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精微而致遠大 ——2022年軍事文學中短篇小說創作實績
作為當代文學重鎮之一的軍事文學在2022年迎來了高光時刻。這不僅體現于第八屆魯迅文學獎獲獎作品中軍事文學所占獲獎比重之大,還體現在這一年軍事文學中短篇小說的創作實績。回望2022年軍事文學中短篇小說創作,可從不同角度各見奇峰萬千景象。這一年,軍事文學中短篇小說創作主要聚焦在兩個方面:一是紅色敘事與抗戰風云;二是軍旅人生與日常生活。
先說紅色敘事與抗戰風云。
中國當代軍事文學先天性地具有紅色敘事的基因,典型作品就是《保衛延安》《紅日》《林海雪原》等,并由此構建了相應的美學范式。抗戰敘事因為承載著中國人民災難深重的創傷和難以磨滅的記憶而歷久不衰,亦是中國當代軍事文學書寫的焦點;另一方面,基于中國小說創作的史傳傳統,用文學的方式記錄那段屈辱的歷史,以此警醒世人,也是中國作家肩負責任與文化自覺的表現。
進入新時代以來,軍事文學中的紅色敘事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并將概念的內涵不斷深化,外延不斷擴展。尤其新中國成立70周年、建黨百年之際,圍繞黨和國家的重大主題宣傳、歷史節點,涌現出大量優秀的紅色敘事作品。
2022年的軍事文學中短篇小說創作承續著紅色敘事的傳統,涌現出了朱秀海的《烏江往事》、西元的《坑道里的沖鋒號》、石鐘山的《左輪手槍》、尹文武的《西北望》等作品。
在2022年的紅色敘事文本中,抗戰題材小說創作表現突出,呈現出了蓬勃發展之勢。這一年,不少作家都有新作問世,作品呈現出鮮明的代際特征。衣向東的《戰火中的愛情》,直面抗日戰爭的嚴酷,致敬戰火中飛揚的青春,展現了美好的戰地愛情。石鐘山的《大仇》,以狗為主人復仇為敘事中心,描寫日軍的殘暴行為及其引發的人與動物的共同憤怒討伐。趙卡的《對刀》,聚焦草原騎兵,生動詮釋了英勇無畏的騎兵精神。
青年作家李清源的《求諸野》、李知展的《青蛇叩水》、哥舒意的《見麒麟》,以其創新性的表達和敘事,為抗戰題材小說的寫作注入了一股清流。《求諸野》并不單純著眼于戰爭敘事,而且還探討了國家的前途和命運問題。《見麒麟》和《青蛇叩水》將戰爭和傳奇動物相結合,將傳奇性、歷史性和日常性打通,借助傳奇動物敘寫戰爭對人類美好生活與精神象征物的摧毀,從而打進真實的歷史細部。
再說軍旅人生與日常生活。
這一年,練兵備戰以及軍人的人生成長軌跡也是當代軍事文學的重要著力點。涌現出的系列作品,塑造出一批新時代革命軍人群像,豐富了當代文學中的人物畫廊。
近些年,陸穎墨創作了大量海軍題材的作品。其中,短篇小說《航海長》以中國海軍走出第一島鏈的升旗儀式的準確時間為敘事焦點,展現了中國海軍威武之師的風采。發表于2022年的《竹樓海》,敘寫守礁官兵堅韌不拔的精神和礁上的生活,作品篇幅雖短,但顯示出很強的藝術感染力。作品所描寫的屹立于海礁上的竹樓,隱喻著一代代官兵扎根礁盤的奉獻與堅守,也彰顯著革命軍人無畏艱難困苦、守護海疆的忠誠使命和犧牲奉獻精神。
陶純的《儀仗兵》,將關注視角投向儀仗兵這一特殊的軍人群體。他們是中國軍人的一張亮麗名片。挺拔的身姿、鏗鏘的步伐既展現了中國軍人威武雄健的氣勢,也閃耀著官兵刻苦訓練的榮光。王族的《老虎口》,講述了高原上工程部隊的故事,展示了惡劣自然條件下施工的艱難與官兵的拼搏奮戰精神。陸穎墨的《北京,金色的北京》、曾劍的《比遠方更遠》,關注軍人的日常生活,寫出了平凡之中的不平凡;尤其是《比遠方更遠》,注重展示軍人的內心世界,既有軍人無私無畏情懷的激揚,又有個人精神成長歷程的揭示,從而塑造出血肉豐滿的軍人形象。言九鼎的《逆鋒》,通過一場事關生死的洪澇救災,展現了轉業軍人刻進骨子里的軍人使命感和榮譽感。海辰的《女兵營的男教導員》,聚焦女兵營的故事,塑造出了細心負責、關心官兵的新時代政治教導員形象。
第八屆魯迅文學獎短篇小說獎項獲得者董夏青青,其作品顯示了為戍邊官兵樹碑立傳的文學責任與擔當。2021年創作的中篇小說《凍土觀測段》將敘事時間拉近再拉近,采用點線面結合的敘事方式,講述了新時代戍邊官兵保家衛國的崇高品格與大無畏的犧牲精神。2022年,她又推出了《杏園》,繼續書寫戍邊戰士,閃爍著平凡真實的英雄主義光芒。
這一年,軍事文學中短篇小說聚焦紅色敘事與抗戰風云,以及軍旅人生與日常生活,以見微知著的精刻細描,蕩開取材立意的空間,彰顯出中短篇軍事題材小說獨特的思想藝術境界以及豐盈的內容載量。此外,不少作家的作品還以不同角度的書寫,展示部隊生活的多元景觀,豐富了當代軍事文學的創作路徑。
(作者系《小說月報》執行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