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花香飄
一
接過兒子的錄取通知書,老周愣住了——“農學?那不還是種田嗎?”
這大半輩子,種田的苦,老周算是吃夠了、吃傷了。
老周,名叫周永祥,湖北洪湖市戴家場鎮羅灘村人,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上過高中,做過民辦教師,在這十里八鄉算是個文化人。后來兜兜轉轉還是做了農民,侍弄莊稼幾十年,還搞起了養殖。
作為一個“資深農民”,種田的苦,老周再清楚不過了。頭頂烈日,膀子被曬得脫皮;搶收搶種,累得直不起腰……這些且不說,單說老天爺忽冷忽熱,一夜之間就可能讓你顆粒無收,那真是怨天怨地都沒用。
于是,老周把畢生的希望都寄托在兩個兒子身上。和千千萬萬的父親一樣,他多么希望兒子們能夠跳出農門,走向更廣闊的天地。
農家的娃娃早當家,兩個兒子也很懂事。農忙時節,父母忙“雙搶”,一時半會兒回不了家,七八歲的小家伙們就自己生火煮飯,送飯下田。
大兒子因為小時候身體不好,耽誤了學業,后來外出務工去了。小兒子周雷一度成了老周的全部希望。周雷成績不賴,是老師眼中的好苗子,也是家里的希望。現在倒好,寒窗十年,大學是考上了,學的卻還是種地。
對兒子“居然去學農”的不甘,老周從來沒有當面說出來過,但兒子周雷分明能感受到。他考上了重點大學,父親卻并沒有在村里村外“廣而告之”。其實,周雷也心有不甘——高考他的第一志愿是數學,農學是第二志愿,誰知道被錄取了第二志愿。
不過,有件事,周雷卻在心里打定了主意:既然讀了農學,那就好好地讀下去。
上學后,周雷認真地學習專業知識,還四處查閱資料、搜集紀錄片,他逐漸發現:原來,有的發達國家農業人口不多,糧食產量卻很高。而擁有數千年農耕傳統的中國,在這方面一度遠遠落后于人。差距到底在哪兒?周雷認為:差在農業技術上,差在良種選育上。
“一定堅持學農學,即便以后不能干成什么大事,至少可以回家應用現代農業技術種田,讓父母的日子過好點。”揣著這個樸素的理想,周雷一路堅持,不僅大學學農,碩士、博士階段也學農。
2010年,從中國農業大學博士畢業后,周雷進入湖北省農科院糧食作物研究所工作,專門研究水稻遺傳育種。
父親知道后,只是“哦”了一聲。他知道兒子不是傳統的種田人,而是搞農業研究的,但他心里一直放不下的是:一年到頭,兒子下田的次數比農民都多,曬得比農民還要黑,吃的不還是農民的苦?
二
憑借湖多、水多、魚蝦多等優勢,湖北潛江大規模發展小龍蝦養殖。在水面養殖無法滿足需求的情況下,很多農戶自發開展稻田養蝦。稻田養蝦已成為促進當地群眾增收的富民產業。
湖北省農科院水稻創新團隊負責人游艾青帶領周雷等團隊成員來到潛江。踏訪多個鄉鎮后,大家駐足在運糧湖一處蝦田邊,眉頭緊蹙,若有所思。
面對當地干部的詢問,游艾青直言:“這么多上好的農田,重蝦輕稻。往大了說,非糧化不利于糧食安全,往小了說,也給農民帶來很大風險,一旦小龍蝦行情不好,口糧又沒保障,老百姓咋辦?”
作為團隊骨干的周雷進一步提出自己的思考:“能不能既重視養蝦,又重視種稻,兩者兼顧,安全又增收?”
當地干部道出了實情:養殖小龍蝦的稻田不能使用農藥,否則蝦子會死亡;但不用農藥,水稻也抗不了病蟲害,產量會很低,同時蝦稻田稻稈也容易倒伏。
“如果我們培育出一種能夠抗病蟲又抗倒伏的稻種呢,老百姓愿意種嗎?”
“什么稻種能讓老百姓增收,老百姓就喜歡種什么。只是,這想法能不能變成現實?”
“簡直是異想天開!”得知兒子的想法,老周氣不打一處來,“你種地才幾天?你一句話,就想讓成千上萬的‘老把式’聽你的,改變種植模式?你本本分分的,不要瞎指揮。”
在父親那里被教訓,卻在領導那里得到肯定。湖北省農科院領導覺得這個想法很好,對周雷等年輕人說:“你們大膽去干,院里全力支持!”
