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文學IP改編劇發展研究
融媒體時代,各類網絡產物繁花似錦。網絡文學作為其中的生力軍更加壯大,不再局限于計算機終端,以鋪天蓋地之勢迅速侵占了手機、電子書等媒介設備,用戶獲取資源更加快捷簡便。隨著融合媒體概念的逐步成熟,網絡小說也不再僅僅局限于個人閱讀,讀者與作者、讀者與讀者通過各種平臺頻繁互動。便捷媒介設備的使用以及溝通的交互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網絡小說的迅速傳播。
近年來,網絡小說的電視改編劇大量涌現,從2019年大熱的穿越劇《慶余年》到熱播劇《雪中悍刀行》《斗破蒼穹》,除了引人眼球的強大明星陣容和精良制作以外,網絡小說積累的人氣以及文學改編后呈現出的劇情架構、人物形象塑造也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
“文學改編”本身并非新生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新中國成立以后以夏衍為代表的關于‘文學與電影關系’‘原著與改編關系’的等等論述”。一直以來,關于此的討論、研究綿綿不斷。網絡文學作為新興文學形態開始于20世紀90年代。受到工業技術的影響,互聯網發展迅速,隨著進一步推進媒體深度融合,傳統出版業發展停滯甚至萎縮,應運而生的網絡文學更加風靡。
“1994年中國大陸以域名‘.cn’正式加入國際互聯網。” 1998年,蔡智恒創作網絡小說《第一次的親密接觸》。自此,網絡文學開始了在中國的茁壯生長。
一、網絡小說的特性
網絡文學所涵蓋的范圍極其廣泛。由于互聯網的特殊性,任何個人或集體都可以在網絡上發布任意的與文學形式相關聯的各類內容。文學界關于如何界定“網絡文學”一直爭執不休,本文僅針對融媒體時代網絡小說進行研究分析。
相較于傳統文學中的小說作品,融媒體時代下的網絡小說具有以下的特點:
1.特殊的傳播媒介
傳統小說和其他形式的文學作品一樣,需要經過作者個人(或團隊)的構思,然后以紙、筆為載體進行書寫,再經過對稿件的審查修改,最終通過印刷以書本的實質形式出現在讀者的視野,如路遙《平凡的世界》。而網絡小說依載于互聯網,個體或團隊在各類發布平臺注冊即可將內容公之于眾,供讀者閱讀,如貓膩《擇天記》連載于創世中文網,憤怒的香蕉《贅婿》發布于起點中文網;更有甚者,拋出一個創意或開篇,由眾多網民共同協力完成后續的內容。這個過程缺乏對稿件的仔細審理和監管、沒有專門的機構為稿件內容的質量、數量等信息負責,具有相當的隨意性、個體性。
2.迅猛的傳播速度
融媒體時代,“時效”已不再局限于新聞傳播,如何快速有效地將各類信息準確發散,也不僅是所有媒體工作者的必修課。
傳統小說需要作者在完成創作或完成大部分創作后,得到媒體編輯的認可,才能進入出版流程,發行的過程較長,而網絡小說則具備相當的靈活性,作者通常不需要完全完成作品的創作,可將已完成的章節上傳至各平臺發布,之后再進行更新上傳,且創作門檻較低,只需要在相關平臺進行注冊,即可發布內容。據《2021中國網絡文學藍皮書》統計數據,2021年,全國45家主要網絡文學網站新增注冊作者150多萬人,新增簽約作者13萬人。各發布平臺僅針對稿件中的淫穢、反動等內容進行排查,審理速度快,也為網絡小說的快速發布提供了便利。讀者通過計算機、手機、電子書等媒介設備,可在作者更新的第一時間進行瀏覽,省卻了紙質小說的獲取時間。
3.廣泛的題材內容
同樣由于審理手續的關系,網絡小說的題材非常廣泛,作者思想天馬行空,不乏許多穿越類、仙俠類、玄幻類作品,因其架空的歷史背景、復雜的人物糾葛、絢麗的場景設置給身處都市煩憂中,飽受生活、工作壓力的讀者營造了一個又一個夢幻、舒適、可以釋放身心的環境,而受到熱切追捧。如:《斗破蒼穹》《誅仙》等。
