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于大道 ——中國藝術“國學門”展望
1928年,兩位偉大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和陶行知先生,在杭州各自創辦了一所現代學校。元培先生于西子湖畔創辦中國美術學院的前身國立藝術院,目的是以美育代宗教,“真正地完成人們的生活”;行知先生在湘湖之畔創辦湘湖師范學校,目的是點亮鄉村教育、平民教育之星火,“以四通八達之教育,創造一個四通八達的社會”。
一個世紀以來,這兩所學校在民族危機中奮起,在時代問題中自新,歷盡劫波,各自成章。它們的道統一樣偉大,它們的命運有所不同。此刻,我們身處湘湖師范舊址,領受元培、行知兩位先生的遺澤,接續他們的崇高心愿,這是歷史托付給我們的莫大因緣。
這個“我們”,不只是中國美術學院的萬余師生以及更多的校友,還包括矢志投身民族文化復興事業的所有藝術界、學術界的同道,更包括蕭山的各界同仁。我們志同道合,滿懷期待,共同建設中國美院國學院,打造中國藝術“國學門”。
這些年,我常常跟書畫界的同道們探討一個問題:作為新時代的藝術家,與古人相比,我們差在哪里?又強在哪里?
我以為,我們不如古人者有兩個方面。一是“先天之學”。古人一識字就讀經史,一寫字就用毛筆,國學、書法可謂與生俱來、千錘百煉。二是“格物致知”。古人沒有互聯網、智能手機,沒有電子游戲之干擾,能做到對自然全神貫注,對世界切身體察。所以古人可以感物興懷,神與物游,窮情寫物,曲盡其妙;所以春風春鳥、秋月秋蟬、夏云暑雨、冬月祁寒,一切都能成就畫意;氣之動物,物之感人,一切皆可搖蕩性情。
我們比古人強在何處?我以為也有兩個方面。其一,今天任何一位藝術家,過眼的歷代作品數量都足以超過趙孟頫、董其昌;古人也完全無從知曉世上還存在著如此不同的藝術、如此豐富的文明,而我們可以綜覽整部世界藝術史,獲得無比豐富的視覺資源。其二,古人沒有坐過飛機、高鐵,不知道日月星辰只是浩瀚宇宙中的滄海一粟,我們擁有與古人全然不同的時空觀念與身心體驗。
如今我們要補上今人之所短,發揚當代之所長。
首先,我們要創設中國書畫“長時段、一體化”的卓越人才培養機制,從附中到博士一以貫之,做到中本貫通、碩博連讀。我們的中國藝術教育研究院將廣納國學人才,吸收古代書院的優秀傳統,推進中國書畫與古典學術的知識整合,以“詩、書、畫、印”四大傳習所,重建博通經史、“詩書畫印”兼備的“通人”之學,探討中國藝術教育的自主模式。
其次,我們將全面展開“中華文明基因工程”,創設漢字、器道、山水、造園四大研究中心,以這四個命題貫通所有學科專業。同時,我們將設立世界藝術史研究中心,在全球史的大視野中彰顯中國藝術的獨特意蘊,創新中國人的“視覺國學”。
第三,以中國美院豐富的國畫、書法和器物收藏為基礎,我們將匯聚海內外各方典藏資源,在湘湖設立中國歷代書畫珍品館,打造一個藝術“展示、臨摹、鑒藏、修復”一體化的開放空間。
第四,我們將與蕭山區一起,建造面向全社會開放的湘湖博物苑。以湘湖優美的自然景觀為基底,結合宋代皇家苑囿的法式,營造最具宋畫情韻和古風意境的詩性林泉,讓畫家在其中格物致知,讓公眾在其中感物興懷,讓游客在其中徜徉流連。
同時,我們還將攜手蕭山,共同建設湘湖全域藝術人文景觀,把湘湖打造成為詩情畫意、人文薈萃、充滿活力的新江南勝景。
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明確提出了“弘揚中國精神”“創造藝術高峰”。想起總書記當年對中國美術學院的殷殷囑托,想起他指示我們“加快建設成為體現中國文化藝術研究與教學最高水平的世界一流美術學院”,我們將為建設好中國美院國學院,共同打造中國藝術的“國學門”作為對文藝工作座談會精神,對黨的二十大精神的最好貫徹。
我們不但要固本培元,守正創新,接續先賢道統,活化歷史文脈,重建“藝理相通、道術相濟、學養相成”的中國古典藝術體系;更要源流互質,返古開今,激發古典學術的真實義,創造將來文藝的新格局。我們要將宋代皇家畫院、中國傳統書院、現代美術學院的優勢合而為一,構造一個全國矚目、影響深遠的文化高地,使之成為“中國藝術教育圣地、宋韻文化景觀勝地”。
我們正處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刻,我們都是民族文藝復興道路上的同行者。在新時代,中國文化藝術創新發展的道路已經全面展開。我相信,在湘湖一定會形成孕育藝術大師的豐厚土壤,一定會成為民族藝術創新發展的學術中心,一定會成為文化強國建設的前沿陣地。
(作者系中國美術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