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旋律 生活的密碼 ——“春天一堂課”側記
“春天的旋律,生活的密碼,這是非常珍貴的。”這句話出自王蒙發表在《人民文學》1980年5期的短篇名作《春之聲》,距今已過去了近43年。
王蒙先生在講課現場
3月21日,正是“晝夜均分,鶯飛草長”的“春分”日,也是中國作協舉辦的首次“作家朋友,歡迎回家——作家活動周”的第一天。作為共和國文學的同齡人,“人民藝術家”王蒙在這一天上午走進魯迅文學院,開講“春天第一課”,在“春天的旋律”中談及“生活的密碼”,分享文學與生活的經驗。
這不僅是“作家活動周”的第一講,也是魯迅文學院開設的“魯院大講堂”的第一講。中國作協黨組書記、副主席張宏森以及吳義勤、邱華棟、鄧凱等書記處同志來到現場,與作家們共同聆聽這“春天第一課”。
“春天第一課”現場
早在課堂開始前的30分鐘,現場來自基層的36位中國作協會員以及50位魯迅文學院第四十三屆中青年作家高研班的學員們便已擁入會場,翹首期盼;而在“云”上,還有來自大江南北的無數網絡觀眾,等待著各平臺的網絡直播開始。
中國作協黨組成員、副主席、魯迅文學院院長吳義勤主持講座
隨著一陣熱烈的掌聲響起,王蒙在主持人吳義勤的陪伴下走上了講臺。
認真聽課、做筆記的作家們
聚光燈下的王蒙神采奕奕,一開講便談及“怎樣的作品才能經受住生活的考驗”這一作者朋友們最關心的寫作問題,由此進入課堂的第一個部分“文學與時間”。從事寫作已70年的王蒙,以《青春萬歲》和《這邊風景》為例,前者從寫作到出版相隔25年,而后者更是相隔了近40年。即便如此,這兩部作品在出版后依然深受讀者歡迎,原因正在于作品中有扎扎實實的生活。
認真聽課的作家們
王蒙談到,作為寫作者,保持對生活的濃厚興趣與審美力是十分重要的。“我愛生活勝過了愛我自己。”這一句總結,讓現場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談及“文學與空間”的關系時,王蒙說,一方面,在“文學根據地”的意義上,寫作空間并沒有固定的標準。一般而言作家都有自己的文學根據地,比如北京和新疆,便是他常寫的地方;但也有不少作家說不清自己的文學根據地,比如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和莎士比亞。另一方面,空間也指不同的地方與經驗。他舉了不少自己出國考察時候的趣事,惹得聽眾忍俊不禁,掌聲連連。這些異域故事給大家帶來的新鮮感,正說明了寫作空間有許多的可能性。
認真聽課、做筆記的作家們
在談完文學與時間、空間的關系后,王蒙又談到了“文學與想象力”。想象也是從生活中來的,并不是無本之木。他高興地說,最近正在看的《三體》和《流浪地球》給他的啟發,就是要敢于想象、能夠想象。“虛構的能力要靠自個兒發展”,他還透露自己一直在進行這種鍛煉和嘗試。
順著“想象力”的翅膀,王蒙談到本節課的第四個部分“文學與語言”。在他看來,中國傳統文學中的語言能夠給寫作者以極大啟發,除此之外,也要學習生活中隨時出現的新的想象與可能。
在王蒙風趣幽默的寫作經驗分享中,近一個小時的時間很快過去,但同學們明顯意猶未盡。“文學根據地”的說法令他們印象深刻。兒童文學作家彭緒洛在課后表示,自己深受“挖掘和深耕自己的文學根據地”的啟發;廣東作家陳再見則有所困惑:面對流動且碎片化的現代生活,青年作家如何處理文學與空間的關系,構建自己的文學根據地?他將這個困惑在課堂上和盤托出。王蒙笑著說,我們對生活的熱愛不必受根據地的限制,因為生活本身在不斷膨脹、延伸和創新,生活永遠是我們的根據地,要對所有經歷的生活都有興趣。
作家范墩子提問
王蒙對生活的這種炙熱的愛和通透的體悟,同樣感染了在場的作家們。陜西“90后”作家范墩子課后談到“要對生活有熱情、有興趣,要學會從生活里挖掘創作的資源”對于自己的啟發,在課堂上,他還提出了另一個作家們十分關注的問題:“該做哪些努力,才能讓一個小說家找到屬于自己的敘述風格?”王蒙在回答中談到自己對于詩的熱愛,強調了詩意對于小說語言的重要性。
作家陳再見提問
作家肉孜·蘇皮提問
在課堂上,王蒙的妙語連珠常常使得大家歡笑不斷。江蘇作家湯成難表示,這是她第一次有機會這么近距離聽王蒙的講座,尤其是他對于中西文學的信手拈來,譬如將馬爾克斯《百年孤獨》被寫作者所津津樂道的開頭與李商隱的詩進行對比與分析,使她受益良多。遼寧作家劉政波(鬼金)表示,王蒙的表達和講述令他欽佩,他找到了接下來在寫作上應該學習和補充的方面。
合影
直到在魯迅文學院樓前集體合影的時候,大家依然在熱情討論課上的所得。春天的這堂課,不僅定格在照片中,也烙印在了大家的心里。
攝影:王紀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