《2021中國網絡文學藍皮書》指出,2021年全國主要文學網站新增現實題材作品27萬余部,同比增長27%,現實題材作品存量超過130萬部,一批優秀現實題材作品反響熱烈;新增科幻題材作品近22萬部,同比增長23%,科幻作品存量超過110萬部;新增歷史題材作品22萬余部,同比增長11%,歷史題材作品存量超過230萬部?;孟腩}材作品彰顯家國天下情懷,依然受到很多讀者的喜愛。
4.強大的交互溝通
融合媒體概念下,更加注重與用戶的交互。網絡小說也迅速適應了此項規則,讀者之間通過微信、微博、論壇、貼吧等方式互動交流,讀者與作者之間也可通過各類平臺交流。讀者與作者的交互不僅僅體現在關于作品的閱后感交流,由于作品允許進行不完整上傳,作者還可以根據讀者的意愿對后續故事情節、人物際遇等方面進行修改,按照讀者傾向完成作品,讓讀者參與其中。
二、文學改編的要素
融媒體時代下網絡小說具有的“時效”“廣泛”“交互”等特性,在一定程度上給文學改編帶來了更大的挑戰。
1.沙里淘金選佳作
如何在廣泛的題材中切中受眾的興趣點是文學改編的第一要素。2021年全國45家主要網絡文學網站新增1787億字。首個《2019-2020年度網絡文學IP影視劇改編潛力評估報告》發布統計數據,2018年、2019年309個“熱播”影視劇中來自網絡文學改編的有65個,占比約21%。在“熱度”最高的100個影視劇中,經網絡文學改編而來的共有42個,占比高達42%,由此可見網絡文學IP已成為重要的影視創作資源。
融媒體時代,數據的收集與統計往往和小說發布同時進行,下載量、關注量隨時更新,各交互平臺也有相應的熱門話題推送、點贊量等數據信息。這些數據能夠迅速、準確、真實地反映出一部網絡小說的被閱讀量、被討論量,給改編者提供強有力的依據。
小說《斗破蒼穹》,天蠶土豆著,長篇玄幻小說,首次在2009年4月14日于起點中文網連載,2011年7月20日完結。全網總閱讀量近100億。2020年8月被國家圖書館永久典藏。
《雪中悍刀行》的作者為烽火戲諸侯,發布于縱橫中文網的玄俠類小說,榮獲首屆網絡文學雙年獎之銀獎作品,首屆泛華文網絡文學“金鍵盤”獎玄幻仙俠類獲獎作品。
2021年網絡文學IP改編影視劇目超過100部,在總播映指數前十的劇目中,網絡文學IP占到六成。2023年3月1日,中國作協網絡文學中心推出第八屆 “中國網絡文學影響力榜(2021年度)” 榜單,《你是我的城池營壘》位列IP影響榜第一,《贅婿》位列第二,《雪中悍刀行》位列第四,《斗破蒼穹》位列第九。可以看出,IP改編的題材以愛情、古裝為主。
古裝、玄幻、仙俠類題材作品,作者創作時受到的約束小,想象空間大。這一類題材通常需要作者完全構建故事發生的背景、世界觀、價值觀。如《斗破蒼穹》和《雪中悍刀行》,作為大型長篇連載小說,都擁有各自宏大的構建背景。其中天蠶土豆在《斗破蒼穹》構建了一個“斗氣”世界,故事發生在斗氣大陸,講述天才少年蕭炎在創造了家族空前絕后的修煉紀錄后突然成了廢人,遭受種種打擊絕望之時重獲際遇,經過艱苦修煉最終成就輝煌的故事。作為第一部點擊量破億的網絡小說,吸引讀者的并不是這個直白的廢柴逆襲成為英雄的情節,而是其背后完整的斗氣修煉體系、充滿異火丹藥各方勢力盤踞的斗氣大陸。
2.魚與熊掌可兼得
如何在忠實原著與改編創作中取舍是文學改編的第二要素。相對于傳統小說的傳播局限,網絡小說更因其強大的交互性使得讀者在閱讀的同時獲得了參與性,對小說的人物設置、故事情節等細節內容更為熟悉,更容易感同身受。
忠實原著的優點顯而易見:小說積累的強大人氣已經鎖定了相當的受眾,為收視率提供了一定的保障;沿襲小說的人物性格刻畫、故事情節走向、場景細節設置,也為劇本創作提供了便利等等。
