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小敏委員:構建青少年戲曲普及高質量發展體系
戲曲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文化自信的建立和文化強國的實現起著重要作用。黨和政府高度重視戲曲的傳承發展,尤其重視戲曲在青少年中的普及,全國各地紛紛開展戲曲進校園活動。然而,目前戲曲進校園有良莠不齊的現象,存在專業性不強、展現內容缺乏針對性以及活動形式單一等問題。為此,我建議構建青少年戲曲普及體系,以高質量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美。
一、戲曲普及的現狀及存在問題
2017年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財政部、文化部聯合發布了《關于戲曲進校園的實施意見》,在黨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全國地方戲曲各個劇種相繼開展了戲曲普及工作,戲曲進校園取得了一定成效,以廣東為例,部分高等院校把粵劇列入必修課、選修課,各地的戲曲興趣班也成為了第二課堂的可選科目。隨著青少年群體對戲曲藝術的了解以及參與度不斷提升,參與的人數不斷擴大,青少年學習更專業戲曲的需求日益強烈。在文旅部、廣東省文旅廳支持下,廣東粵劇院在2021年率先在廣東建立了全國首個粵劇社會化考級基地,實踐性地開展粵劇社會化考級,希望青少年更好地體驗戲曲之美,在有難度的學習中挑戰自我,在學習樂趣中找到傳承的意義。
我們應該看到,雖然全國各地戲曲進校園等戲曲普及工作開展得如火如荼,然而成效卻不盡理想,普遍存在以下四個問題:
一是戲曲普及的隊伍良莠不齊。戲曲普及的隊伍既有國有院團等專業團體,也有民營劇團以及私伙局等業余團體,專業水平參差不齊。更有甚者是戲曲愛好者自發開展的進校園活動,雖然精神可嘉,但是藝術質量和專業程度都令人憂慮,很難給予青少年戲曲美的初始印象。
二是戲曲普及的內容缺乏標準,由于部分戲曲進校園的團隊日常演出任務繁雜,缺乏原創力,缺乏必要的藝術鑒賞力和藝術甄別能力,簡便的把現成的老劇目甚至是帶有低俗趣味的節目帶進校園展演,很難給予青少年正確的價值觀引導。
三是戲曲普及的活動形式單一,缺乏吸引力。戲曲進校園的初衷是展現戲曲之美,吸引青少年對戲曲的專注。但不少戲曲普及活動出現了上臺不化妝、以唱代演等敷衍對待的亂象,更遑論活動的互動性、趣味性。
四是大部分戲曲普及的活動還留停在觀賞層面,尚未開展實踐活動。戲曲普及的方式目前主要是學習看表演,看完表演后提問題,或者聽戲曲表演藝術家講座等,戲曲與青少年之間缺乏深層次的情感交流,缺乏系統、專業的戲曲普及教學,青少年難以實現從興趣愛好到學習實踐的轉換。
二、戲曲普及高質量發展的舉措
為了更好地普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我建議構建青少年戲曲普及體系,具體措施如下:
一是制定戲曲進校園的標準。地方文化主管部門制定戲曲普及的資質和規范,牽頭遴選一批具有代表性的院團承擔戲曲普及任務,以政府采購的方式助推專業院團進校園等公益性活動的順利開展,并通過績效考核的方式,強化準入和退出機制,保證戲曲進校園的高質量。
二是為學生打造適齡課本劇。各專業院團承接進校園項目后,要從注重學生的參與度和體驗感出發,組織專業主創團隊,針對不同年齡層學生打造適合其知識范疇的、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課本劇。由國家建立戲曲普及數字平臺,把這批由政府支持打造的課本劇納入到數據庫中,使地方戲曲各劇種之間可以通過數據庫實現進校園普及劇目的資源共享。
三是建立地方戲曲社會化考級基地。地方戲曲學習難度較高,學習需要投入的資金較大,學習門檻較高,但是只有讓青少年從欣賞走向實踐,才能實現戲曲傳承的目標。建議各地政府對青少年學習戲曲給予更好的政策和更多的經費支持,有針對性地開設戲曲興趣培訓班,建立系統性、專業性的戲曲提高課程,培養專業化師資團隊進行規范化教學,并通過公益性的戲曲社會化考級,讓青少年參與者通過評定自身戲曲學習的藝術水平,提高藝術素質和建立學習自信,從而把戲曲更好傳承下去。
四是由政府主辦青少年戲曲賽事并納入到教育部門認可名單中。相比于其他藝術科目,學習戲曲要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學習難度更大,青少年及其家長在缺乏鼓勵機制的情況下,難以持之以恒地進行學習及參加考級。從鼓勵和吸引更多青少年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一角度考慮,建議由政府主辦青少年戲曲賽事,如中國戲曲小梅花薈萃等具有全國性影響力的賽事,并將其納入“面向中小學認可的全國競賽”名單中。針對具備優秀戲曲資質的青少年,設立戲曲專項獎學金,在升學考試的素質教育科目中進行加分,或在具有自主招生條件的高校中作為同等條件下優先錄取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