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三河村的新畫卷
    來源:人民日報 | 李燕燕  2023年03月23日07:37

    成群的螢火蟲閃爍在夜晚的鄉野間,像無數盞移動著的小燈。賴大哥和那些從城里特意趕到三河村的人一樣,被半空中自帶璀璨光亮的小蟲們驚艷了。

    對于螢火蟲,土生土長的賴大哥并不陌生。三河村坐落于重慶縉云山脈間,山里生物種類豐富。夏天出現的螢火蟲,本來和春天出現在池塘里的蝌蚪一般,實屬平常。但賴大哥已經多年沒有見到這么多螢火蟲了。

    賴大哥記得,上一次見到成群的螢火蟲,還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他那時是一個渾身沖勁的山里小伙。當時,山里開始采礦,一車車的石灰石被運出去,有人掙到不少錢。賴大哥也向親戚朋友借錢買了一輛農用車,加入了運輸的行列。運礦石的車越來越多,青山上那一塊塊“黃色補丁”也越來越刺眼。自然災害跟著來了,螢火蟲漸漸難尋。上世紀九十年代,山里的礦場一一關停,后來退耕還林,山林漸漸回歸原貌。2000年前后,年輕人陸續去了城里打工,村里只剩下幾十個老人,鄉野越發寂寥。

    三河村的熱鬧,是隨著螢火蟲再次點亮田野開始的。

    由于對森林的開發,螢火蟲一度變得稀少。后來,人們在三河村找到適合螢火蟲安家的地方。人們用心改造這片土地,使之滿足螢火蟲復育的條件。兩年后,螢火谷搭建完成,農場里不僅有螢火蟲復育區,也有供人們了解螢火蟲的資料室。螢火蟲的光亮,讓寂寥的鄉野重新煥發生機。

    每到夏季,太陽還沒落山,到村子里看螢火蟲的小車便排起了長隊。游客一多,村民們便有了新生計——瞧,城里人很喜歡咱們自己做的湯圓和玉米粑,他們說好香呢!賴大哥起先是提著籃子到螢火谷送小吃,后來索性在自家做起了“農家樂”。漸漸地,三河村里好多人家都做起了“農家樂”。

    藝術家來了

    從喧囂的豐文鬧市沿著盤山公路而上,剛在道口停下,抬頭撞見了一處遠景——對面田坎邊立著一座三層白色建筑,“三合美術館”五個大字非常醒目。這座立于鄉野間頗具規模的大型美術館,居然是由租用的農房改建而成。

    美術館里陳列著許多藝術家的作品。不少藝術家就來自三河村的“隔壁”——四川美術學院、重慶師范大學等高校的新校區就在山腳下。校區“開門見山”,藝術家都喜歡往山里跑,不僅因為這里安靜的環境有利于創作,新農村的煙火氣,綠水青山的浸潤,也更容易讓藝術家找到創作靈感。

    美術學院專攻漆畫的教授來了,她在山間租了農舍作為工作室。過去,她在城里家中搞大型作品創作,空間局促,難以展開。寬敞的農舍裝修一新后,還多出了新功能,她把學生們帶到這自然的鄉野,“工作室”變身為“課堂”。

    重慶大學建筑學的專家來了,在與村民的交流中,碰撞出舊民房、老窯廠改建設計的靈感火花。于是,老屋在新農村有了特別的美感。

    工藝美術家們來了,他們希望長期駐留在三河村,把“見山”的靈感一點點刻畫到手工創制的作品里。

    詩人也來了,關于三河村的一切,春天的粉桃、夏天的螢火蟲、秋天的芭茅草、冬天的蠟梅,都若流螢飛花般飛進了他們筆下的詩句,飛向了遠方。

    今年春天,賴大哥和鄰居們在村集體的號召下,向藝術家們租出了自己的部分農房。這是三河村鄉村振興的獨家計劃——“讓文創之光照亮鄉野”。

    賴大哥的鄰居李大姐之前經營“農家樂”,現在改為出租房屋,收入比之前做“農家樂”還多呢。

    房屋部分出租,一家人還住在原先的家里,不用為搬遷而勞神。李大姐的婆婆已經八十多歲,老人家就習慣住在鄉下。瞧,吃著自家房前屋后種的蔬菜,喝著山里清冽的泉水,天氣好就沿著山道散步,老人家開心著呢!

