楊起還將以“文明互鑒”為主題舉辦學術講座。楊起說,這些展覽活動表明,中德之間的文化藝術交流欣欣向榮。他本人將繼續努力,為促進中德人文交流盡一份綿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