完全拋卻小說的人物設置、故事情節,進行全新的組合創作是一種冒險的行為: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讀者往往執著于感同身受的人物形象和情節內容,不能輕易接受“親身參與”的顛覆;同時小說的藍本容易影響劇作者的二次創作。
不論是《斗破蒼穹》還是《雪中悍刀行》,抑或是其他任意一部改編劇,通常都不會選擇單一的方式,而是在忠實原著的基礎上進行改編創作,一方面實現文字到畫面的內容合理化,一方面追求錦上添花的創新。
《2019-2020年度網絡文學IP影視劇改編潛力評估報告》以2018-2019年度47部影視作品的用戶評論數據為基礎,通過抽取用戶評論中直接與原著比較的內容進行滿意度分析,形成并發布了“2018-2019年度網絡文學IP改編影視劇用戶評論滿意度排名”,上榜IP共12個。作為改編滿意度第一的《慶余年》是一部架空歷史穿越劇。網絡小說因其題材受限程度小,架空歷史類小說更是如此,不受受眾所熟知的歷史背景約束,不會發生和真實歷史相悖相誤的差錯導致貽笑大方?!稇c余年》在改編過程中為合理化故事發生的背景、闡釋人物來源,巧妙的將穿越題材改為文學專業學生的小說創作。和大部分穿越劇相似的是,來自現代的主人公范閑在融入古代江湖的過程中所產生的時代碰撞,帶來了不少笑料,同時,和大多數聚焦廟堂之爭的古裝劇不同的是,因為不受到歷史的映照,該劇摒棄了權謀之爭的凝重神秘,營造了詼諧幽默的風格,雖然背景虛構,但是故事本身邏輯嚴密。
而《甄嬛傳》則選擇把本來架空的歷史背景依托到清雍正年間。由于歷史文化背景的遷移,隨之而來的場景設計、服化裝飾、真實歷史人物的貼合、真實歷史事件的合理運用等問題就不得不讓改編者慎之又慎。
《瑯琊榜》由小說作者海宴自己改編,延續了小說中的架空背景——大梁朝,但是大到場景設計的屋宇風格、室內裝飾擺件,小到演員服裝、化妝、頭飾、配飾,再細到宮廷儀仗、人物品級對應的禮儀,無一不是嚴格參照《禮記》等古籍,力圖展現給受眾一個完美的古裝世界。在人物關系設置上,基本保留了原著的主體人物,只對個別角色進行了刪除或修改,比如原著中的景寧公主在劇中被舍棄掉了;同時,為了更好地塑造霓凰郡主堅毅隱忍、癡情的形象也為了簡化人物關系,在霓凰的感情線上去掉了聶鋒的弟弟聶鐸。這些調整無礙原著的整體情節走向,只是讓事件敘述向畫面轉化更為合理。人物形象的塑造通常會繼承原著的意志。
《雪中悍刀行》集合了玄幻與武俠風格,以剛健雄厚聞名。曾有書粉稱“雪中之后,再無江湖”,《雪中悍刀行》也被視為繼金庸、古龍之后的“新武俠”代表作。小說虛構了一個春秋九國的架空世界,橫跨江湖與廟堂、前世與今生,時間和空間跨度宏大。全文460萬字,涉及人物繁多。從已播出的第一季來看,其中最具爭議的人物是西楚亡國公主姜泥。原作中,徐驍攻破西楚皇宮大門,為維護西楚皇室尊嚴,姜泥的父母自盡。作為亡國公主,姜泥背負國仇家恨被徐驍帶回北涼王府。雖然徐鳳年欺負她是為了保護她,但她的境遇的確很悲慘,大冬天自己洗衣服,雙手有很多凍瘡。而劇中的姜泥生活條件雖不至于優渥但也安逸,盡管因著國仇家恨,一直嘗試刺殺徐鳳年,但一來二去之間更像是打情罵俏。不少書粉因此詬病姜泥缺少亡國公主的風骨,儼然只是徐鳳年的丫鬟。
由此可見,讀者早就對原作個中人物耳熟能詳,也在閱讀中對每個人物進行了好惡判斷,貿然顛覆人物形象只會引起受眾的反感。網絡小說的受眾對于原著的參與度更高更直接,如何在改編中進行適宜的創作,兼得魚與熊掌是融媒體時代網絡小說改編依然需要不斷探索研究的課題。
(特邀作者:劉暢,四川傳媒學院編導藝術學院講師,從事戲劇影視藝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