炎熱夏季,田里,頭頂上陽光熾烈,腳底下水汽蒸騰,周圍蚊蠅飛旋,周雷經常得蹲下去集中注意力整穗、去雄、裝袋、授粉……一蹲幾個小時,一點兒風都沒有,有時全身汗透,就像從水里出來。
為了避免中暑,他和團隊成員開始向當地農民學習,避開太陽的鋒芒,天沒亮就下田,中午最熱的時候收工,下午三四點鐘再去田里。
你見過凌晨四點的稻田嗎?團隊里年輕的博士吳邊難忘這樣一幅畫面:他跟著周雷一起凌晨四點多下田,那時天還沒有亮,田野里格外靜謐,月光穿透稻稈、稻葉的間隙,鋪灑到稻田里,稻子上還有露水。蹲下去采集樣本,能感受到稻田里一陣陣溫熱的氣息,每一株稻子好像都會呼吸。繼續尋找、采集……冷不丁一抬頭,突然間會覺得很刺眼——哦,太陽出來了。
截至目前,該團隊已經培育出“E兩優263”“亞兩優美香新占”等多個抗倒伏、抗病、適合“蝦稻共作”的優質高產水稻新品種。在周雷等科研人員的共同努力下,在相關部門的積極推動下,潛江近十萬農戶在養蝦收入之外,又有了蝦稻的收入——因為綠色有機且口感好,“潛江蝦稻”一度能賣到幾十塊錢一斤。目前,潛江全市蝦稻綜合產值超過600億元,從業人數超過20萬人。更可喜的是,如今,“蝦稻共作”模式已在湖北全省推廣,并輻射至江西、湖南等地。
現在,在一些蝦稻共作主產區,不論是當地干部還是種糧群眾,一聽說周雷他們來了,都熱情得很。
三
“香稻?”
“對,香稻,渾身自帶香味的水稻,就像花開一樣香。”
“胡搞!稻花香里說豐年,‘稻花香’就是米的自然香味,你偏要整個花香味的,誰吃?”
作為一個頗有經驗的農民,老周始終認為種糧搞那些花里胡哨的東西沒用,他不希望兒子“華而不實”。但是他有所不知的是,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同人群的消費需求會有不同。市場有需求,研究就有意義。
又是一次次深一腳、淺一腳的“田間尋寶”,又是一個個枯燥的試驗研究。周雷和他的團隊終于成功培育出一種既可以少施肥,又口感絲滑、自帶香味的水稻。大家給它取了個好聽的名字——“華夏香絲”。
“華夏香絲”的特性是要求少施肥。然而在傳統認識里,少施肥意味著可能減產減收,因此農戶們有顧慮,不敢輕易試種。
“一畝田需要14公斤氮肥,至少12公斤,不能再少了。”湖北天門市漁薪鎮種植大戶老吳種了半輩子田,是本鄉知名的“土專家”。對眼前這個“自以為是”的“做種子的”,他毫不客氣:“如果按照你的方法,才施那么點肥,不減產才怪!一茬稻子一年收成,可不敢開玩笑!”
周雷拍著胸脯表態:“參照去年的產量,如果示范田里稻谷減產了,損失的部分我們農科院負責補齊,行不?”見對方不接話,他又補充道:“不管農科院解不解決,如果減產了,你找我周雷,我對你負責。你同意,我們就簽合同!”話都說到這個份上了,那就試種上吧。
2020年秋天,經歷了催芽、播種、育苗、返青、分蘗、抽穗揚花、灌漿等漫長周期后,漁薪鎮示范田里的香稻終于進入成熟期。
“怎么樣?產量、香味都理想嗎?”大家邊走邊問。
“到了就知道了。”這個老吳,還賣個關子。
在離示范田近百米的地方,一陣清香就悠悠飄來,十分好聞。大家迫不及待地下田,只見稻穗上,一顆顆飽滿的稻谷密密麻麻地擠在一起,一串串、一片片,直把稻稈壓彎。好一個大豐收!大家興奮極了!
