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云上的秘密
    來源:天山時報 | 邢小俊  2023年03月27日08:53

    從漾濞彝族自治縣縣城驅車向東,上蒼山西坡,一路翠林竹海,一路九曲十八彎,海拔逐漸升高,車至山頂便是蒼山西鎮光明村。這里,生活著彝、漢、白、傣、傈僳5個民族。這里,被1萬株百年以上古核桃樹的巨大樹蔭覆蓋,常年籠罩在云海綠蔭之中,被稱為“云上村莊”。

    “村官”張會祥的“理想”

    光明村核桃種植歷史悠久,古核桃樹眾多,全村樹齡百年以上的古核桃樹達1萬多株,200年以上的核桃樹約有6000多株。近年來全村又培植了許多核桃樹新苗,連片種植面積達萬畝。

    如今,一棵棵高大古老的核桃樹分布在房前屋后,每棵樹上都掛著“身份證”。村子中央的空地,可見一棵異常高大粗壯的核桃樹。這棵“核桃神樹”樹齡最大,已經有1165歲了。

    光明村現有7個村民小組,304戶1296人。村民們敬奉神樹,在樹的周圍修建了廣場和祭臺。每年村莊都會舉行一次廟會,聚集在神樹下打歌、跳舞,請神、迎神、祭神、娛神,擺流水席,耍龍舞獅。

    “以前這里交通閉塞,村民沿山梁分散居住。受地形限制,耕地較少,農業發展水平低,經濟發展落后。雖然是遠近聞名的‘核桃村’,但是核桃價格上不去。待在家里沒了經濟,年輕人就留不住,都出去打工了,村子一片凋敝……”

    58歲的張會祥任過光明村10年的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現在還擔任雞茨坪小組村民組長。據他介紹,以前車上不了山里來,因為有傳統的核桃產業基礎,要想辦法把核桃賣出去,2004年他動員村民們硬是修通了一條上山的硬化路,舉辦了核桃節,核桃價格開始上漲,村民的日子頗為紅火。但好景不長,2013年以后受市場供求關系影響,核桃價格一路下滑;打核桃屬于高空操作,要請人來打,價格不低,有的農戶賣核桃還收不回打核桃的成本,村里年輕人紛紛出外打工去了。

    張會祥的兩個兒子,也隨大流出去打工。大兒子結婚后和妻子去了城里,孩子丟在老家;兩人分居兩地,時間長了就離婚了。這事讓張會祥多少年都想不通。發生這種情況在外出打工的年輕人身上很普遍,一般不在一處打工,婚姻慢慢都出現了問題;生下孩子送回村里讓爺爺奶奶帶,又出現了許多教育問題、社會問題。

    張會祥焦慮地看到:村子里種地的人少了,地頭的路沒人修,水渠也垮得沒個形狀,收種時機械來不了,村道垃圾、污水隨處可見,一片凋敝……

    他一直在琢磨:這個村莊窮,但是我們世世代代都在這里,我們是走不掉的,只能反反復復努力發展,尋找新路子。能不能有這樣一種好事情——讓年輕人留在村莊里上班賺錢,夫妻都守在一起,老人有人贍養,小孩有人教育,大家都過上穩定、幸福的日子呢?

    2015年的一天,張會祥決意主動去找吉小冬。

    吉小冬何許人也?

    蒼山石門關峽口兩座峭壁拔地而起,對峙如一扇推開的巨門,人稱“石門關”。外鄉人吉小冬把它開發成了景區。景區所在地叫金牛村。金牛村和光明村相距不遠,兩個村村民人數、土地等基本情況相當,發展水平在鎮16個村中處中下游,一直處于你追我趕的“競爭”關系。

    自2012年吉小冬投資建設石門關景區以來,金牛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公司300多員工中有一多半是本地人,農戶實現增收和家門口就業,其中26戶33名建檔立卡戶成功脫貧。這讓張會祥看在眼里,羨慕在心里。他主動去找吉小冬,看能不能和光明村合作發展鄉村旅游。

    張會祥永遠也忘不掉那一天,他帶著助手去石門關景區工地尋找吉小冬。進了景區,老遠看見一個身穿休閑服的高個子,手里拿了一把剪刀,邊走邊修剪沿路的樹干花草,身邊還跟著一個流浪狗。這個他們以為是園藝工人的老頭,就是他們要找的大名鼎鼎的吉小冬。吉小冬身材魁梧壯實,見人呵呵一笑,一臉厚道,沒有一點架子。從最早的麗江牦牛坪索道,到大理的感通索道,再到如今異?;鸨氖T關旅游景區,吉小冬已在大理這片土地上從事旅游工作20多年。

    光明村坐擁森林覆蓋率達85%的好生態,加之有樹、有花、有核桃,那一天,他們達成了共識:真正能拉動一個地方發展的,還是產業。鄉村振興,要留住年輕人,吸引年輕人,必須要靠產業拉動。光明村要轉變發展策略:利用村里的好環境,盡快把生態旅游辦起來!

