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畫周刊》展現舊京風貌
近日,筆者到位于西城區魏染胡同的京報館參觀。103年前,邵飄萍攜《京報》遷至魏染胡同。邵飄萍注重新聞報道和時政評述,旗幟鮮明地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積極傳播馬克思主義,使《京報》成為馬克思主義傳播的重要陣地。1926年4月26日,邵飄萍被奉系軍閥殺害,京報館也被查封。為了繼承夫志,1928年6月12日,邵飄萍的夫人湯修慧任京報社長,復活《京報》,并 重新 出版《圖畫 周刊》。值得一提的是,《圖畫周刊》以寫真和圖畫的形式,展現了當時北京的社會現狀。
1929年8月4日,《圖畫周刊》刊登了湯修慧的照片
1929年10月15日,京師警察廳解除對湯修慧等人監視的報告
開創北京報界先河
湯修慧,江蘇蘇州人,據邵氏宗譜記載,她生于光緒辛卯年(1891年)。湯修慧自幼從父學藝,精通攝影技術,后隨父親到浙江金華游坊巷開照相館。1910年,邵飄萍來湯記照相館照相時,與湯修慧相識。他發現能講一口吳儂軟語的湯修慧不僅漂亮秀氣,還特別聰明能干。民國初年,女子能夠上學讀書,簡直是鳳毛麟角。為了幫助湯修慧提高文化素養,邵飄萍說服湯修慧父親,讓湯修慧入浙江女子師范學校讀書。湯修慧早對事業有成且英俊帥氣的邵飄萍一見傾心。1912年初,湯修慧與邵飄萍成婚。這一年,邵飄萍任《漢民日報》主筆,快筆如刀的邵飄萍,在新聞界嶄露頭角,初露鋒芒。《京報》創辦后,精通攝影技術的湯修慧成為他的得力助手。
為了彌補《京報》寫真與圖畫的不足,1924年12月26日,邵飄萍出版了以寫真和圖畫為特點的《圖畫周刊》,這是《京報》附設的第5種周刊,開創了華北地區報紙出版攝影附刊的先河。
《圖畫周刊》創辦初期為16開張,每周出版一期,隨《京報》附送,不另收費。后來改為4開4個版,定價本市4分,外地5分。《圖畫周刊》從創刊至1926年4月,約出版60余期,1929年1月復刊后至1936年6月,出版358期,前后總計400多期,是北方刊行時間較長的著名報紙攝影附刊之一。
在全國第一家開辦報紙圖畫副刊的是上海《時報》,1920年6月9日就已經出版,而《京報》則在北京開創了報界攝影寫真圖畫副刊的先河。邵飄萍在《圖畫周刊》創辦的第一期發刊詞上寫道:“寫真圖畫之作用,乃使讀者既聞之而又見之。其趣味自然較諸干燥無味之報告為濃厚矣。”邵飄萍將京報的辦報主旨定位于開闊國民眼界,將時事評論與批評嘲諷,寓于優美的寫真圖畫中,同時,由于副刊是《京報》的一部分,凡時事與寫真圖畫,作為新聞的補充,還可以彌補《京報》文章篇幅的不足。《圖畫周刊》印刷上別具特色。最初采用的藍黑兩種油墨印刷,圖片非常清晰,但邵飄萍先生仍不滿足現狀,于單色之外,又采用套紅印刷,這種印刷也在全國的報業界首開先河。
邵飄萍被殺害后,湯修慧于1928年6月12日復辦《京報》。她撰寫《京報二次復活宣言》說:“嗚呼,飄萍先生之喪,于今二十又六月矣……修慧蓋無日不椎心泣血,含辛茹苦,以求得機會,一伸先夫宏大之志愿……”湯修慧表達了她繼承夫志續辦報刊,以及前仆后繼的決心。1929年1月13日,湯修慧又復辦《圖畫周刊》。
紀實照片雅俗共賞
《圖畫周刊》除繼續刊登時事政治類的照片外,兼及教育、藝術和生活等方面的題材,并注意披露社會的黑暗和下層勞動人民的不幸。從復刊第8期起,特開辟“舊都社會寫真”照片專欄,每期刊登一幅反映北京市井生活的照片,至第107期共刊出100幅。其中有《磨刀》《撿糞夫》《四海昇平之雜耍攤》《猴戲》《制草紙》等。每幅照片下端附以短文,如《制草紙》中提到:“真正下層工作,絲毫不見敷會。不能油頭滑面,只可包荒搶穢。一樣正當職業,難得洛陽價貴。”用幽默辛辣的語言風格,講述勞動者的辛酸,鳴社會之不平。《圖畫周刊》用固定的版面來連續報道平民的日常生活,陳述他們生活的艱辛,這在當時出版的畫報、畫刊中是極為罕見的。因為當時的北京市,除《京報》的《圖畫周刊》外,還有眾多的畫報畫刊,而真正關注平民生活的,極為罕見。因此,《圖畫周刊》以雅俗共賞、直觀生動的紀實照片得到社會各階層人士的關注,尤其是受到下層勞苦大眾們的喜愛。
除了關注大眾生活外,《圖畫周刊》在第三版和四版專門設有戲劇攝影和美術作品專欄,欄目經常刊登京劇名伶的劇照與美術名家和新秀的畫作,其中包括時任北平大學藝術學院院長徐悲鴻的虎畫和獅畫。
徐悲鴻與齊白石之交有個小故事。1929年9月,徐悲鴻由蔡元培引薦,就任北平大學藝術學院院長。徐悲鴻轉而聘齊白石為教授。當時的北平畫壇以模仿古人為能事,而木匠出身的齊白石大膽創新,變革畫法,卻得不到多少響應。當徐悲鴻乘坐四輪馬車來到齊家時,齊白石為其誠心而感動地說:“我一個拿斧子的木匠,怎敢到高等學府當教授呢?”
