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話“陶瓷”:在活態傳承中“再出海”
“文明的賡續,既需要代代守護,也需要與時俱進。陶瓷文化需要活態傳承,在新時代綻放新的光彩。”全國人大代表、景德鎮陶瓷大學高等文化研究院教授劉文斌近日在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表示,傳承千年的陶瓷文化要在活態傳承中“再出海”。
今年當選全國人大代表的劉文斌有著10年江西省人大代表的履職經驗,一直和陶瓷打交道的他,今年帶來的建議主要圍繞陶瓷藝術展開。
在劉文斌看來,新時代數字媒體技術的發展,為陶瓷文化的守正創新起到了積極作用,也為陶瓷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提供了豐厚土壤。
為此,劉文斌建議,陶瓷文化可以和展館、數字、研學、文創以及文旅等方面結合。通過當前先進的網絡、VR(虛擬現實)等技術,線上集中展示中國制瓷技藝以及陶瓷展品。同時,利用研學基地開展國內、國際陶瓷文化交流與合作,讓中華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陶瓷是一張傳播中華文明的名片,從古至今在中國文化傳播中起到重要作用。中國文化走出去,始終繞不開陶瓷文化走出去。”劉文斌認為,要進一步加強國內、國際之間的陶瓷文化藝術交流,向國際社會宣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今年連任全國人大代表的景德鎮陶瓷大學國際學院院長、民建景德鎮市委會主委張婧婧也是一名陶瓷藝術家。她認為,陶瓷是“絲綢之路”上重要的商品,是世界認識中國、中國走向世界的重要文化符號,是承載東亞文明、西南亞文明和歐洲文明相互影響作用的“天下之器”,在文化傳播和交流中有著天然優勢。
“我們應該緊跟國際步伐,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倡議,以陶瓷為載體,舉辦陶瓷展覽、瓷樂表演,展示制瓷技藝等中國傳統文化。”張婧婧建議,要吸引海外陶瓷愛好者和藝術家到中國合作學習,讓他們看見中國陶瓷的文化遺跡和百年陶瓷工業遺存,在互相學習的同時促進中國文化傳播。
“景德鎮陶瓷大學培養的外國留學生來自世界60多個國家,他們畢業后有的選擇留在中國,更多的選擇回到母國或去到第三國家從事藝術傳播與教育、材料開發與應用、國際貿易等工作。”作為一名國際陶瓷教育工作者,張婧婧表示,留學生是陶瓷文化最生動的宣傳媒介,他們都帶著對陶瓷文化的深切熱愛,在自己工作與生活的地方傳播中國文化。
張婧婧說,要積極與國外高校、協會、陶瓷藝術科研機構建立友好關系,通過邀請知名藝術家、學者、專家參加國際學術會議等文化交流活動。同時,鼓勵骨干教師赴海外高校進修、訪問、講學或參加國際會議,走進國際學術界,促進東西方文化交流互鑒。