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陳智林:川劇延續需注入新“生命力”
川劇是四川文化的一大特色。早在唐代,“蜀戲冠天下”的說法就已出現。隨著電視、電影等文娛產品發展帶來的沖擊,川劇被列入了瀕危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早在1982年,四川提出“振興川劇”的號召。2022年,在該號召提出40年之際,川劇《草鞋縣令》《江姐》雙雙斬獲文華大獎,讓川劇界為之一振。
作為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川劇”代表性傳承人,擔綱《草鞋縣令》主演的陳智林當選為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陳智林直言,川劇本身其實是四川的一種文化表達、文化情懷,川劇也隨著近年來的文化振興,正逐漸回歸“黃金時代”。
我在基層去下派,去做過副縣長,那個時候其實我們的劇場,90%(的)地市縣區是沒有場地(的),沒有場地(去)展示一個需要場地展示的文化表述方式的一個公共平臺。如果連基本的講述環境都不存在了,其實我覺得不管從哪個角度來講是一個遺憾。我覺得到今天為止,對優秀傳統文化重新認知、重新認同的時候,找到文化自信的就是我們新的黃金時代。我覺得現在的中國文化是回歸了我們自己該有的黃金時代。
其實我們那么多文化形式的進入,到現在為止能夠留存到今天、能夠保持到今天,其實都是(因為)年輕人的介入和新的生命力的注入,(從)而形成了我們今天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他們的)思維觀念調整以后,他們會認識到自己的母體文化是在人生發展路徑上最有文化的文化。
什么叫傳統?我們的今天就是明天的傳統。反過來說一句話,就是我們利用昨天的傳統、用今天的審美、用今天的全新思維來進行我們的創作。為什么現在提守正創新?如果不守正它沒有價值,不創新它就沒有生命力。所以說我們是在守正的價值確保的情況下,以創新的方式來形成大家在一起的共識。像我們去年搞的《草鞋縣令》,所到之處、所演之處都是年輕人(觀看),更多的是帶著情懷在看。所以說在這個方面不是沒有觀眾(看),而是我們有沒有讓觀眾喜歡的東西、我們有沒有負責任地創造出我們觀眾能夠接納的東西。
它(這些舉措)不管是對川劇、中國的民族文化和傳統文化的延續,它都是積極的一種推廣。我到學校去(工作)10年,去之前我們的川劇學生一共5個年級加起來只有13個學生,現在我們一直保持著200多(個)地方戲劇的學生。更多地來講,其實所有的人意識到了一點,我們必須傳播下去的這種文化土壤,需要有人來耕耘,需要有人才來對它進行一種呵護和培植。我曾經在最困惑的時候說過一句話,我們今天如果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貧的堅守,我們的今天就是為民族文化發展、民族文化振興在做一個民族英雄的壯舉。
我們從事藝術教育,怎么樣在藝術教育學生的學制角度、教育結構上進行一種更加科學合理的安排和調理。其實還有另外一個角度來講,我們怎么樣讓(實現)真正的產教融合,讓我們培養的學生能夠直接在社會面上進行一種無縫對接,找到他們自己的生存這種機緣機遇。我們也希望盡量地在科學的教學過程里面,讓我們的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本事上升、本領上升、服務于社會、對接社會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