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界代表委員共話“高質量發展”—— 努力交出高質量發展的文學新答卷
3月5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他所在的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必須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必須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出發點和落腳點”。
202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實施“十四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之年。如何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黨的二十大提出的目標任務上,更好地為新時代文學高質量發展開局破題,成為兩會期間文學界代表委員熱議的話題。
走出書房,走進多姿多彩的現實生活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推出更多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秀作品,培育造就大批德藝雙馨的文學藝術家和規模宏大的文化文藝人才隊伍”。如何展現時代精神的高度,描繪新時代新征程的恢宏氣象,書寫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詩,這是新時代文學面臨的根本命題。
2022年,中國作協決定實施“新時代山鄉巨變創作計劃”“新時代文學攀登計劃”和“中國文學盛典”等重大文學行動,以此作為推動新時代文學高質量發展的切入點和突破口,大力推動文學精品的創作、出版、傳播、轉化,努力為文化強國建設作出更大貢獻。“兩個計劃”受到了廣大作家和文學工作者的熱烈響應,大家站在新時代新征程這一新的歷史方位,熱忱描繪新時代新征程的恢宏氣象,用跟上時代的精品力作開拓文藝新境界。
全國政協委員,遼寧省作協黨組書記、主席滕貞甫表示,中國作協推出的“兩個計劃”是極具時代特色的創舉,給作家們搭建了一個與時代緊密關聯的舞臺。作家們要參與“兩個計劃”,必須走出書房,走進多姿多彩的現實生活。一年來,廣大作家紛紛投身其中,“兩個計劃”結出了累累碩果,這充分說明了這兩項重大文學行動在概念與謀劃上的成功,自己很榮幸能夠參與其中。他的長篇新作《北愛》入選“新時代文學攀登計劃”并已經出版,獲得了讀者的認可。
“推動新時代文學高質量發展,必須從基礎抓起,從涵養文學資源、優化文學生態、營造文學氛圍抓起,夯實基礎。如此,文學事業出人才、出精品的現象才會成為常態。”滕貞甫說。
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市作協主席冉冉希望廣大作家和文學工作者能夠心懷“國之大者”,從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吸取養分、拓寬胸襟,更加熱切地回應時代召喚,與人民同心共進,為新時代文學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要用心感受日新月異的生活,不斷提高“四力”,崇德尚藝,堅守文學理想、鍛造自身靈魂、提升美學品格、把握時代特質,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強大而豐沛的文化資源和精神力量,推出與時代、與人民相匹配的偉大作品。
為人民而創作是時代賦予的首要任務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必須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把發展成果不斷轉化為生活品質,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為人民而創作,既是歷史使命,更是時代賦予的首要任務。滕貞甫認為,推動新時代文學高質量發展,首先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讓文學與時代貼得更緊、與讀者貼得更近,充分體現文學“日用而不覺”的生命力。其次要營造良好的文學生態,為創造百花齊放的靚麗風景做好準備。第三要注重培養文學人才,采取有效舉措不斷壯大德藝雙馨的作家隊伍,激勵和引導作家積極為時代畫像、為時代立傳、為時代明德。