    產業振興

    從“賣核桃”到“賣風景”

    2015年,石門關旅游開發集團有限公司首先投資開發了光明村核桃生態旅游村建設項目,同時鼓勵村民開農家樂和客棧。作為配合,光明村黨組織協調村民把150多畝土地經營權以入股、出租或流轉的形式轉讓給該公司。在該公司的運營下,光明村生態旅游村建設規模初具:光明村雞茨坪建成集農業種植、產品加工、農業觀光、休閑度假為一體的核桃主題民宿客棧、核桃山莊、核桃主題廣場、云上四季花海、草坪咖啡館、帳篷酒店等鄉村旅游項目景點,生機勃勃。

    光明村疏疏朗朗地散布著古樸的院落,本來村里各家各戶就有種樹栽花的習慣,但都被高高的圍墻擋住了。搞旅游需要“開墻透綠”,讓游客覺得敞亮舒心。雞茨坪小組景區核心區的60多戶人家基本把圍墻給拆了。

    2019年,光明村一時成了旅游“網紅村”,高峰期每天接待游客四五千人。游客越來越多,但村里還沒有供游客住宿的地方,留不住人。村民查洪祥家有一個停車場和一個牛圈,吉小冬琢磨著怎樣在這塊地上蓋一座客棧。這就是“云上老查家”客棧設計的緣起。

    查洪祥是村里的致富帶頭人,他去過很多地方。10年前,在外做生意的他,回到村里開了漾濞縣第一間農家樂。這次,為更好示范帶動村里的旅游發展,精明能干的他以私人宅基地入股,第一個和旅游公司合作,在老屋原址上蓋起了現代夯土木結構的精品客棧。

    從第一張草圖到客棧建成,這第一家民宿耗費了吉小冬兩年的時間。他完整保留老查的舊院,形成兩個L型的新院落,整個客棧由11套大小不同的房間組成,有緊湊的榻榻米房,也有三層的院中院,一個水庭,一樹庭,最大限度留出室外活動的場所,因為這里最有價值的是清風、明月、核桃樹和遠山的風景。

    修客棧過程中,吉小冬做事近乎完美的要求,給查洪祥留下很深印象,也常常讓施工方感覺到苛刻和為難,所以大家都在盡力地一點一點做,進度緩慢,但是慢卻讓客棧建筑更加精細……如今這座夯土木結構的“云上老查家”,成為光明村的精品民宿之一。

    地處偏僻的光明村,綠水青山終于轉化為金山銀山:以入股、出租和流轉等形式轉給旅游公司的150多畝土地,使得42戶農戶有總計約400多萬元的年收入;雞茨坪小組73家農戶近百人在家門口實現就業,增收180多萬元,其中4戶建檔立卡戶24人全部在公司工作,3000多元的月均工資解決了他們的貧困問題。

    為統籌村里的資源,避免無序競爭,光明村對農家樂做了一戶一品的規劃,烤全羊、烤雞、烤乳豬、魔芋豆腐、核桃宴,應有盡有。

    “我家農家樂菜都是野菜,雞、豬都是自養的,生意特別火爆。最近我們家又蓋了新房子,重新擴大了院子……”1974年出生的查守麗是“麗明農家樂”的老板,她干活有條不紊,總是一副開心的神態,總是用最好的食材招待客人。農家樂周圍是眾多大山,開門就見山,四周山環繞。每到夏天,一場暴雨襲來,松樹下、草叢中,偷偷摸摸長出各類野生菌。朽木上長出烏黑的木耳,紅土地上不時冒出一窩一窩端雞樅,灌木林里牛肝菌、奶漿菌、青頭菌、雞油菌、松茸等也是隨雨而生。為了準備食材,查守麗通常要起個大早,摸黑上山。天黑的時候山里還有霧氣,遮天蔽日,但她堅持去采摘野菜,就是想讓每一個來到店里的客人都品嘗到最原始、最本真的味道。

