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搞文藝必須像烤白薯,要有熱乎勁兒!”
原標題:文壇大家的“幽默”
近讀《百年中國大師恩怨錄》,一段文壇往事令我大笑,繼而深思:1936年秋,老舍在京師公立第二兩等小學堂學習時的同窗、時任北京大學教授的羅常培請老舍到北大二院禮堂講演,講演的主題是“怎樣搞文藝”。老舍環顧禮堂內神情嚴肅的聽眾,說:“搞文藝必須像烤白薯,要有熱乎勁兒!”此言一出,聽眾大笑。
乍一看,這個比喻的確有些風馬牛不相及,如同劉姥姥進大觀園,我不知老舍后來是如何闡發的,但細想之下,自覺形容得十分有理:所謂的“熱乎勁兒”,指的是熱情與激情,沒有熱情與激情,自然無法進入創作狀態,即便勉強寫出也只是溫吞水,這就像沒用火烤過的白薯,又生又硬。烤白薯之所以好吃,是因為恰當的火候,火候不足,生硬而不得味;火候太過,發苦還白白浪費,這又何嘗不是創作的分寸感!烤白薯若想誘人,還得有出眾的色彩,無論是黃瓤還是白瓤,都讓人見色吟味,這又何嘗不是創作的詩情底蘊和詩性語言!看來搞文藝真的與“烤白薯”有異曲同工之妙!
難怪有人說“幽默是智慧的表現”——沒有老舍式的智慧,絕無老舍式的幽默。如果換一位缺少智慧的人來講這么一個嚴肅又艱深的話題,想必又要正襟危坐,條分縷析,歸納出一堆其一其二其三來……
幽默不僅可以化繁為簡、化雅為俗、化艱深為淺顯,還可以突破煩惱、尷尬,沖出一條輕松、快活的路。上世紀六十年代,林語堂從美國返回臺北定居,有一年,一所學校邀請他和一眾社會名流出席畢業典禮。出席畢業典禮是一件嚴肅、莊重的事,為此,大家都精心準備了文稿和祝詞,輪番上臺講演。林語堂講演時,大家已經坐了很長時間,又餓又熱,誰還有心思聽?他笑瞇瞇地說:“紳士的講演,應該像女人的裙子,越短越好……”此言一出,掌聲雷動。到了第二天,其他名流的講演報紙上沒登多少,可林語堂的話每張報紙都一字不落地刊登出來,此后更成了流傳久遠的佳話和名言。這個比喻是不是有些不合時宜?會不會有些輕佻?至今無人挑剔。因為幽默的智慧雅俗共賞,其深刻與傳神雋永彌新。
善于幽默靠智慧,敢于幽默則靠自信。不自信的人整天活在別人的世界里,害怕別人的輕慢、不敬、不屑和閑言碎語。故此,他們無時無刻不以嚴整、肅穆的面貌出現在世人面前,若逢正經場合,更要以君子、紳士甚至“大師”的面貌示人。自信者則不然,他們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始終從容自若,以真性情面對一切,有時甚至還要刻意露一下自己的“丑”:抗戰勝利后,囯立編譯館牽頭舉辦了一臺勞軍晚會,老舍自告奮勇準備表演一段對口相聲,而他選中的搭檔正是梁實秋。排練時,在梁實秋的執意要求下,老舍同意用折扇敲他的頭時只虛著比畫比畫,而不是真的敲。到正式演出那天,兩人身著長衫、腳蹬布鞋走上臺后就繃緊了臉,如木雕一般站在臺前,久久不語。此情此景,讓觀眾笑得前仰后合,不能自已,以致他們倆只能在笑聲的間隙互捧互逗……說到該用折扇敲頭的段落,不知是老舍太激動忘記了,還是有意違背承諾,竟抄起折扇朝梁實秋狠狠打去!情況不妙啊,梁實秋急忙一躲,折扇正好打落了他的眼鏡。說時遲那時快,梁實秋雙手向上平伸,托住了急速落下的眼鏡,他保持這個姿勢久久不動,再次贏得了觀眾的喝彩,有觀眾甚至認為這是他的絕活兒,高喊著:“再來一回!”
相聲本是平民藝術,兩位文壇大家竟然當眾出洋相,豈不有失斯文?可實際的效果恰恰相反,非但沒有損傷文人風度,反倒拉近了他們與觀眾的距離,增添了不少親和力,也卸去了身為名人的壓力和拘謹。這世間最大的歡樂,莫過于在放松自己的同時也讓別人感到放松,人人都心無旁騖地享受情性、享受天籟、享受自然賦予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