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的焦慮:世界文學視野中的青年翻譯家們
3 月 18 日下午,首屆中國青年文學翻譯家論壇在南京舉行,來自北京、上海、南京等地的十多位青年譯者、作家線下線上同時參會,就 " 創造文學的漢語和漢語的文學 " 這一主題各抒己見。
2021 年,譯林出版社與中國作協青年工作委員會及南京師范大學合作成立 " 世界文學與中國當代原創文學研究暨出版中心 ",旨在推動中國當代作家尤其是青年作家參與世界文學交流,開展基于世界文學視野的中國當代原創文學研究,促進中國原創文學的國內外推廣傳播。李敬澤、丁帆、朱曉進、陳眾議、畢飛宇、邱華棟、何向陽、佘江濤等八位專家學者組成 " 中心學術委員會 "。首屆中國青年文學翻譯家論壇應運而生。
翻譯自古對中國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佛典翻譯豐富了中文詞匯和思維;近代,以嚴復為代表的翻譯家,掀起了理論乃至社會的革命;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西方先鋒文學深刻影響了馬原、蘇童等一代作家。當下,外文原著越來越容易獲取," 機翻 " 唾手可得,青年譯者們如何面對新技術的挑戰?如何看待翻譯與譯者的使命和責任?…… 青年翻譯家們發來種種提問與回音,構建了生動的文學現場。
活動現場
翻譯作為一種視野和方法,怎樣影響了中文世界
面對在場的青年翻譯家們,江蘇省作家協會主席畢飛宇回憶起翻譯如何改變了他的生命歷程。" 不夸張地說,我的整個精神世界絕大部分內容是譯林出版社提供給我的,是翻譯提供給我的。" 他說,一個出版社可能不知道為讀者的一生帶去了什么,但是他卻清楚地知道 " 我的變化其實就是從這兒來的 "。翻譯文學將關于人、活著、內心、生命等問題送到他的面前," 一個鄉村少年也就是在這些問題面前成長的,盡可能讓自己活得更好、更合理、更文明。"
" 有了國語的文學才有文學的國語。" 南京師范大學教授何平對論壇主題作出題解,他認為,當下的文學史并沒有將翻譯文學與中國文學之間的影響作為重要線索來研究,胡適、魯迅等作家的作品文本為白話文樹立了典范,但他們同時也是翻譯家,自五四以來,翻譯文學也在現代漢語的形成與建構過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如果沒有卡夫卡《變形記》和馬爾克斯《百年孤獨》的開頭,我們漢語的文學是什么樣子?" 首屆中國青年文學翻譯家論壇以 " 創造文學的漢語和漢語的文學 " 為主題,就是回到中國現代文學的起點,思考翻譯文學對于文學的漢語和漢語的文學的創作的影響,回應并總結、傳承并光大這一中國現代文學傳統。
兩位的發言引發了與會青年翻譯家們的回應。作家、譯者默音提及了翻譯武田百合子如何開拓了她的創作理念;作家、譯者黃昱寧談到外國文學啟發了她小說應該具有強烈的虛構意識;南京師范大學副教授朱婧分享了受益于外國文學的譯作,研究翻譯家的文學創作活動的體會;南京大學英語系教授但漢松感慨,通過翻譯,他認識了一批同樣熱愛文學的從業者,并共同結成文學的網絡;南京大學文學院副教授、英語譯者葉子分享了最近閱讀的一本回憶錄《末頁》,其中談到沃爾夫夫婦如何創辦了出版公司 " 萬神殿圖書 ",并在大西洋兩岸的文學流動中影響了戰后西方的社會,以此致敬出版社與譯者。
如何帶來更好的翻譯文本仍需探討和研究
1898 年,嚴復在《天演論》的 " 譯例言 " 中提出 " 信、達、雅 " 翻譯標準理論。一個多世紀過去,與會青年翻譯家們提出,一些基礎翻譯問題至今仍值得探討和研究,更核心的問題是,今天的譯者如何帶來更好的翻譯文本。
復旦大學英語系講師、譯者朱績崧收到同行寄來的翻譯作品之后,偶爾會與原著對照著看,其中甚至有很多有悖于原文的翻譯錯誤。他認為,現在討論文學翻譯問題時,核心的問題依舊是 " 信 ",以鳩摩羅什為代表的佛教翻譯能成為中國翻譯歷史上無法逾越的高峰,原因之一就在于譯者對于佛教經典有了充分的理解," 希望譯者能夠充分地理解原文,以簡潔的漢語傳達作者本來的意思 "。
東南大學英語系教授、譯者韋清琦提出,作為江蘇或者中國的譯者,翻譯行為理應有地方地理以及歷史精神的印記和支撐,應該基于中國的文化歷史背景進行翻譯。2019 年,南京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 " 世界文學之都 ",韋清琦認為這個譯名雖然很好,但英文原文使用的是 "city" 意為 " 城市 ",在他看來,南京的文學品格是謙遜且虛懷若谷的,自稱為 " 都 " 帶有一定程度的排他性和單一性,因此,他認為更好的譯文應該是 " 世界文學城市 "。
當我們回望清末民初的翻譯家在現代漢語方面創造性的工作時,也不能忽略,當下學科設置的涇渭分明也可能造成譯者在漢語語言使用方面的遺憾,而一位好的譯者一定是優秀的母語使用者。復旦大學德語系教授、譯者李雙志認為,翻譯就像一種出入于不同語言的修煉,譯者需要克服當下不同語言學科之間的斷裂實現再度融合,從優秀的漢語文學當中獲得滋養。
南京大學西語系副教授、譯者張偉劼也有同感。在他看來,翻譯的過程也是不斷逼著自己重新學習漢語的過程。他在對中文 " 查漏補缺 " 的過程中,發現方言其實代表了漢語的另一種可能,在他翻譯的某部作品中使用了很多墨西哥地區的方言,為了準確表達這種文本特色,他會借鑒中國某些地區方言中比較有特色的表達來進行翻譯。同時借由這種了解其他地區歷史進程和社會現實的翻譯,他也對中國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為什么要了解外國文化,因為‘知彼’才能‘知己’,了解外國才能更好地了解中國文學和中國現實 "。
面對 " 機翻 ",譯者何去何從?