    查洪祥大兒子查守榮是當時的建檔立卡戶,依托父親的客棧,查守榮和弟弟查守杰各自開了一個農家樂。老查家老品種土雞遠近聞名。原料是關鍵,兄弟兩人特意在山上圍住一片空地,在核桃樹下養雞。自由自在撿食的雞,和飼料喂養的不同,味道獨特。同時,頭腦靈活的查氏兄弟冬天腌制火腿或者臘肉,每逢游客至,就用松針熏烤,火頭上火腿和臘肉滋滋作響,香味四溢。據他介紹,光明村最多的一天來了1萬多游客,他和弟弟的農家樂一天就賣出去400只土雞,最旺期三個月民宿分紅和餐飲收入達400多萬元。那段時間,村民都把自己的土特產拿出來在門口賣,一家村民賣烤苞谷一天就賣了上萬元,最少的一家一天也能賣500元。

    2019年4月30日,漾濞全縣實現脫貧摘帽,累計脫貧出列兩個貧困鄉、24個貧困村,脫貧退出建檔立卡貧困戶3897戶。

    漾濞彝族自治縣縣長李庚昌接受采訪時,形容石門關旅游公司和光明村的合作,把“礦石”變成了“鉆石”、把“稻苗”變成了“金條”……2020年,經專家審核遴選,光明村入選農業農村部中國美麗休閑鄉村名單。

    人才振興

    從“外出打工”到“返鄉創業”

    現代化農業、綠色農業、休閑農業、農村電商等如雨后春筍般紛紛出現,鄉村振興,需要一大批新型職業農民!

    村里有了產業就有了穩定的經濟收入,有了游客就有了人氣,有了人氣就會吸引年輕人回到故鄉!

    集聚在村里的,首先是人心。農民成為讓人羨慕的好職業,村莊成為城里人來了不想走的好去處。集聚起新動能的,是人氣。村子里有情懷的年輕人多了起來,拒絕在一線城市做一朵“錦上花”,而是選擇回家鄉當一塊“雪中炭”。越來越多懷有理想、情懷,帶著創業夢想和智慧才情的年輕人投身鄉村,回到最熟悉的最需要自己的地方,揮灑激情和汗水。

    “這才是最長久的硬道理!”張會祥終于找到了“留住年輕人”的密鑰。

    張會祥說,前幾年村里土地沒人種,村莊和麥田飄著一種清冷的氣氛,成了名副其實的“空心村”。近兩年來,成效來了,更多的村民嘗到甜頭,紛紛和旅游公司合作搞民宿,腰包鼓了起來;村民不用外出,在家門口用自己的雙手也能脫貧致富;民宿里管家和服務員的收入不比城里低;有了民宿,有了好工作、好收入,何愁青年不回鄉?

    35歲的李斌是光明村人,20歲剛出頭就外出打拼,走過很多城市,有許多故事。通過自身努力,他也終于在大城市里立足、生活。后來,隨著漾濞縣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工作的有序推進,光明村開始發生改變,李斌心里很受觸動,決定回鄉創業。

    “我回來后第一件事,就是創辦光明農莊合作社,主打核桃和苗木產業。為助力村里的核桃銷售,我開通了網絡銷售,幫村里搭了電商平臺?,F在我是光明村電商服務培訓中心的負責人,幫助大家了解政務、服務、旅游、技術等各類資訊,讓村里的產品都能入網銷售,解決銷售、就業、創業中的困難。這兩年,光明村的電商銷售額達到了400多萬元,今年還會有一個更大的增長……”

    李斌最大的感受是村里人觀念的轉變。最初開始做電商時,村民認為在網上做生意不靠譜,“上網”是一件花錢的事,是不務正業。隨著農村與互聯網連接,電商這趟“高速列車”給鄉村生活發展帶來實實在在的巨變,好像一夜之間,核桃樹苗、蘭花、鄉村老物件、布鞋、草墊什么的都能變商品,外面都稀罕買。隨著銷量一點點擴大,越來越多的村民向他“取經”。

    返鄉青年陳佳汝,大學畢業在外打工5年,回來當了雞茨坪小組副組長。畢業后到了一家檢測公司上班,上班期間感覺自己不喜歡城市生活。后來聽說旅游公司和村里合作投資生態農業旅游,在村干部張會祥的一再動員下,我辭去了城里的工作,投入家鄉的振興事業中?!标惣讶暾f,“我回到家鄉第一年就做民宿客棧,發展比較順利,雖然后面受疫情影響,暫時出現困難,但我對未來充滿信心!”