    賴大哥到底還是一刻也閑不住。這不,他推著農具又往田里去了。不遠處的梯田,是村里利用流轉土地建設的農業園區。賴大哥的一畝三分地早已流轉出去,但和許多村民一樣,他依然在地里干活。

    “我這是在給自己打工。”賴大哥笑著說。

    賴大哥算過一筆賬,現在他家的年收入由三部分構成,一是集體土地流轉得來的“分紅”,二是房屋出租的租金,三是務工費。

    春天的田園,一片鮮嫩,草莓、李子等水果陸續成熟,但這些水果并不批量出售。“咱們村子越來越有意思,游客也越來越多。人家大老遠來了,也不能溜達一圈看看就走,在這田間地頭采摘點農家鮮貨,帶回去多好!”賴大哥說。

    說話間,有熟人帶著小孫女經過。賴大哥同他打了個招呼:“這是去哪兒呀?穿得那么齊整?”“帶娃娃到美術館看看,她最近迷上了畫畫呢。”對方回答。

    美術館剛落成的時候,很多村民第一時間跑到館里看熱鬧。有的連衣服上的泥點子都顧不上清理就跑過去了。如今,他們對家門口的美術館多了幾分親切和從容。館里的藝術家微笑著,帶村民慢慢欣賞素描、油畫、中國畫、雕塑等。村民們也漸漸知道,怎樣的穿著才適合來美術館。如果村民想到館里來看畫兒,一定會先換上一身干凈的衣服,再不濟也仔細拍拍身上的塵土,再緩步走過去。

    遠山有窯

    劉思路出生在三河村,是個八〇后。他出生前,他的父親在村子里建起了一座舊式土窯廠,因其有十二級,又稱“梯坎窯”。這座土窯廠,依照傳統工藝制陶,生產一些日常生活器具,諸如酒罐、泡菜壇子、茶壺等。

    “這是我爸爸燒的陶。”小時候,劉思路常指著村里老屋屋檐下擱的一排腌酸蘿卜、泡姜泡海椒的壇子,得意地跟小伙伴說。

    劉思路大學畢業,正逢大學城如火如荼開工建設,心思活絡的他做起了蔬菜批發生意。那時,附近有很多工地,工人們都要搭伙食,劉思路的小生意很火爆。

    與在外闖蕩的兒子相比,父親老劉的土窯廠經營卻越發困難——重慶好些地方引進了批量燒陶的生產線,手工制陶因產量低、成本高,受到不小沖擊。劉思路也勸父親拆掉土窯廠,學村里其他人做“農家樂”。

    “唔,隨你們的想法吧。”父親每每沉默半晌才擠出半句話。隨后,眉頭皺得更緊了。

    “我知道的,他舍不得這個土窯廠。”劉思路說。

    不承想,事情有了轉機。

    重慶大學建筑城規學院的田教授閑時常到村子里尋找創作靈感,與劉思路一家漸漸熟絡,偶爾也到他們家里吃一頓地道的農家飯。那天,他在飯桌上聽到劉家人正在討論土窯廠的去留,便提出了建議:“現在像這樣傳統的老窯已經很少見了,拆掉實在可惜。你們要是信得過我,我來給你們免費做設計,搞一個鄉村風格的文化體驗休閑空間。”

    “要得要得,太感謝了!”劉思路連連應聲,父親聽罷也愁眉舒展。

    田教授果然著手對劉家老窯廠進行了一番大刀闊斧的改造:拾級而上的老窯連同歲月風刻的痕跡全數保留,近兩米高的大酒壇、各式小巧泡菜壇則擱在顯眼的位置用于展示;老窯一側,依崖壁而建的玻璃陽光房用作土法制陶工藝傳習室;老窯頂端的平臺,建了百余平方米的休閑平臺,可以用于茶藝分享等文化活動。昔日的老窯廠完成了從傳統老窯到文藝基地的蝶變,取名為“遠山有窯”。這里成為重慶大學建筑城規學院學生和四川美術學院雕塑系學生的實踐基地,劉氏土陶技藝也被納入重慶市沙坪壩區非物質文化遺產。

    春天來了,劉思路與家人們在“遠山有窯”忙碌著。劉思路負責做菜,他的妻子負責茶飲,老劉則負責教授陶藝——每逢周末,總有家長帶著孩子過來。

    春日陽光灑落在休閑平臺上,外來的客人喜笑顏開,有的“圍爐煮茶”,有的吃著簡餐,聊著在三河村的所見所聞。這里四處可見插著各色野花的土陶瓶。“這是一種常見的灌木,只需摘幾根枝條,插在盛了清水的瓶子里,沒幾天就能開出花朵。”劉思路一邊上菜,一邊笑著告訴客人。

    老劉則在傳習室里,一邊和著手中的陶土,一邊向孩子們講述陶藝的悠久歷史……

    把產業帶進村

    2020年的一天,陳勇接到一個來自重慶的電話,打電話的人是沙坪壩區豐文街道黨工委書記。書記對陳勇說:“你之前不是想到三河村選址做工作室嗎?我們很歡迎你!你看上哪里,我們盡可能為你達成心愿。”