“文學在推動高質量發展方面能起到很大作用。”全國政協委員,民進中央常委、北京大學教授張頤武表示,文學可以反映時代巨變、記錄風云變幻,在讀者群體中凝聚起鼓舞人心的力量。推出傳達時代力量和人民心聲的精品力作,對于整個社會實現高質量發展、增強人民精神力量具有重要意義。
“推動高質量發展,事實上也需要文學的高質量發展作為基礎。無論什么題材的文學作品,都投射著此時此刻人民群眾的精神面貌,好的文學作品能和時代同頻共振。”在張頤武看來,高質量發展要求廣大作家和文學工作者明確創作方向,和時代同步,不斷提升作品質量,讓文學在更高層面見證時代巨變,為新時代建設作出更多貢獻。
今年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公布四周年。四年來,粵港澳三地協同發展,結出了累累碩果,粵港澳大灣區文學也得到越來越多的支持和認可。作為區域文學,粵港澳大灣區文學如何異軍突起,更好地融入到新時代文學高質量發展的進程中?全國政協委員、澳門基金會行政委員會主席吳志良談到,粵港澳三地共有的獨特嶺南文化實踐、改革開放經驗和“9+2”城市的加速融合,將為文學創作提供恢宏的場景和獨特的題材,“敢為天下先”的嶺南文化精神將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
“希望粵港澳大灣區作家能夠參與到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大潮流中,深入生活、用心觀察,加強交流合作和思想碰撞,在新時代文學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下做出大膽嘗試。這能夠為文學創作帶來全新的經驗,特別是帶來創新性、國際化的當代表達,從而利于作家創作出更多根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面向現代世界的高品質的文學作品。”吳志良說。
文學“破圈”是為壯大自己而不是改變自己
黨的二十大對文化建設作出新的戰略部署,要求圍繞推進文化自信自強,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這兩年,中國作協著眼于提升文學影響力、拓展文學新空間,推動文學成果的轉化運用,努力探索文學發展新路徑,充分釋放文學潛能和價值。文學“破圈”也成為今年兩會文學界代表委員關注的話題之一。
全國人大代表,廣西文聯主席、作協主席田代琳表示,當下人們熱衷于讀圖和“刷屏”,文學作品想要“破圈”傳播,走入更廣大讀者的閱讀視野,確實是個難題。中國作協近年來一直在為文學“破圈”謀劃行動,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文學‘破圈’形式多樣。有一部分作家寫出了暢銷書,自然就‘破圈’了;另一部分作家通過影視改編帶動作品銷售,也能產生‘破圈’效應;還有一批作家作品獲得大獎或翻譯到海外,產生廣泛影響,也能‘破圈’。”
在田代琳看來,文學要“破圈”發展,作家首先要寫出老百姓喜聞樂見的作品,力避題材“內卷”和“自嗨”,做到貼近現實、貼近人心;其次要有高超的文學造詣,加強觀察力、思考力、情感力,練好寫作內功,提升創新意識,敢于大膽探索,力避喊口號等簡單化思維;再次是在宣傳和評論上講真話,把真正好的作品推到讀者面前;最后是要有保持文學生態平衡的能力和判斷。
張頤武從媒介融合的角度談到,新的文學增量表現在不同領域,尤其是多媒體融合和跨媒介傳播方面,這些都讓文學能夠以更加多元的形式被更多受眾接受。通過媒介融合來尋求文學新的發展方向,將會成為未來的重要趨勢。
去年中國作協舉辦了“中國文學盛典·魯迅文學獎之夜”,引發熱烈反響,既提升了文學的影響力,也在全社會凝聚起磅礴的文學力量。媒介融合對于文學就像一對新翅膀,讓文學可以在更廣闊的天空翱翔。張頤武表示:“文學的跨界傳播,既給人以精神力量的提升,也對整個文化領域產生重要影響。敘事文學具有講故事的能力,其社會影響是全方位的,像影視作品、網絡文藝、大型晚會、短視頻等等,都依賴于原創的文學。”
談及如何實現文學的“破圈”發展和跨界傳播,冉冉將目光投向了文化產業的發展。在她看來,優秀的文學作品是內容內涵、精神心靈和服務傳播、集合流通的并重,這樣的作品方能滿足人民多樣化、高品位的精神需求,激發文化創造活力,推進文學“破圈”、跨界有效開展。
“在‘E時代’,文學‘破圈’和跨界勢在必行。”滕貞甫認為,“作家如果不‘破’、不‘跨’,容易被時代所拋棄,但不管怎么‘破’、怎么‘跨’,堅守文學初心都十分重要。必須認識到文學有自身的藝術規律,盲目改變容易東施效顰、貽笑大方。文學要‘破圈’,一定要研究好體與用的關系,‘破圈’和跨界都是為了壯大自己而不是改變自己。”
(本報記者徐健、王楊、黃尚恩、羅建森、劉鵬波集體采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