    返鄉青年周素雅是陳佳汝的愛人,畢業后在縣城當幼師。作為教育工作者,她發現家鄉的問題是青壯年勞力普遍在外打工,農村只剩下了老人和孩子;老人在家里沒人照顧,孩子也沒人管,他們成了留守老人、留守兒童;老人既要照顧孩子,又要打理家務和農活,“隔代看護”成為留守兒童看護模式的主流。終于,對家鄉一直懷著眷戀感恩的她回來了,在最近一次的選舉中擔任光明村黨總支副書記……

    年輕人回流了,鄉村有了希望。家園曾經荒蕪,如今阡陌相通;家園曾經面容模糊,新的樣態依然能寄托鄉愁……

    我們看到,一個強有力的基層黨組織,會像一塊強大的吸鐵石,把在外的游子吸引回來,把村民中的優秀分子緊緊吸附過來,潛移默化地改變村民們的思想認識乃至整個村莊的精神風貌,在鄉村形成人才、土地、資金、產業匯聚的良性循環。

    村“兩委”由村民選出,他們的一言一行對村民影響很大,他們是黨和政府密切聯系群眾的橋梁和紐帶。一個夢、一條心、一根筋、一股勁,這個沉寂落后的高原小村,在新、老村干部的合力下,發生了由內而外的鏈式“裂變”。

    生態振興

    從“捕鳥人”成了“護山員”

    “以前出門看山,滿眼都是光禿禿的。村民們每天上山砍柴燒,沒有經濟來源,成群結隊上山抓鳥、挖蘭草,廉價賣給山下……”張會祥回憶起多年前村民受利益驅使捕獵買賣鳥類等動物的情形,眉頭緊鎖。如今,村莊不同季節有不同的景致,白云之下滿山綠油油的1萬多畝核桃樹連綿不盡。漫山的大核桃樹上,鳥巢落滿枝頭。

    據介紹,在附近的大山上大概有200多種珍稀鳥類,常見的就有70多種,還有狐貍、麂子、蛇等野生保護動物。它們是土生土長的動物,它們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是和土地是最親密的聯盟。光明村良好的生態環境除了賦予游客親近自然的田園生活體驗,還給眾多珍稀野生動物打造了綠色家園,讓它們不受傷害、讓它們健康地成長,讓它們安全地遷徙。

    72歲的村民李永安,老伴多年癱瘓,早些年他過著出門一把鎖、進門一把火的生活。3個孩子要讀書,一家幾口要吃飯,萬般無奈之下,他就干起在蒼山西坡捕鳥的營生,什么白腹錦雞、長尾雉,都是他捕捉的對象。他在山上采摘一種植物,搗碎,制作成黏性特別強的“膠水”,涂在一條長棍上,放置在深山空地上有水源的地方,鳥類過來喝水時羽毛就粘在棍子上擺脫不了。他最多的一次粘了100只各種鳥。這些鳥以低廉的價格被賣給了山下的酒店和食堂。石門關旅游公司進駐后,倡導保護野生動物,進行景區生物多樣性保護。他斷了“財路”,出外打工年齡太大沒有人要,正在躊躇熬煎時,一天,吉小冬親自找到他,要聘請他加入護山隊,讓他繼續發揮熟悉鳥類習性、生活軌跡的經驗,與其他3名隊員每天在設在深山處的4個保護觀察站巡視,統計白腹錦雞等珍稀鳥類的生活規律和習性,每人每月工資3000多元。

    李永安說:“以前捕鳥,是實在沒有辦法生活下去,才偷偷摸摸,晝伏夜出幾十年,像個山賊?,F在領了固定工資,光明正大,我就要好好保護蒼山上的鳥,還賬!”

    核桃園小組的村民楊建,是光明村生態管理委員會副主任,同時也是護山隊隊長。“如今,偷獵動物、盜伐林木的行為銷聲匿跡了。”楊建介紹,“封山育林后,荒地長了樹,麂子、野雞、老熊等常能見到。光明村設了金安寺、小花園兩個檢查站,9名護山隊員輪流上山巡查,不許人們隨意上山取土采石挖蘭草?!?/p>

    從大理廣播電視臺退休的記者郭亞林是愛鳥人士,一直關注著蒼山白腹錦雞的種群保護狀況。他說:“旅游公司與村民融合發展,帶領村民保護環境,保護珍稀鳥類,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走的是鄉村綠色發展之路,提升了當地村民對自然的愛,給村民帶來了一種新的生態理念和生活方式?!?/p>

