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江委員:藝建美麗鄉村
從黨的十八大首次提出美麗中國執政理念,到黨的二十大報告把美麗中國納入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之一,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色,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必須立足建設美麗中國這個關乎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根本大計。十年時間,藝術在服務社會經濟發展和美麗鄉村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不僅滿足了人民群眾對高品質生活和優美生態環境需求,也為未來文化事業的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近年來,我國各地紛紛探索共同富裕的實現路徑,破解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不充分、不協調、不均衡等問題,而鄉村振興則是實現共同富裕最大的難點。作為藝術工作者,我們一直在思考如何通過藝術實踐的鏈接、轉化作用,深度融入到美麗鄉村建設中去,讓鄉村深厚的歷史文化遺存、豐富的民俗文化傳承、優美的自然資源景觀用起來、活起來、美起來,從而推動鄉村發展和鄉村內生能力的持續再生,為共同富裕的實現提供一條切實可行的路徑。
主要有以下三點意見建議:
美麗鄉村建設,不僅是生態環境美,更是融入“五位一體”的整體美,涉及鄉村風貌、產業創新、人文素養、社會倫理等各個方面,是環境之美、生活之美、心靈之美的文化美的總和。在社會的維度上,要加強對鄉土體系和生活世界的修復、激活和再造。在藝術的維度上,要在新時代的鄉村建設中再造一種中國人的風景,復興一種扎根中國山水文化的自然美學和世界經驗,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一是聚焦規劃政策,加大藝術鄉建工作的統籌和扶持力度。
研究制定《關于藝術實踐推動美麗鄉村建設實施方案》等相關文件,突出以“人”為核心的建設理念,構建由國家部委、地方政府、鄉鎮(村)等多部門、跨區域、上下協同聯動管理體制機制,共同推動美麗鄉村建設工作。充分利用藝術類院校在理論研究與設計方面的專業和創新能力,加大對院校美麗鄉村建設相關基地、智庫、實驗室等平臺的政策傾斜和經費投入,加強理論和實踐成果的儲備。根據區域社會經濟發展情況,謀劃建設一批“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麗鄉村示范村,政府搭建合作平臺,加強村與村之間聯系,形成輻射效應,成立幫扶、合作等專項基金,美麗鄉村效應擴大化,帶動周邊區域共同發展,形成示范區。
二是聚焦新教育改革,加快藝術類院校創新辦學體系建設。
加強學科融合發展,開創藝建課程,讓學生到鄉村一線去體驗學習。發揮藝術類院校在文藝人才培養、藝術理論研究、文創設計智造、文旅融合發展、鄉村振興建設等方面的人才與學科優勢,多學科交叉融合,開發兼具時代性、實效性和實用性的藝建類課程體系,設置鄉土學院基地,讓學生們走進鄉村一線,打造新型教育服務綜合體系,培育一批建設美麗鄉村的藝術類專業人才隊伍。
加大開展社會實踐力度。開展師生下鄉實踐活動,讓藝術教育在新時代發展成為一種聯通社會、深入鄉土的“有為之學”,真正地把大學里的學科知識與社會知識融會貫通,把最具藝術學科特色的深入生活的下鄉傳統,轉換成為社會感知與鄉土重建的行動。
三是聚焦社會效應,加強美麗鄉村共建共享共治發展理念。
調動村民參與積極性。對村民進行引導和培訓,從改變村民生活的細節入手,貼近村民,減少距離感和身份感,鼓勵村民在勞動技能基礎之上創新。打造“藝術范”的農村工匠隊伍、系列反映鄉村共同富裕的藝術成果,激發村民藝術創作的熱情和信心,增強建設主體自我發展、自我建設的意識和能力。帶動村民從鄉村建設的旁觀者變為建設者。
尋求企業入駐開發新生態產業。推動鄉村本地資源與藝術融合,催生獨特的新產業新業態,滿足市場多樣化、個性化需求。與文旅等相關企業開展合作,為企業提供勞動力、文化資源和市場空間,實現城鄉融合與協同發展,形成“政府主導——政策支持、市場參與——引入資源、村民創業——創新業態”的新型合作模式,構建鄉村產業發展的輕資產模式。
引導公眾參與。引導社會文藝力量和藝術家參與鄉村建設,通過藝術家和傳統手藝人的協作,借助融媒體時代優勢與互聯網手段,開展鄉村文化走出去戰略,激活鄉村文化價值,讓當地手藝人有展示手藝的機會,喚醒公眾對鄉村文化的重新認識,形成良性循環,共享藝術魅力和藝術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