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第八屆魯迅文學獎獲獎作家專訪: 江子:我寫下的是故鄉的變遷,也是我的自傳
    來源:文藝報 | 武翩翩  2023年03月29日08:00

    記 者:故鄉是您創作的重要主題之一,這次獲得魯迅文學獎的《回鄉記》更是構筑了一個全新的文學域名“贛江以西”。具體而言,這部作品聚焦的是這片土地和生活在其中的人們。這里有著“崇文尚武”、“崇德尚義”的深厚傳統,也正在經歷城市化、現代化變革,“被三千年未有之變局的時代裹挾,經受了前所未有的消亡和新生”。能否請您談一下寫這本書的初心和它的創作歷程?

    江 子:老實說,鄉村主題是十分古老的文學主題。有很多前輩的名篇在前,用散文這種古老文體來書寫鄉村,想寫出新意非常難。近些年在這個主題耕耘者眾,但能留下深刻印象的、值得稱道的很少。在創作《回鄉記》之前,我是有這個認知的。但為何我依然要創作《回鄉記》?因為《回鄉記》可以說是我命里該有的一本書。

    我的故鄉江西吉水在贛江以西,作為一塊世襲的鄉土,其實擁有非常厚重的歷史。從我的村莊出發,十五里半徑內,曾哺育過南宋民族英雄楊邦乂、詩人楊萬里、文學家羅大經,明代嘉靖狀元、理學家、地理學家羅洪先,明朝兵部尚書李邦華。古代科舉,考中進士的有一兩百名。能有那么好的科舉成績,說明這塊鄉土是非常有生命力的。

    這塊區域歸屬的吉安,是歐陽修、胡銓、周必大、文天祥、劉辰翁、解縉等人的故鄉。在古代,它被稱為廬陵——就是《醉翁亭記》中的“廬陵歐陽修也”的廬陵。

    我是這塊文明久遠的鄉土的世襲之人。隨著年齡漸增,我越來越感到,所謂的歐陽修、胡銓、楊邦乂、楊萬里、文天祥、解縉,其實是同一個人,具有同樣的剛烈、血性、決絕、誠心正意,同樣的文采沛然又胸懷家國。這是這塊土地特有的人文性格,是我的故鄉特殊的人文密碼。有時候我會懷疑我也是他們,因為我發現我的性格中,有著與生俱來的剛烈和決絕,對家國天下、時代律動有著超乎尋常的熱情……

    作為這塊土地的世襲之人,我單方面地認為我有責任代替這些卓越的鄉黨們守護這塊土地,用傳之于他們的筆,書寫這塊祖地的歷史和現實,記錄下這塊祖地在進入現代文明體系進程中的消逝與生長、痛苦與歡欣、愛與恨、變與常。

    傳承文明,賡續傳統,觀照現實,守望家園,應該是每一個寫作者的神圣責任。

    這就是我寫《回鄉記》的初衷。

    為了寫作這樣一本書,我經常回到故鄉。有時候會去專門拜訪一座廟宇,有時候是去觀察一棵樹。我會和許多人攀談,并向我自己的記憶里打撈。

    我特別強調這本書人物的真實性,因為既然是記錄歷史,那就必須保真。我所寫下的人物在生活中都有原型,如果需要,我可以一一指認。

    我寫下的是我的故鄉的變遷,但從另一個角度上,我寫下的其實也是我的自傳。在《回鄉記》中,我與我的人物發生著各種各樣的關聯,自己的經歷、性格也得到了呈現。散文是書寫“我”的藝術。我這么想:如果書中的“我”是立體的,那整本書就不怕失了筋骨。

    記 者:您在書中說到,“人有故土之念,自然也會有出走之愿。出走與返鄉,自古就是鄉土這枚鎳幣的兩面”。但即使是抵達異鄉的人們,“讓他們愛恨交加的故鄉依然在他們的生活里有著極深的烙印”。您如何看待人們在現代文明的沖擊下對故鄉復雜而濃烈的感情?如何成功呈現這種“鄉愁”書寫?