    從事旅游20多年,當選為全國工商聯旅游商會會長的吉小冬贏得了眾多的社會榮譽與聲望。

    “良好的生態環境像空氣一樣重要。沒有生物多樣性,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好生態環境和旅游產業……”這是吉小冬時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在大學時攻讀生物專業的他,始終認為人是自然之子,自然永遠比人類偉大,人類生命應該遵循、順應自然之道,不能破壞和支配自然。

    懷著對自然的敬畏、對社會的責任,吉小冬循序漸進地開發商業項目,沒有急功近利的緊迫感。他尊重自然,敬畏生命,不挖山,不填塘,不砍樹,不截斷河流,不取直道路,視林如子,視山如父。你如果去景區工地找吉小冬,他要么踩在水泥沙子里與工程師溝通方案,竭力要保全一棵大樹;要不就是貓著腰撿拾亂石,把它們放在景區最合適的位置。這些別人看來不起眼的細節,他都親力親為去做、去示范,他對細節的審美詮釋著他對生活獨特的感悟和理解。

    吉小冬的夫人顧健是一位善良、美麗的女性,她曾經面向全球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云上村莊百年網紅核桃樹認養”活動,目的在于助推消費扶貧,帶動村莊的經濟收入和旅游;她還幫助老鄉把初級農產品加工成商品,把核桃做成核桃酥、牛軋糖、核桃油,賣到北京的大超市,年銷量多達3萬多公斤;她還經常擠出時間,給村民們做各種講座和培訓,教她們禮儀、化妝、攝影、插畫。

    年前,村民楊家萍還在百米外的田地里勞作,如今,經過多次培訓的她已經是“云上三十三間堂”民宿酒店里的餐飲主管。她說,顧健大姐對大家的影響是“潤物細無聲”的,以前村里人躲游客,現在都愛主動和外面的人交流了;以前山里有的媳婦臉都懶得洗一次,現在她們卻學會了化妝和衣服穿搭……

    光明村的“光明之路”

    坐擁好生態,發展生態旅游,光明村終于蹚出了一條綠色發展的“光明路”。

    光明村“走向光明”的經驗,漾濞彝族自治縣委書記張世偉將其凝練成五句話:產業振興,提升了村莊的“市值”。以前核桃產業資源很大,但市場化小,價值效益很低,現在輻射全國,含金量變大。農房變客房,農家小飯菜變成旅游大餐廳,農民就近就店上班。人才振興,提升了村莊的“價值”。引進了有情懷,致力于三農產業的石門關旅游公司,引導本土致富帶頭人,吸引返鄉大學生和各類人才回到鄉村,有實力、有辦法,發揮了大作用。生態振興,提升了村莊的“顏值”。垃圾處理、污水處理、廁所革命,森林防火、生態保護、鳥類保護,以前破破爛爛的村莊變好看了。臭烘烘的傳統旱廁變成了干凈整潔的水廁。太陽能發電,村民再也不用砍伐山上的樹林了。文化振興,提升了村莊的“氣質”。民族文化、鄉愁文化、養生文化、飲食文化,村莊有了靈魂。組織振興,提升了村莊的“基質”?;鶎狱h組織恢復了活力,倡導“龍頭企業+合作社”的發展模式,發揮了村規民約作用,實現了村民自我治理自我約束。

    光明村發展鄉村生態旅游的過程,也是所有村民和干部健全精神、培育自信、錘煉意志的一次過程。光明村創新鄉村治理體系,走鄉村善治之路,發動群眾,成立護林隊、河道水源、道路交通、民俗民風、環境衛生、生態保護、規劃管理、調解和治安保衛8個自治組織,委員都是熱心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同時,凡是關涉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都由村里“百姓議事堂”協商討論,發揮民主,百姓的事百姓議,村里的事情村民自己決策,確保鄉村社會充滿活力、安定有序。