2022年夏,武漢一度出現極端高溫天氣。這一年9月16日,在武漢市黃陂區孟巷村“湖北農業科技‘五五’工程示范基地”,放眼望去,200多畝連片的“華夏香絲”,沉甸甸的稻穗低著頭,已然成熟。
經專家和種糧大戶現場取樣測產,“華夏香絲”實測畝產濕谷1404斤,平均畝產干谷1235斤。這意味著,在長時間極端高溫的天氣下,周雷團隊研制的香稻新種具有高產、多抗性。
武漢某種業公司負責人信心滿滿地表示:經過3年努力,力爭“華夏香絲”種植面積超100萬畝,農民年增收3億元,米企盈利超15億元。
“優質不高產、高產不優質”是我國水稻育種領域的一大難題。周雷始終認為,二者一定可以實現平衡和統一,通過培育和改進一個個良種,有望突破這個難題。
四
為了用自己的手攥緊中國種子,端穩中國飯碗,實現糧食安全,農業專家們奔向了同一個方向——海南南繁基地。
南繁基地也是周雷和團隊成員的第二辦公區。每年冬天和次年春天,他們會集中來到這里開展研究,時間長達數月之久。沉浸在南繁基地的試驗田里,成了周雷他們的日常生活。
在南繁基地,苦和累自不用說,更難的是要承擔較大的科研壓力。“有時候是自我加壓——組織上把科研任務交給自己,怎么能辜負了這份信任呢?”
周雷的兒子生日在4月11日,剛好是他在南繁基地科研最忙的時候。從出生到現在,周雷還沒陪孩子過過生日。
大概是前年某一天,也是在南繁基地。正是科研的關鍵當口,周雷一整天都泡在試驗田里。稻田周圍,鳴蟲叫個不停。這個時候,手機鈴聲響起。那邊傳來兒子的聲音:“爸爸,你什么時候回來?”“還沒定,正在忙著,先這樣哈!”剛掛了,鈴聲又響起,還是兒子:“爸爸,你到底什么時候能夠回家?”周雷有點急了:“太忙,最近回不去。掛了哈!”
忙完一天,累極的周雷回到宿舍倒頭就睡。第二天看到妻子發來的信息:“今天是兒子生日!他很想爸爸!”
一股愧意涌上周雷心頭。
但他很快又被自己說服了——就分開幾個月,何況還有媽媽陪著他不是?
“到南繁,如閉關。工作上、生活上的很多雜事找不到你了。”在南繁基地,周雷全身心撲到研究上,有更多時間更深入地思考科研問題。比如有關“水稻耐冷基因”的研究思路就是在這里愈發清晰起來。
“低溫冷害造成糧食減產”是困擾我國農業科研人員的一大難題。從研究生階段開始,周雷就跟隨導師李自超教授攻關,終于在2017年首次成功克隆并解析了水稻生殖生長期耐冷基因CTB4a的分子機制,這一成果宣告了中國在水稻耐冷基因克隆領域的領先地位。
“通俗點說,我們將北方粳稻的耐冷基因,克隆到南方秈稻種子的基因中。再用五年左右時間,水稻就有望從品種上解決低溫減產的問題了。這樣我們國家就不用再擔心低溫帶來的糧食風險,老百姓也不會遇到低溫年景就減產乃至絕收了。”周雷的講解讓人振奮。
經過10多年艱苦努力,如今,周雷和團隊育成的“鄂中5號”“廣兩優272”“巨2優60”等優質水稻新品種,已累計推廣5000多萬畝,累計增產糧食超過30億斤。
2022年5月初,湖北省農科院糧作所水稻黨支部書記、水稻雜優研究室主任周雷被授予“中國青年五四獎章”。
面對榮譽,周雷越來越認識到:自己所做的不再“只是一件小事”,而是關系國家糧食安全的大事。為“中國碗”裝滿“中國稻”增添底氣,為“中國稻”裝上“中國芯”不遺余力,作為一名農業科技工作者,應該堅定這樣一種信念!
為彰顯對青年科學家的器重,湖北省農科院糧作所相關負責人致電周雷父親,專門道賀。
“他做了什么成績,得到這么高的榮譽?”
“他和團隊培育良種,為國家糧食增產30億斤。”
“30億斤?”
“對,相當于你們洪湖全市70萬人口大約10年的大米口糧。”
“好小子!沒想到種田還真種出了點名堂!當然,主要是你們領導得好!”
“他是我們共同的驕傲。您為國家培養了一個農業科學家!”
載譽歸來,周雷把榮譽獎章拍照發給父親。很快,那頭發來一行字——準確地說,是“知道了”三個字,加上一個“大拇指”表情。
看到這個“大拇指”,周雷心頭一熱,百感交集。他不禁順手抱起兒子,還要帶兒子下館子。
“爸爸、爸爸,你怎么這么高興?”
“嘿嘿!我的爸爸表揚了你的爸爸,咱爺倆一起高興高興,好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