    江 子:“鄉愁”是中國現代性的產物,也是人類古老的情感。“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這些詩句,都是鄉愁古老的例證。

    鄉愁也是中國乃至世界現代文學的母題。美國作家約翰·斯坦貝克的中篇小說《人鼠之間》,就是一部表達現代鄉愁的杰作。相依為命的美國流動農業工人喬治和萊尼十分渴望的一間自己的屋子,一小塊土地,養幾只小動物的夢想之地,就是他們的鄉愁。魯迅的《故鄉》,就是中國現代鄉愁的奠基之作。之后的高曉聲、路遙、陳忠實等一大批作家,以優秀的作品拓展了魯迅開辟的現代鄉愁書寫之路。

    而今天的鄉愁比以往要更為復雜。因為鄉村跟以往任何時候比有了許多新的特征,真正是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無數新的生長和消亡讓村莊似是而非,人口大量外流讓鄉村空心化,鄉愁也變得疑慮重重。為了挽留鄉愁,人們建起宗祠,加固血脈的黏合度,建起房子,讓鄉愁變得更加牢靠。

    可是鄉村依然是不確定的。比如鄉村信仰,是否依然能夠延續?那些漸行漸遠的傳統,是否就真的與今天的人們一別兩寬?那些已經去了他鄉或城市的人們,是否真正從鄉村退場?大量現代文明的進入,是入侵還是重構鄉村?……

    帶著這些問題,我進行了《回鄉記》的寫作。在書中我設置了三個時間維度:一個是古代,就是宦游至香港定居的鄧漢黻、被金人剖腹取心的楊邦乂、返鄉居住的南宋大詩人楊萬里、“江右王門”代表羅洪先等人的古代,一個是近現代,就是祖父與伯父的近現代,還有一個主要的就是當下。這三個時間維度相互交織和映照,我渴望借此來編織出鄉愁的復雜多維的模樣。

    記 者:您在十年前曾經推出《田園將蕪——后鄉村時代紀事》,從《田園將蕪》到《回鄉記》的這些年來,您對鄉村故土、鄉土書寫有了哪些新的感悟?

    江 子:《田園將蕪》由陜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于2013年。當年出版時還是獲得了一些好評的。《新京報》等都發表了對這部作品的評論,包括豆瓣的評分也還可以。在這個作品集里,我寫了城市化進程下孩子的命運、老人的命運、鄉村醫療、對失蹤者的探問等等。但是這些年來我一直不滿意,因為《田園將蕪》更多的是從社會學層面來書寫鄉村變遷,而且有著明顯的城鄉二元對立的立場,因為寫作時間過長,整部作品風格又不是很統一。我想從更深的角度也就是從文化的角度來寫鄉村的變遷。同時也希望經過了這么多年的寫作,我的風格能顯得更成熟整齊一些,筆調更加冷靜一些,對這世界能更加慈悲和寬容一些,在鄉村主題書寫方面能呈現得更好一些。

    帶著這樣的祈愿,我嘗試著從鄉村武術、鄉村建筑、鄉村審罪文化、弱者的精神寄寓、人與故鄉的對抗與和解等等方面,從出走、返回、他鄉三個角度,來審視鄉村百年來的變化軌跡,書寫現代性面前農民的歡愉與惶惑。如此陸陸續續寫了幾年,最終成了現在《回鄉記》的樣子。

    記 者:《回鄉記》被稱為一部中國鄉村人物志,書中的人物鮮活生動,習武、行醫、買房、離鄉,個個都有精彩有趣的故事。從出生于1913年的老祖父,到出生于2009年的小侄子,勾連起故鄉的百年風貌。您曾說過《回鄉記》里描寫的每一個人物都有現實中的原型,同時也在書中提到《懷罪之人》中關于三生回鄉還債的書寫是出于虛構。您在散文中處理人物及其經歷的時候,是如何把握實與虛的火候的?

    江 子:好的文學都是虛實相生的。我寫的是散文,需要故事與人物真實,情感真實。但過實的文字就會缺乏藝術的張力和美感。捍衛文學的藝術品質,是寫作者的重要使命。散文這種古老的文體,該如何吸收其他文體的經驗,來拓展自身的內部空間,呈現出新的可能,也是我這個從事散文寫作三十年的寫作者應該思考的問題。

    在這部作品中我嘗試了不同寫法。我努力吸收了小說、詩歌等文體的表現手法,借鑒先鋒文學的經驗,進行了散文文本的實驗和探索,比如在《行醫記》里,在結構上我借鑒了小說的復線敘事,一條是我們村醫療機構的命運,一條是我當鄉村醫生的岳父一家的命運,兩條線相互呼應,共同推動主題往前走。在《不系之舟》里我借助了鄱陽湖這個意象,以隱喻當代漂流時代人的命運的不確定性。在《回鄉記》里,我借用小說的明暗線敘事手段,伯父的兩次回鄉的明線里其實鋪設了很多條暗線,比如劉學稷的退休返鄉居住、曾文治的去世回鄉安葬、我的春節回鄉、鄉親們的春節回鄉、伯父家的晚輩們的回鄉,如此不斷地強化了回家的主題。在《楊家嶺的樹》里,我通過對一棵老樟樹的生長描述,來反襯村莊的不斷衰敗。在《磨盤洲》里,我用小說的手法、第三人稱的角度對何袁氏等的故事展開敘述,然后用第一人稱介入敘述,同時借助對一個不知名的信仰者的書寫,讓整個文本虛實相生,整個文章呈現出了開放的格局。《懷罪的人》里,我借助想象完成了主人公卷款外逃后回鄉的故事,為的是想重構鄉村的審罪傳統。這個作品是在廣東《作品》雜志發表的,發表的時候編輯很為難,說真不好把這個作品編入哪個欄目,又不是小說又不像散文,又不是非虛構,最后他們還是放在了質感記錄這一欄里,在文章后面列了非虛構。種種這些努力,是希望整個散文集有一定的異質性,讓熟悉傳統散文的讀者有一些陌生感,讓散文這個古老的文體因開放而廣闊,因更泥沙俱下而有了更加廣闊的外延。我認為好的文學是文字結束后依然在生長。也許我做得不夠好,但是我已經努力了。