    “村民的精氣神和言談舉止都在變,以前見了生人就躲避,現在無論在哪里碰見游客,都會禮貌地主動上前問好……”光明村黨總支書記楊雪明感慨地說。

    “以前開村民會湊不齊人,現在開會你漏通知哪家,哪家就有意見。有時候一家還來兩個人,生怕錯過啥重要信息?!惫饷鞔宕逦瘯敝魅挝憾锌馈?/p>

    我們看到,光明村通過實現致富脫貧到精神全面豐富等全方位的建設,精神風貌、人居環境、生態環境、社會風氣都煥然一新,使村民自己走上康莊之路——

    太陽能發電、垃圾處理、污水處理、廁所革命,以前臟亂的村莊變得時尚美觀了,原本臭烘烘的旱廁變成了仿生態“核桃根”和“核桃果”星級藝術公廁,與周邊景觀和諧相融……村民們過上了令人羨慕的田園生活:曬著安寧溫暖的陽光,在自家院里核桃古樹下擺上一溜茶桌,招待客人喝茶,品嘗飽滿的核桃,再搭配上一小碟口感醇厚的土蜂蜜,大人們聊天、小孩子們在古樹下嬉鬧,等待農家宴席開桌。也有村民在閱覽室里看書,不少村民在家里練寫毛筆字,老人們相約在樹下下棋,怡然自得,各得其樂。

    宅基地入了股、兒子農家樂收入高、自己還在企業上班,查洪祥的生活很富足。一家生活的巨變,讓他深感吉小冬就是光明村的大福星,他還和吉小冬喝了雞血酒、拜了弟兄。

    查洪祥的幸福生活,是光明村全體村民幸福生活的縮影。

    未來的路:走向光明

    未來的路如何走?光明村如何持續高質量發展?

    核桃產業是光明村發展的基礎產業,目前村民人均可以達到100棵核桃古樹;村里與漾濞縣林業局聯營成立了國社林場,創辦了582畝的核桃試驗林場和100畝的示范樣板基地。村民借助旅游發展延伸核桃產業鏈,與相關企業、廠商對接合作,把核桃原果加工成為游客樂于帶走的美味,和核桃根藝、核桃殼工藝品等旅游商品。

    未來,光明村將繼續推動核桃產業發展,擴大核桃種植與加強技術研發,使得核桃生產成為當地可持續發展的特色產業,繼續探索“旅游入村、土地入股、核桃入社、產品入網、院子入景”的“五入”模式,由鄉村生態旅游延伸到有機農業、休閑農業、青少年研學等產業化新模式。

    這幾天,村“兩委”班子正忙碌著跟村民協調土地,用來修建石門關景區到光明村的休閑步道。休閑步道是漾濞縣優化光明村“云上村莊”鄉村旅游路線的一個舉措,可以真正地把石門關景區觀光旅游到光明村生態鄉村旅游貫通起來,形成閉環,吸引“流量”,延伸光明村產業鏈,真正實現一二三產業有機融合。這項規劃得到了村民的全力支持,在不到一個星期的時間里,所有涉及步道的村民都簽了字。

    核桃樹也能入股、分紅、養老,您聽過嗎?

    這幾天,村里“百姓議事堂”正在醞釀光明村的養老模式。用上萬棵古核桃樹作為資本入股旅游公司,增加村集體的收入和村民年底分紅,目的是徹底解決村里老人的贍養之憂。

    相關專家將其命名為“核桃養老”。用村集體的收入分紅解決村里贍養老人問題,是一個養老模式的創新,值得推廣。

    我們看到:從“賣核桃”到“賣風景”,從農業村到生態村,交通閉塞的光明村,終于蹚出了一條“光明路”!

    我們相信:在“光明模式”的示范下,在全國鄉村振興的號角下,漾濞的白羊村、河西村、脈地村、安南村、平坡村諸多高原古村,將次第走向光明之路!

    亚洲国产成人a精品不卡在线|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swag | 日韩精品无码成人专区| 日韩精品专区AV无码|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涩爱 | 亚洲AV无码国产精品色| 亚洲精品二区国产综合野狼| 国产愉拍精品视频手机|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福利网站| 日韩人妻无码精品久久免费一| 久久人人爽人人精品视频| 国产亚洲精品仙踪林在线播放| 精品麻豆丝袜高跟鞋AV| 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vr | 亚洲区日韩精品中文字幕| 日韩精品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99精品视频在线观看re|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潘金莲| 青青青国产精品国产精品美女| 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软件 | 夜夜爽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精品无码国产污污污免费| 国产精品反差婊在线观看| 538精品在线视频| 青青青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suv精品一区二区33| 黑人大战亚洲人精品一区| 久久精品亚洲福利| 国产精品第一页在线| 国产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影院在线午夜| 国产日韩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成人免费综合| 国产精品成人自拍| 国产精品青青青高清在线 | 国产精品资源在线|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3d| 亚洲精品国产综合久久久久紧 | 国产精品美女一级在线观看| 精品无码国产污污污免费|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ww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