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出一條路來,讓后來的人走” ——茅盾《新鄉人》史料的發現
1981年3月27日,茅盾逝世后,一些研究者披露茅盾在五四運動和《新青年》影響下,在故鄉烏鎮桐鄉組織青年社團,出版刊物《新鄉人》,開展新文化活動等等。
20世紀60年代初,上海組織一個“茅盾資料編輯小組”,由翟同泰、魏紹昌、徐恭時組成,他們分別來自華東師范大學、上海作家協會和上海師范學院。當時他們對和茅盾有關的人,包括茅盾本家叔叔、中學同學以及相關人士,進行走訪和通信聯系,并把采訪、搜集材料整理以后送茅盾審閱,茅盾在材料上留下批語。當時搜集的這些材料似乎沒有公開發表。
茅盾逝世以后,翟同泰以“史明”為筆名,1983年3月在茅盾家鄉桐鄉紀念茅盾逝世兩周年的《桐鄉文藝》專輯上,發表《茅盾與“桐鄉青年社”》一文,介紹茅盾當年在五四運動影響下,和弟弟沈澤民以及桐鄉烏鎮的一些年輕人,共同組織一個“桐鄉青年社”,出版一種不定期刊物《新鄉人》(油印,由茅盾負責編輯),提倡新思想、新文化,反對舊文化、舊道德和地方惡勢力。翟先生說:“不過這時的‘桐鄉青年社’社員不多(只有十多人),影響僅及他的家鄉烏鎮一帶?!缎锣l人》只出了五、六期,就??恕!钡酝┻€披露當年茅盾他們的桐鄉青年社,1922年曾經在嘉興煙雨樓開過會,1923年在桐鄉辦過暑期演講會,后來,桐鄉青年社因為主要骨干茅盾、沈澤民他們黨內工作繁忙,無暇顧及桐鄉青年社的事情,加上其他成員中,對活動的政治風險害怕,所以“桐鄉青年社”就無疾而終。
上世紀60年代,茅盾回答翟同泰《新鄉人》為何無疾而終問題時說:“主要原因為:1、我在上海不能兼顧此事;2、此事乃賠功夫賠錢的,熱心者不多,我那時靠薪水養家,賣文買書,也無力出錢找專人來辦這件(事),其余諸人都不肯攤派費用(第一期的《新鄉人》的印刷費是我掏腰包的);3、楊朗垣、李煥彬都是桐鄉城里人,在桐鄉時多,但他們唯恐染上‘過激’的色彩(當時在地方軍閥看來,《新青年》是過激派,像《新青年》似的鼓吹民主主義,也是過激),不能在當地混下去。這樣就沒有人來做事了,也就‘無疾而終’。”
茅盾的回憶,基本上是對的。但是,當時的《新鄉人》刊物到底是鉛印還是油印?如果有,那么,這個刊物在哪里?
上世紀80年代,我們都希望找到這個刊物,以證明翟同泰他們在60年代采訪成果的價值。茅盾兒子韋韜先生1985年2月21日給我的信中還說:“《新鄉人》的搜尋工作難度很大,因當時印數太少,又事隔60余年。要了解浙省那些圖書館是解放前的老館演變來的,只有這類館還可能收藏。另外,文革的查抄書籍中,也有可能夾入一二私人收藏的。總之,這刊物恐怕是桐鄉最早的白話刊物,從其文物角度講,意義重大?!泵┒艿挠H戚陳毛英在浙江圖書館工作,1985年,他在浙江圖書館找到第二期的《新鄉人》雜志。
這是當年茅盾研究的重大發現。
浙江圖書館收藏的鉛印《新鄉人》第二期,1919年10月1日出版,新鄉人社編輯、發行。雜志設有“通論”“鄉事評論”“鄉譚”“新文藝”“常識”等專欄。其中有:雁冰的《我們為什么讀書》《驕傲》;澤民的小說《呆子》《阿文和他的姊姊》以及澤民的翻譯小說《曼那特約翰》和常識欄目里連載科普作品《發動機》;辛漢的《我們的賀喜吊孝問題》;鄉愚的《小學教師》;“非非投稿”《女子花邊傳習所》《去偽》;沈心存女士的《孕婦須知》等。
從版權頁上看,編輯者、發行者都是“新鄉人社”;代售處“桐鄉桐鄉醫院,新塍、濮院等處”,定價銅元五枚。版權頁上還有一條“本社啟事”:“本社社員盧樹森(號奉璋)于上月哥倫比亞船赴美,前已得有盧君來信并附有通信址,照錄如下:……”盧樹森是茅盾表叔盧鑒泉的兒子。
第二期《新鄉人》目錄里,還預告了第三期內容目錄:《什么叫做教育,什么叫做學?!罚ㄐ翝h);《赴美途中日記》(乙廠);《神奴兒》(雁冰);《本鎮開辦電燈廠問題》(雁冰);《人到底是什么》(佩韋)。
從第二期《新鄉人》看,當事人回憶的“桐鄉青年社”,應該是“新鄉人社”。是不是后來改為“桐鄉青年社”?現在還沒有實物證明。而且,由此看,記憶中的油印《新鄉人》估計不存在。
但是,現在看到第二期,肯定還有第一期,應該還有第三期。
第一期在哪里?它有哪些內容?還有沒有其他關于《新鄉人》的信息?上世紀80年代以來,筆者一直在繼續尋找,前幾年曾經到浙江圖書館查找館藏的民國書刊目錄,既沒有找到第三期,也沒有見到第一期。
前年,我在查閱舊報刊時,在1919年10月4日《時事新報》上,看到“學術界消息”一欄里,赫然有一則《新鄉人社消息》,仔細閱讀,竟然是沒有找到的有關“新鄉人社”的新史料!