最近,chatGPT 對文學創作的沖擊成為討論熱點,而 DEEPL、谷歌翻譯等早已影響了人們獲取翻譯的方式。當 " 機翻 " 觸手可及,譯者是否還有不可替代性?這一話題也引起了青年翻譯家們的熱議。
" 文學翻譯最難解決的其實是選擇問題,譯者需要綜合語法結構、上下文含義、信息配比、表達效果等因素,選擇最合適的譯文。面對這種平衡的選擇、面對修辭、面對文化障礙,人類常常也是非常無奈的。" 作家、譯者黃昱寧在這些問題上并沒有看到機器人的優勢,她同時以薩莉 · 魯尼的小說《正常人》和《聊天記錄》在世界范圍內的受歡迎為例,說明新技術對文學產生的更深層的沖擊,其實是互聯網化的世界影響了人們的思維模式,文本越來越符合年輕人的心理,變得更加簡單化。
作家、英語譯者于是也從這些年翻譯的文本中發現了簡單化和扁平化的趨勢," 很多作家在寫作的時候受到新媒體和科技的影響,文本變得簡單化,作者渴望被翻譯,甚至渴望被機翻。" 這種簡單化和扁平化的趨勢表現在讀者對于長句的拒斥,也表現在國外的科幻小說被翻譯成中文后,與中文科幻小說的差異越來越小。
對于這一趨勢,作家小白也表示認同," 無論是中國文獻或者是西方文獻,變得越來越簡單,越來越容易翻譯,已缺乏多層次的復雜度。這也是對我們創作者提出的挑戰,如何保住文學的復雜性,保住文本復雜的意向意圖,這就是文學和翻譯領域還需要人類工作者存在的理由。"
青年翻譯家們一致認為,討論人類文學翻譯的重要性或者說不可替代性,歸根到底還是人類的問題,是作者世界觀、文學觀的問題,而不僅僅是技術發展的問題。
青年翻譯家的使命與責任,創造新的漢語文學
北京大學西葡意語系副教授、譯者范曄翻譯的小說《三只憂傷的老虎》在 2021 年出版時,一度引發文學界關注。這本書是古巴作家因凡特的代表作,拉美 " 文學爆炸 " 風潮中最獨特、最具實驗性的作品之一,文本充滿了語言游戲、文體實驗、文本互動。在小說中的某一章節中,作者甚至戲仿了七位古巴作家的寫法來書寫同一個事件,范曄坦言,自己在翻譯這一章節時嘗試了很多方式,但結果并不太如人意。他也由此產生困惑:面對前輩西語翻譯家及其翻譯作品帶來的 " 影響的焦慮 ",自己的翻譯能否起到類似的功用,還是成為了一種 " 自娛自樂 "?
" 在引進外國文學的過程中,我們作為編輯或譯者都承擔了策展人的角色。" 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副教授、譯者許小凡認為,譯介世界文學依然能夠為中文提供新的文學語言和美學經驗,但重點在于選擇譯介怎樣的文學來影響中文," 當下英語世界的文學題材或內容單一,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聚焦于中產階層或學院生活,而拉美世界的文學則更具活力。我們的文學品味和文學引進需要避免這種陷阱。"
" 我們這一代人如果沒有給歷史創造新的東西、沒有提供新的美學經驗,后來人會說我們這一代人空空如也,是被浪費掉的一代。文化是一代人共同創造的,每個人都是鏈條上極其緊密的一環,無論是語言還是想想都會構成創造的一部分。有這樣的主體意識之后,才能結成一張緊密的網,真正創造新的語言,創造新的漢語文學。" 中國作協創研部理論處處長、研究員岳雯在做學術總結時說。
誠如南京師范大學教授、世界文學與中國當代原創文學研究暨出版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朱曉進在論壇致辭中所言,現代當代文學的發展與整個中國的文學翻譯是分不開的,而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設當中,文學翻譯體現出當代中國文化的開放包容,在借鑒人類優秀文明成果走向世界傳播中國優秀文化的過程中,更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當下,翻譯家們應該聚焦于探討如何通過世界文學與中國當代文學創作的雙向譯介,進一步做好世界文學的翻譯工作,把優秀的世界文學作品介紹進來,同時推進中國當代文學的外語工作,將優秀的當代中國作家作品推薦出去,為當代中國文學發展提供更多可借鑒的資源,為中國文學和中國文化走向世界推波助瀾。
本次論壇由譯林出版社和南京師范大學主辦。這是國內出版界首次聚焦青年文學翻譯家的論壇,代表國內出版界對青年翻譯家的成長的關注和支持。南京師范大學教授朱曉進,南京大學教授、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江蘇省作家協會主席畢飛宇,南京師范大學黨委副書記賁國棟,譯林出版社社長葛慶文分別致辭、講話。譯林出版社總編輯袁楠主持了論壇。
與會人員合影
(顧煒 /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