    記 者:《回鄉記》的語言充滿詩意和辨識度。比如談到女兒眼睛里的陰翳,“它的學名叫高考”。說到老家,您有一個比喻是“我永遠是它襁褓中的嬰兒”。在您看來,好的散文語言是什么樣的?您在散文語言上是否借鑒了一些詩歌的技法?

    江 子:哈,我有一個身份是“前詩人”。20歲上下我寫過很久的詩,甚至還取得過一些成績。20歲那年,我在鄉村小學當語文老師,我的組詩《我在鄉下教書》參加了河北省《詩神》雜志舉辦的全國新詩大獎賽,得了一等獎。同時,還在《詩歌報月刊》《飛天》等雜志發表詩作。只是后來因為工作經歷,也因為深感自己的才華不能支撐我繼續做一名詩人,才轉手寫了散文。雖然成了散文寫手,但對詩歌的敬重一直在心里,讀詩依然是每日功課。我對中國詩壇的了解一點不比對散文界的了解少。

    我一直認為所有文學創作到最后都應該是詩。有時候我會認為我不過是以另一種方式來完成詩的書寫。我認為好的散文語言有靈魂的重量和詩一樣的光。很多年前我寫下這樣的詩觀:逼近現實,讓詞語在隱痛中發光。至今作為散文作者,我依然作如是觀。

    記 者:魯迅文學獎的授獎辭中,說您的《回鄉記》“書寫變革中的山河故土,是面向廣闊人間的滴血認親之作”。這部作品讓更多人回望故土,關注鄉村,也關注鄉村所經歷的巨大變革。請問您在未來還會繼續書寫這方面的題材嗎?能否談一下您下一步的創作計劃?

    江 子:謝謝。如果《回鄉記》能讓讀者有“回鄉”的沖動,有關注鄉村的愿望,那我的寫作就有了價值。

    接下來我想回到歷史中——我喜歡變化,老鉚著一個題材寫我會受不了。我曾經寫過兩本歷史書,一本是《蒼山如海——井岡山往事》,一本是《青花帝國》。我是個歷史迷,我喜歡在歷史中翻箱倒柜,尋找于今天而言有價值的東西。疫情三年,其實我已經做了不少準備了。這一次,我關注的是明史。我的家鄉江西吉水乃至吉安,許多士子在明朝遵循古老的道統,干了許多了不得的事情,回答了士人應該與國家構建怎樣的關系這樣的命題。我想書寫他們,重構他們。

    我懷疑這次我的野心太大了。我嘗試著動筆寫作才發現這個計劃有多么狂妄。我的歷史水平并不好。我的準備還不充分,我不知道要準備到哪一天才能說是準備好了。但我不能放棄,因為這個計劃太有誘惑力了。我也許會失敗,但我依然想試試看。

    少妇人妻无码精品视频app| 无码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 国产91精品久久久久久| 久久99久久99精品| 国产免费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午夜精品福利影院| 亚洲欧洲日本精品| 无码囯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 国产日韩精品无码区免费专区国产| 精品人妻无码一区二区色欲产成人| 乱色精品无码一区二区国产盗 | 高清国产精品久久| 国产精品一国产精品| 久久棈精品久久久久久噜噜| 国产揄拍国产精品|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冒白浆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三级在线 | 国产成人精品三级在线 | 国产亚洲蜜芽精品久久| 欧美精品黑人粗大视频| 国产精品手机在线|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色欲| 久久99精品视香蕉蕉| 日本精品不卡视频|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一线| 国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国产福利尤物免费| 亚洲性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青草亚洲香蕉精品久久| 美利坚永久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精品成人| 亚洲精品国产国语|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中文lv| 亚洲日韩国产AV无码无码精品| 国产精品合集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永久www忘忧草| 久久精品亚洲AV久久久无码| 国产精品jizz在线观看直播|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αv忘忧草 | 思思91精品国产综合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