《時事新報》上的這則消息,把新鄉人社的宗旨、目的、精神表達得十分清楚,而且文字充滿革命激情,洋溢著“五四”和《新青年》精神。補充了茅盾年輕時期組織“新鄉人社”的內容,而且《新鄉人社消息》的后面,還附有《新鄉人》第一期的要目:《告鄉人》;《我們的水龍會》;《誠實名城》;《西門的爸爸》。常識:《不爭氣的猴子》。這樣,《新鄉人》雜志的一、二、三期的要目都有了。
原來,“新鄉人社”是青鎮(烏鎮)一批青年1919年暑假發起成立的。成立之初,有十四個烏鎮年輕人,主要骨干有沈雁冰、沈澤民、王敏臺、盧樹森、蕭覺先等等。新鄉人社是“以開發鄉人知識,評論鄉事,介紹世界當代思潮為宗旨”的社團。其宗旨:“只是個‘進’字。幫助人家進,自己也努力求進。我們新鄉人的眼里,只認得同是人類,應該平等,不論貴賤,不論新舊。我們認定了光明的路線,大家臂挽著臂,手牽著手,挺著胸脯一齊走去。走不動的,我們應該扶他,盲了眼不認識路的,我們應該引他?!?/p>
還提出,“我們新鄉人的精神始終不懈”“有一秒鐘的光陰,有一分的力,就做一分事。我們新鄉人所信仰的只是真理。舊也好,新也好,只要是真理,我們都信仰”。
最后,這則《新鄉人社消息》號召新鄉人:“我們只有靠自己去做了!來呀來呀!挺起胸脯、手連著手,大揺大擺走去,掃出一條路來,讓后來的人走?!?/p>
顯然,此時的沈雁冰、沈澤民他們,已經深受《新青年》和五四運動的影響,決心“掃出一條路來,讓后來的人走”!
附:學術界消息
新鄉人社消息
桐鄉青鎮現在辦了一所新文社,以開發鄉人知識、評論鄉事、介紹世界當代思潮為宗旨。他現在社員只十四人,都是費力貼錢的干文化運動,他們并且辦一種《新鄉人》雜志,第一期已經出版。他所表明的宗旨和態度如下:
我們新鄉人的宗旨,只是個“進”字。幫助人家進,自己也努力求進。我們新鄉人的眼里,只認得同是人類,應該平等,不論貴賤,不論新舊。我們認定了光明的路線,大家臂挽著臂,手牽著手,挺著胸脯一齊走去。走不動的,我們應該扶他,盲了眼不認識路的,我們應該引他。我們新鄉人的精神始終不懈。我們很知道前途有阻力,也許竟有危險。我們也很知道,或者到得半路,我們的能力要辦不了,可是,我們都不怕這些,我們總是做我們望見光明璀璨的前途,只應微微的笑。我們不限定什么時候定要到,我們也不因為半路上的阻力生反動,外界一切力都和我們不相干。我們只是冷靜堅決的向前走。有一秒鐘的光陰,有一分的力,就做一分事。我們新鄉人所信仰的只是真理。舊也好,新也好,只要是真理, 我們都信仰。我們要張開眼來認得這真理,用腦筋來辨這真理的意義。我們不愿閉了眼,豎起耳朵去聽人說,這是真理,那是真理。我們新鄉人批評事理的標準只是個客觀的。就是從這事發生的效果 去判斷這事的是非。不愿師心自用,拿自己的心來做尺,去量萬事的短長。
以上講宗旨和態變也完了。我現在把所講的話,結總起來說幾句,當個提要便是:
(一)社會的根本在個人。所以,改良社會應該先從改良個人做起。社會是合無數小團體而成的。所以,增進小團體的程度,即是增進社會的程度。這是從社會一面講來.我們注意鄉人知識,辦這《新鄉人》的第一條理由。
(二)退一步講,從私一方面講,混濁的社會很難產生超人。超人在 混濁社會里,也要受污。環境的良否,關系于個人的生活。欲保小己的利益不可不并顧大己的安危。所以,從切己利害看來,鄉人的知識的生活,也不可不注意,這是勸大家注意我們新鄉人的第一個理由。
(三)我們新鄉人的宗旨是助人進,己亦進,對人應有平等的眼光,做事應有不屈的精神,信仰的只是些自知其真意之真理,抱守的是客觀的批評方法。
我的話就盡于此,我們的兄弟姊妹呀!起來,起來,看看這是什么世界?什么社會?我們以前種種靠人的希望都失掉了!我們只有靠自己去做了!來呀來呀!挺起胸脯、手連著手,大揺大擺走去,掃出一條路來,讓后來的人走。
介紹新刊
新鄉人第一期要目
告鄉人
我們的水龍會
誠實名城
西門的爸爸
常識:不爭氣的猴子
總發行所:桐鄉青鎮新鄉人社
定價:每冊銅元五枚
(原載《時事新報》1919年10月4日第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