徐悲鴻說道:“您豈止能教授我徐悲鴻的學生,也能教我徐悲鴻本人啊!”“齊先生,我徐某正要借重您這把斧子,來砍砍北平畫壇上的枯枝朽木!”經過徐悲鴻再三請求,并且答應齊白石教畫可以不用講,只給學生們做示范就可以,并且來去都有人力車接送,徐悲鴻親自作陪,這樣齊白石才勉強答應。齊白石教畫不喜歡講,只坐著靜靜地畫,同學們在一旁靜觀,學生們都能接受齊白石的教學方式,這讓齊白石大感欣慰。齊白石對于徐悲鴻的推薦十分感激,他作詩“草廬三顧不容辭,何況雕蟲老畫師”以記其事。
在《圖畫周刊》上,還有一幅徐悲鴻為夫人蔣碧薇畫的《吹簫圖》。該畫以蔣碧薇為模特創作,她側身而坐吹簫,神情似若有所思,背景為幽靜田園景象,老樹身影與飛翔的白鶴隱約可見。從畫面上,似乎可以聽到那傳達人物情思的清幽悅耳的簫聲。時光流逝,藝術永恒。今天,再賞這幅《吹簫圖》,依然能帶給我們美的享受。
人物寫真是一大特色
報紙攝影附刊,無論是隨報附送或單獨出版,大都是以刊登新聞照片為中心的綜合性畫刊,《圖畫周刊》還有個攝影特色,就是人物寫真頭像。《圖畫周刊》一版中心照片大多為青年女性,有時則以風光攝影代之。例如,復刊第30期刊登的湯修慧的大幅照片,照片上的湯修慧文靜秀氣,睿智的目光中透著執著。登上中心照片的還有宋慶齡、宋美齡、京劇名伶孟小冬的便裝照,孟小冬留著時尚的齊耳短發,呈現出她率真陽剛的另一面。畫刊中民國京劇四大名旦之首的梅蘭芳夫人福芝芳,溫婉大氣;京劇名家新艷秋的劇照英姿颯爽;前清貝勒毓朗之弟的第五個女兒、五格格的照片娟秀可人。
1929年5月26日,《圖畫周刊》第一版刊登孫中山先生的大幅照片和總理遺囑。其余三版用詳細的圖片和文字報道孫中山先生靈柩安葬在南京紫金山的場景,以示悼念之情。在平時的報道中,《圖畫周刊》第二版、第三版時常刊登一些家庭合影、政要活動。《圖畫周刊》上曾刊登邵飄萍五個子女的照片。邵飄萍去世后,湯修慧待5名繼子女視同己出,其中有兒子貴生、祥生,女兒乃賢、乃思、乃奇。
湯修慧堪稱一個奇女子,她敢于沖破封建枷鎖,自由戀愛,并在邵飄萍幫助下,走入現代學堂讀書,成為著名的女報人,為子女做出表率。對待子女們的戀愛自由,她同樣給予大力支持,頗讓人佩服。邵飄萍長女邵乃賢,在北平讀中學時,認識了農村來的學生郭根。中學畢業后,邵乃賢升入師大讀書,郭根卻因參與進步活動受到校方的“處分”,只能離開北平,到青島去讀大學。不久,邵乃賢為情所系,千里迢迢地去做“伴讀”,也就是到青島大學做一個“旁聽生”。當時青島大學的女旁聽生除了邵飄萍的女兒邵乃賢,還有沈從文的妹妹沈岳萌。
邵乃賢是邵飄萍與前妻沈夫人所生的長女,也算是名門之后了,但她卻愛上了郭根這位家境貧寒的男同學。在湯修慧的支持下,這對新人結婚了。湯修慧用幽默的文筆在邵乃賢的婚禮請柬上寫道:“我家二十年來所積下的兩萬三千金,另一萬金是利息。”請柬里說的就是邵飄萍的三位“千金”、兩萬(公子),以及一千金帶來的另一萬稱為“利息”——上門女婿。在湯修慧的支持下,一對新人如愿結婚后,郭根繼承了邵飄萍的事業。在抗戰時期,他加入了當時著名的民間報紙《大公報》,先后在其香港版、桂林版、重慶版任職,后又在抗戰勝利后復刊的《文匯報》任總編輯。
《圖畫周刊》還留下梅蘭芳夫人福芝芳與孩子們的合影。福芝芳早年曾在京劇坤班“崇雅社”演出,1912年退出舞臺,專心照顧梅蘭芳的生活和演出,成為梅蘭芳的賢內助。
歲月飛逝,1986年3月2日,湯修慧在北京辭世,享年96歲。她用鏡頭記錄歷史,用真情詮釋愛情,繼承并堅守邵飄萍未竟的事業,為后人留下一段值得傳頌的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