    被這番熱情打動的陳勇再次從四川來到重慶。

    陳勇一直在四川從事藝術瓷設計生產,一個偶然的機會來到重慶,他便被這座山城深深吸引,在尋訪多處之后看上了三河村。當時,陳勇想盤下山上一處閑置農房作生產車間,可因為租金沒有談妥,只得抱憾離開。

    這些年來,經過藝術改造的三河村越來越美麗,但改造后的農房仍然大量閑置。如何盤活閑置資產,引進外來文創資源,帶動村民增收,成了街道和村集體著力解決的頭等大事。

    再次到三河村考察,陳勇驚訝于眼前的變化:“這里青山環繞、交通便利,土陶資源豐富,村里還有租金扶持等好政策。”

    陳勇最終決心落戶于此,“縉泉燒”與三河村的故事開始了。陳勇為文創項目取名為“縉泉燒”。“縉”指的是縉云山脈,代表著土,“泉”代表了水,水和土的交融,最后通過火,變為了瓷器。陳勇這樣詮釋“縉泉燒”名字的由來。

    2020年6月,占地五千余平方米的“縉泉燒”落戶三河村。這一文創項目集柴電氣燒工坊、陶藝研學、陶瓷文創、陶瓷藝術展覽、陶瓷主題民宿等為一體。項目帶動了大批當地農民和大中專院校學生就業,鄉村旅游及研學人數累計已突破五萬人次。此外,陳勇還為重慶市各區縣特殊學校的老師進行陶瓷技能培訓。

    懷揣夢想在村里安家落戶,陳勇說:“三河村是我的第二故鄉。作為三河村的‘新村民’,就是要把產業帶進村,和村民一起建設美麗富裕的新家園。”

    農閑之時,大批村民來到“縉泉燒”門前的大院壩,在這里,陳勇露天授課,向村民們傳授“手捏杯”的手藝。后來,不只“手捏杯”,心靈手巧的村民們還捏豬、狗、牛等生活中熟悉的事物,造型栩栩如生。村民們的勞動成果,陳勇幫忙燒制上釉后,擺在“縉泉燒”出售,又成為村民們創收的一條獨特路徑。

    讓陳勇這個“新村民”津津樂道的,還有三河村村民自發成立的“經濟聯合社”——村民“經濟聯合社”大力支持修路、修堡坎等,“新村民”的工作室受惠于此。作為回報,“新村民”也會每年“分紅”支持村里的公共事務,“美麗三河村,我們聯手打造。”

    村子就是家。陽春三月,村道邊金黃的油菜花盛開,這是新老村民一起手工播種的。隨風搖曳的油菜花、桃花仿佛在喜迎遠方的來客:來吧,來了就是“自家人”。

    越來越多像陳勇這樣的“新村民”正式安家三河村,昔日人丁單薄的村莊如今生機勃勃:這里是“鏡藍染”——傳承民間染織技藝,集民間扎染、蠟染、印染、顯影等傳統手工藝于一體;那里是石頭花園——這座生態民宿,結合喀斯特天然地形地貌,以石頭、森林、花園為特色……

    每當夜幕降臨, 螢火之光星星點點,如夢似幻。鄉土田園處處鋪展著詩意的畫卷……

    国产区精品福利在线社区 | 97精品免费视频| 中国精品白嫩bbwbbw| 毛片亚洲AV无码精品国产午夜| 亚洲精品国产电影|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影视|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蜜芽| freesexvideos精品老师毛多| 久久青草精品38国产免费| 欧美日韩精品乱国产| 熟女少妇精品一区二区| 最新在线精品国自产拍网站| 国产精品亚洲高清一区二区| 久久99国产综合精品女同| 国产乱人伦偷精品视频免| 亚洲精品无码乱码成人| 99精品全国免费观看视频|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四虎精品在线视频| 亚洲色图国产精品| 国产在线精品二区赵丽颖 |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电影网| 精品福利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国产A√精品区二区三区四区| 精品国产AV色欲果冻传媒| 国拍在线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中文字幕一精品亚洲无线一区| 亚州日韩精品专区久久久| 在线视频精品免费|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天堂久久| 91精品国产高清91久久久久久| 亚洲综合国产精品第一页| 一级A毛片免费观看久久精品| 国产在线精品99一卡2卡|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影院免费| 久久精品国产四虎| 国产精品视频久久| 久久精品99国产精品日本| 国产精品igao视频网| 国产女人18毛片水真多18精品|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久久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